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的公共服务既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经济社会越发展,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就越突出。近年来,廊坊市在增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政府公共服务有效性仍存在不足。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全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高质量完成1.68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生活环境质量大幅提高。
1.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服务是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供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普惠性。每个公民都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服务应面向全社会;二是公平性。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是让所有服务对象都公平便捷地享有公共服务;三是动态性。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具有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不断扩展和提高的趋势。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基础科技和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另一方面表现为分配不平衡、质量低下等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转型开始步入“快车道”,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政府转型的核心目标与战略重点。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2.廊坊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5年,廊坊市累计筹资14亿元,先后实施民生工程160余项,扎实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11年廊坊市突出解决了市区公交、教育等群众反映集中的难点问题,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12月3日,课题组成员组织50名社工专业学生分别在廊坊市明珠商场、万达广场、人民公园、新朝阳商城等人流比较密集地方开展了“2011年廊坊市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涵盖了廊坊市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的人群。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1份。根据调查结果,54.1%的受访市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43.5%的受访市民希望将来能增加收入;38.4%的受访市民希望将来廊坊市能降低房价;29%的受访市民希望政府能控制物价。可见,廊坊市公共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1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普遍偏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有待完善 2011年上半年,课题组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在廊坊市市区、开发区进行了专项调查。面向印刷包装、模具加工、餐饮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建筑安装业、家政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3份。调查中没有发现拖欠工资现象,但市区工资仍在低位运行。在市区的企业调查中:劳动者工资在900元以下的占9%,900~1200元的占23%,1200~1800元的占35%,1800~2500元的占15%,2500元以上的占18%。在开发区的企业调查中:劳动者工资都不低于1200元,1200~1800元的占6%,1800~2500元的占12%,2500~4000元的占32%,4000元以上的占5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市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还有极个别人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明显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劳动者收入并没有实现可持续较快增长,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亟需完善。
2.2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基金的承受能力还比较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产生了规模巨大的特殊群体。一是失地农民,处于无耕地、无岗位、无社保的“三无”状态。二是是跨城乡流动的就业农民工,既没有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也缺乏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普遍没有保障。一些用工单位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传统的保险制度缴费门槛过高,管理服务僵化,社会保险关系不能随着劳动者的流动而转移的问题凸显出来。
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小,政府投入不足。目前,保障基金统筹主要实行现收现付,积累很少,甚至入不敷出,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就业多样化趋势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入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基金短缺。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明显偏低。用于社保的支出比重较前几年虽有所增长,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3保障性住房体系仍有待完善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2009年一季度市区房屋均价每平方米4357元;2010年7月中国百城新房排名中廊坊位居59名,均价5090元;2011年房价仍有小幅上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追寻梦想,住房难、房价高成为这些群体面临的最大困扰,就目前廊坊的房价和工资收入状况,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基本买不起房。即使部分有知识技能、有“外援”的大学生能购房,也是举全家之力,或透支未来几十年的积蓄,以致使整个家庭和个人长期背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虽然政府修建了大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但申请对象主要是城市户籍的低收入家庭。有限的房源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和大学生人数增长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政府部门产生、存在和运转的理由,就在于它要提供通过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公共服务,满足通过市场满足不了或满足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公共需要。因此,还要在许多方面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惠及全市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完善廊坊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推动廊坊科学发展 近年来,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力弘扬城市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赋予城市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形成一种文化,把城市精神渗透到各种元素之中,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多种文化载体加以传承。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社区这一基层组织的宣传作用,提高人们的公民意识;也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市民的归属感,提高城市精神的吸引力,为廊坊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3.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把增加就业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家庭之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保障公民劳动权利、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主要渠道。市政府要把增加就业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以需定培、以培促需、以培训促就业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制定减税和补贴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鼓励“全民创业”。适当加强公共项目的开发,直接创造公益性岗位,用于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发展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和服务性企业。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充分就业。
3.3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建立健全政府对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节制度,引导企业将工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利润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以劳动密集型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把劳动者工资分配作为工资协商的重要内容,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工作格局。针对实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及综合计算工时制度的企业,要以劳动定额、计件单价、小时最低工资等为重点进行协商。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推动各行业协会和产业工会制定发布各行业、各工种的劳动定额标准,杜绝企业随意确定劳动定额的现象,实现同工同酬。
3.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要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形式灵活的特点,廊坊市在制定非公企业社保缴费的基数、费率和方式上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操作性。要适当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进低保的弹性参保政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通过行政监察等手段,督促企业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政府应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
3.5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把相当大的支出用于竞争性的经济发展行业、公共服务性的财政支出偏低的现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不仅要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的绝对总量,还要逐年逐步地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6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和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提升社会工作水平。制订和完善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规范选聘、培训、考核、奖惩等程序,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工资体系和奖励机制。整合利用区域人才资源,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宽志愿服务范围。完善志愿者信息系统和注册登记制度,探索激励和回报措施,促进志愿事业发展。重视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1.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公共服务是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供全体公民共同消费与平等享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共服务一般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普惠性。每个公民都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公共服务应面向全社会;二是公平性。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是让所有服务对象都公平便捷地享有公共服务;三是动态性。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具有阶段性特征,呈现出不断扩展和提高的趋势。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涵盖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基础科技和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等方面。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发展一方面表现为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短缺;另一方面表现为分配不平衡、质量低下等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自身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转型开始步入“快车道”,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政府转型的核心目标与战略重点。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战略任务。
