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雄聚首,精彩纷呈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气蓬勃,活力四射


  德国科隆爱乐乐团是今年第一个访华的一流乐团。这个乐团2007年在中国举行过巡演,2010年又受邀与科隆歌剧院一起,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演出了瓦格纳的全本《尼伯龙根的指环》。此次他们携单簧管大师萨宾娜·梅耶,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音乐会,演奏了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和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萨宾娜·梅耶曾经多次访华,她真是难得的大师,演奏时,她与单簧管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了这件乐器的化身。莫扎特的协奏曲我听过无数遍,而梅耶的演奏让我感到最亲切、最轻松、最愉悦。无论是第一乐章的悠扬活泼,第二乐章的抒情诗意,还是第三乐章的轻快流畅,都是那样的浑然一体,富有“仙意”,实在是妙不可言。
  科隆爱乐乐团是一个风格严谨、技艺超群的乐团,他们的演奏反映出一种特有的素质,即技术与修养并存而达到巅峰状态的素质。这个乐团人员结构属老中青结合,演奏员的技术与经验成熟丰富。音乐会上,他们在指挥家马库斯·史坦兹的率领下,表现出了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特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理查·施特劳斯的《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是一部壮丽而奇特的作品,它是作曲家最后一部交响诗,也是其一生创作中的代表作。2014年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诞辰一百五十周年,为此国家大剧院特别安排了系列纪念活动,而科隆爱乐乐团本场音乐会的演出,即是这一系列纪念活动的开幕。
  马库兹·史坦兹属于才华横溢型的指挥家。他是伯恩斯坦和小泽征尔的学生,身上秉承着两位前辈大师的优良特点。史坦兹音乐感觉极好,指挥时控制力强,激情迸发且游刃有余。我在现场观察到,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带有适当的音乐性,作品的轮廓与乐风的特色均在他的手势中得到完好的体现。《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庞大而复杂,然而史坦兹指挥起来却胸有成竹,技术上与音乐上得心应手。科隆爱乐乐团是个灵气十足的乐团,史坦兹的手势一到,乐团立刻就会做出相应的声音变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团突出而整齐的铜管声部为整部交响曲的演奏带来了震撼般的效果,尤其是小号,那些高音的演奏嘹亮而尖锐,给人们以登峰灌顶、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返场时,科隆爱乐不负众望,加演的两首瓦格纳的作品《罗恩格林》第三幕间奏曲和《女武神之骑》更加反映出乐团整体的超群实力,同时也让听众见证了史坦兹“瓦格纳专家”的功力。总之,这个乐团令人感到钦佩和震惊,开年见喜,他们为国家大剧院2014新春演出季带来了高水平的艺术展示。
  钢琴出彩,乐团“疲软”
  今年第二个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的世界名团是伦敦交响乐团。乐团在丹尼尔·哈丁的指挥下,与王羽佳合作,演出了两场音乐会。我聆听了第二场,曲目是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和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记得我初次听王羽佳演奏时,她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姑娘,现在羽翼丰满,功力娴熟,技术、艺术、风格都已经成熟。当晚她演奏“普钢二”,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气质上说,都是一次绝妙的表现和展示。“普钢二”是一首容自由、奔放、热情为一体的作品,风格上犀利、怪异,技术上丰富、现代。这样的作品,演奏起来非常困难。然而王羽佳弹起来却不费吹灰之力,我在现场注意到,她的演奏音乐细腻,技术精湛,没有任何负担和“包袱”,可以说达到了超脱的境界。


  王羽佳是个很全面的演奏家,在我看来,声音单薄、音色变化少是其唯一弱点。她的音色有些尖刺感,缺乏浓润的厚度,但就是这样的音色,却为当晚演奏“普钢二”带来了好处,对于普氏这首“怪异”的作品,她那独特的音色刚好发挥了恰如其分的作用。
  伦敦交响乐团与王羽佳的配合是默契的,不过这个我心目中的世界最佳乐团却在此次演出中显现出“疲软”的状态。尽管它与王羽佳合作的演奏丝丝入扣,但却没表现出更多精彩之处,而下半场的“马勒一”则愈发使人们感到了失望。
