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应培养学生想象作文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要根据青少年想象的规律,做到三点:一是重视想象材料的储备,二是切实进行想象训练,三是正确指导想象作文训练。
关键词:中学生 想象 作文 积累 训练
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学会写想象作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他们写好想象作文。
一、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中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中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青少年的表象。丰富中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接触自然、社套的过程中积累表象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
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
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与具体场景、情境相关的词句。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学生丰富表象积累。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青少年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想象的水平。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旬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它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中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扩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中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驰骋想象
中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的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①语文课堂学习活动;②语文校内课外活动;③课外读写活动;④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
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生动形象的词语、句子,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按文字表述进行表象组合。训练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合理想象,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想象成一幅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中学生 想象 作文 积累 训练
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学会写想象作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他们写好想象作文。
一、表象积累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新形象是通过对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中学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结果,作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已有表象借助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可见,中学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学生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青少年的表象。丰富中学生表象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接触自然、社套的过程中积累表象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是学生表象的重要来源。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逐步积累丰富的表象。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表象
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感知事物,形成表象。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观、看展览、游览、看电影电视等活动,使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获得丰富多彩的表象。
3.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累表象
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效途径。汉语拼音中的字形教学,识字中字形、字义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中的看图、观察事物、实验制作和听故事等形式;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经验,练习与具体场景、情境相关的词句。这些都能够有效地帮助中学生丰富表象积累。
4.在积累言语的同时积累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想象往往以言语的形式(语音、文字)加以表现,发展青少年的言语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青少年想象的水平。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在积累词汇旬式段落篇章的同时,使学生间接地看到许多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从而丰富表象积累。
二、想象训练
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表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即从已有的表象中,把所需要的部分从整体中分解出来,并按一定的关系,把它们综合成为新的形象。可见,中学生想象作文能力的形成,仅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怎样对想象的材料(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以形成新形象,并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想象训练条件,扩展其想象的空间;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通过训练使中学生逐步学会合理想象。
1.让青少年在活动中驰骋想象
中学生的活动主要包括课内外的活动和校内外的活动。就语文学科而言,有以下四类:①语文课堂学习活动;②语文校内课外活动;③课外读写活动;④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2.在学科综合中训练学生的想象
美术课、音乐课、数学课和社会课等非语文学科,都有训练学生想象的因素。如,美术课上绘画、手工、雕刻等必须借助想象;音乐课上学生根据歌词或乐曲,想象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
3.开展适当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想象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想象训练形式多样,主要有对静物的动态想象、对抽象词的具体想象、对无声状的有声想象、对无色状的有色想象、对物体的拟人想象、对个别事物的概括想象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生动形象的词语、句子,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按文字表述进行表象组合。训练学生的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合理想象,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想象成一幅画,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
总之,想象训练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做到想象作文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相结合,想象力培养与思维力、注意力、观察力培养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