2.廊坊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过去5年,廊坊市累计筹资14亿元,先后实施民生工程160余项,扎实解决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11年廊坊市突出解决了市区公交、教育等群众反映集中的难点问题,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12月3日,课题组成员组织50名社工专业学生分别在廊坊市明珠商场、万达广场、人民公园、新朝阳商城等人流比较密集地方开展了“2011年廊坊市民生活满意度调查”,涵盖了廊坊市社会各阶层和各行业的人群。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1份。根据调查结果,54.1%的受访市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43.5%的受访市民希望将来能增加收入;38.4%的受访市民希望将来廊坊市能降低房价;29%的受访市民希望政府能控制物价。可见,廊坊市公共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1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普遍偏低,工资集体协商机制有待完善 2011年上半年,课题组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在廊坊市市区、开发区进行了专项调查。面向印刷包装、模具加工、餐饮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建筑安装业、家政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随机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3份。调查中没有发现拖欠工资现象,但市区工资仍在低位运行。在市区的企业调查中:劳动者工资在900元以下的占9%,900~1200元的占23%,1200~1800元的占35%,1800~2500元的占15%,2500元以上的占18%。在开发区的企业调查中:劳动者工资都不低于1200元,1200~1800元的占6%,1800~2500元的占12%,2500~4000元的占32%,4000元以上的占5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市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工资普遍偏低,还有极个别人的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明显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中小企业劳动者收入并没有实现可持续较快增长,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亟需完善。
2.2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基金的承受能力还比较弱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产生了规模巨大的特殊群体。一是失地农民,处于无耕地、无岗位、无社保的“三无”状态。二是是跨城乡流动的就业农民工,既没有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也缺乏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普遍没有保障。一些用工单位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传统的保险制度缴费门槛过高,管理服务僵化,社会保险关系不能随着劳动者的流动而转移的问题凸显出来。
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小,政府投入不足。目前,保障基金统筹主要实行现收现付,积累很少,甚至入不敷出,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和就业多样化趋势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深入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基金短缺。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明显偏低。用于社保的支出比重较前几年虽有所增长,但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3保障性住房体系仍有待完善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被誉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2009年一季度市区房屋均价每平方米4357元;2010年7月中国百城新房排名中廊坊位居59名,均价5090元;2011年房价仍有小幅上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大部分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追寻梦想,住房难、房价高成为这些群体面临的最大困扰,就目前廊坊的房价和工资收入状况,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基本买不起房。即使部分有知识技能、有“外援”的大学生能购房,也是举全家之力,或透支未来几十年的积蓄,以致使整个家庭和个人长期背上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近年来,虽然政府修建了大量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但申请对象主要是城市户籍的低收入家庭。有限的房源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和大学生人数增长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实质上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政府部门产生、存在和运转的理由,就在于它要提供通过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的不能令人满意的公共服务,满足通过市场满足不了或满足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公共需要。因此,还要在许多方面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惠及全市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完善廊坊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3.1弘扬“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推动廊坊科学发展 近年来,廊坊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力弘扬城市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赋予城市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大气、锐气、和气”的廊坊精神。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形成一种文化,把城市精神渗透到各种元素之中,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多种文化载体加以传承。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社区这一基层组织的宣传作用,提高人们的公民意识;也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市民的归属感,提高城市精神的吸引力,为廊坊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3.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把增加就业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家庭之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保障公民劳动权利、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主要渠道。市政府要把增加就业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以需定培、以培促需、以培训促就业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制定减税和补贴等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鼓励“全民创业”。适当加强公共项目的开发,直接创造公益性岗位,用于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消除“零就业家庭”。鼓励发展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中小企业和服务性企业。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充分就业。
3.3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之成为企业工资决定的主要形式 建立健全政府对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最低工资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节制度,引导企业将工资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利润增长保持基本同步。以劳动密集型的非公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把劳动者工资分配作为工资协商的重要内容,形成“区域谈底线、行业谈标准、企业谈增长”的工作格局。针对实行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及综合计算工时制度的企业,要以劳动定额、计件单价、小时最低工资等为重点进行协商。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企业劳动定额管理,推动各行业协会和产业工会制定发布各行业、各工种的劳动定额标准,杜绝企业随意确定劳动定额的现象,实现同工同酬。
3.4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要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保标准增长机制。针对非公有制企业社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就业形式灵活的特点,廊坊市在制定非公企业社保缴费的基数、费率和方式上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操作性。要适当降低参保门槛,实行低进低保的弹性参保政策。政府有关部门也应通过行政监察等手段,督促企业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政府应积极稳妥地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关系顺利转移和接续。加大中低收入人群和困难群体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
3.5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改变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把相当大的支出用于竞争性的经济发展行业、公共服务性的财政支出偏低的现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不仅要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的绝对总量,还要逐年逐步地增加公共服务的投入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6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格局 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人才配置机制,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积极引进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和优秀社会工作人才,提升社会工作水平。制订和完善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规范选聘、培训、考核、奖惩等程序,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工资体系和奖励机制。整合利用区域人才资源,壮大志愿者队伍,拓宽志愿服务范围。完善志愿者信息系统和注册登记制度,探索激励和回报措施,促进志愿事业发展。重视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机制,进一步发挥志愿者在社会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