  伦敦交响乐团并不是演奏技术上有了多大的倒退,而是整个乐团略显疲惫且激情不在。当晚的“马勒一”怎么也掀不起震撼心灵的高潮,从第一乐章一开始,木管组的清透和弦就出现了音准问题,大大影响了音乐的纯净效果,而后的圆号独奏竟然出现了两次微微的“冒炮”,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并难以接受。我观察到,乐团的演奏是认真的,指挥哈丁也尽其所能来控制乐团,但演奏的效果却总有提不起精神之感。联想到杰吉耶夫率团时的精彩表现以及哈丁前两次率团访华的情景,此次的“伦交”的确有些匪夷所思,我猜想大概是没有进行精心的排练所故吧。
  奇才展现,荣冠乐团
  第三个来华演出的是匈牙利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他们在指挥大师伊凡·费舍尔的率领下,于国家大剧院举行了一场音乐会。


  近年来,匈牙利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屡次访华,仅我个人就听了他们好几场音乐会。这个乐团给人的印象是精致无比,技术、风格、特色都接近于德奥乐团,有着高度的修养和深刻的积淀。本次乐团给中国听众带来的是鲍罗丁《波洛维茨舞曲》、格拉祖诺夫《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伊凡·费舍尔是一位潇洒的指挥大师,他的动作是那样的沉稳,其效果却是那样的丰富。《波洛维茨舞曲》在他的手下俨然变成了一个迷人的音乐万花筒,其色彩之艳丽,音乐变化幅度之大,都令欣赏者叹为观止。
  法国小提琴家雷诺·卡普松可谓当今世界小提琴奇才。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一个小提琴家能以自己的技艺和风格赢得赞誉,无疑是一件不易之事。卡普松不仅能够做到这两点,还能够以出众的天赋达到与大师比肩的高度,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晚,这位三十八岁的小提琴家与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了格拉祖诺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一首极其艰难的小提琴经典之作,音乐上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情调和激情风格,技术上则包括了现代小提琴的全部高难技巧,对于小提琴家来说是一块坚硬的试金石。卡普松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这首协奏曲,而且演奏得相当精彩。当人们从这首仅有二十多分钟的单乐章协奏曲中,听到凄婉的俄罗斯忧伤旋律和充满“野性”的民族舞蹈音调,看到卡普松令人眼花缭乱的左右手技巧(包括双震音、左手拨弦、复杂双音、复调旋律、高难度跳弓等)时,无不感到了惊喜、惊叹和惊愕。
  卡普松的声音十分特别,有着与海菲茨相似的特点,即音量不大但穿透力极强,音色的纯洁度有着水晶般的光泽。他的音乐感妙极了,有着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柔润感和海菲茨的精致性。如泣如诉的歌唱性和火山爆发般的激情使每一位听众都感觉到了小提琴这件乐器的特殊魅力。
  匈牙利布达佩斯节日管弦乐团水平高,演奏状态亦十分良好。对于这个只有三十多年建团史的乐团来说(相对以上两个乐团年轻许多),能够拥有如此成熟完美的演奏质量,实在让人惊讶。当晚他们演奏的重头戏是“贝七”,在费舍尔的指挥棒下,我听到了一个严谨加激情的“贝七”,音乐的逻辑性与色彩的壮丽感相结合,体现出真正的德奥音乐精髓。
  说实在的,现今的指挥家大多以音乐“效果”取胜,很少有在揭示音乐内涵方面富有建树的。伊凡·费舍尔则不同,他身上既有深刻的传统痕迹,亦有着新时代的开拓感,是现今难得的全能指挥家。当晚的音乐会上,费舍尔指挥的“贝七”别具一格,其艺术效果不亚于任何一位德奥大师,哪怕是卡拉扬、克伦佩勒等伟大的前辈。

其他文献
2014年是莎士比亚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纪念。在世界文化史中,莎士比亚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他那包括三十七个剧本、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三部长叙事诗等在内的全部作品早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且永远消费不完的文化财富。  同样,在音乐史上也没有一个文学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样能激起作曲家们无穷的创作热情。自十九世纪以来,许多大作曲家都争相将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当然,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受
期刊
迪特斯道夫的名字翻译而来叫“卡尔”,在英文中有时拼为Carl,有时又拼为Karl,其实都是指同一人。  卡尔·迪特斯道夫(C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奥地利作曲家、小提琴家,1739年出生于维也纳附近一个叫Laimgrube的地方。他的原名叫奥古斯特·卡尔·迪特斯(August Karl Ditters),父亲是军中裁缝,为查理四世德语地区的奥地利皇家部队服务多年。
期刊
闻一乐 宋歌  在《水上阿秘厘》的演出中,你选择了中阮、手风琴、人声、打击乐、竹笛、胡琴、合唱队这样的组合,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乐队组合?  《阿秘厘时光》在成立之初明确的是,由原创乐器、中乐器以及跨区域的乐器来构成。它在音色上具备东方和跨区域的气息,音质上独一无二,演释具备创造性和革新力。原创乐器目前集中于“鼓”,它的进入奠定了标志色彩和原创气质。中乐器的选择和处理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刷新中乐听觉概念
期刊
秉承“普及古典音乐,传播剧院文化”的宗旨,上海汉唐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邀请这位优秀的中国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参与“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作为“中国与世界”系列演出主题板块中的一位演奏家,黄蒙拉将用精湛的演奏技巧为音乐爱好者们带来“乐器皇后”小提琴的丰富表现力,也从中国青年音乐家的角度解读西方古典音乐。  作为一位自小习琴的演奏家,古典音乐、剧院文化对黄蒙拉有怎样的影响?他对
期刊
津卡·米拉诺夫原名津卡·昆奇(Zinka Kunc),1906年5月17日出生于克罗地亚的首都萨格勒布一个多子女的家庭,她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由于各种原因日后只有大哥鲍茨达(Bozidar Kunc)和她长大成人。鲍茨达是这个家庭里最早学习音乐的孩子,后来他成了一位作曲家。受大哥的感染和影响,津卡也从小就爱上了音乐。她喜欢唱歌,有着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大哥成了她走上音乐之路的启蒙老师,在他的指
期刊
1956年8月5日至16日,莫斯科举行了全苏运动大会。按常例,全国性大型活动必定要摄制一部文献纪录片以资存念。这次的片名也已定下,叫做《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不过总导演却很担心,因为他去年看过一场田径赛,当时看台上居然只有零零落落的几十个人,现在要制作一部运动会的纪录片,会有观众走进电影院吗?当时的苏联观众都喜欢电影歌曲,在全国传唱的也多半是电影歌曲,那么为了吸引观众,不如插入一些动听的电影歌曲?
期刊
包括Proms在内的英国的音乐会一般提前半年就可以订票。在我确定好来英国的时间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订购Proms音乐会的门票。遗憾的是,我还是错过了本届Proms中的多场特别值得看的演出,除了在我抵达英国之前就已经上演的音乐会版《尼伯龙根的指环》(巴伦博伊姆与柏林国家歌剧院)、《唐豪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以及哈丁指挥马勒室内乐团演出的舒曼《第二交响曲》和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等音乐会之外,有多场
期刊
2014年5月,“2013-2014走进大剧院——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将以“汉唐文化国际音乐年公益演出季”的形式,首次登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并在上海大剧院为广大爱乐者带来维塔利·比萨连科和埃玛纽埃尔·塞松的演出。这两场音乐会将分别以大剧场八十元、中剧场六十元的公益票价进行售票。  以上海城市为依托并以春天这一季节为寄托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音乐节。它不仅是上海音乐文
期刊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唱片我早有收藏,但看到他们的现场却是在2009年的上海大剧院。记得当时第一场音乐会是马勒《第一交响曲》,听下来总觉得差一口气,力道不够;第二场布鲁克纳我就缺席了。2014年,乐团再次访沪演出,地点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3月14日、15日两场音乐会,分别演奏马勒《第七交响曲》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肖五”是最爱,逢现场必听,“马七”应该是国外名团大陆首演,也是期待已久。
期刊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是一个室内乐品牌,每年初夏,这个“高大上”的艺术品牌都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和小剧场拉开帷幕。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一连十几场顶级水平的音乐会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室内乐名团演释得精彩纷呈。2014年的五月音乐节被冠以“完全莫扎特”主题,从开幕式音乐会到闭幕式音乐会,其间贯穿着“以莫扎特为核心”的乐团、演奏家和曲目。不过,有几场音乐会则不尽然,但相对的“独立性”和看点仍然很多(比如嘉兰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