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nvenx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设计数学的趣味性、探究性和应用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很重要的。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大致总结如下:
  一、学习目的明确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毅力。毅力来源于明确的目的和浓厚的兴趣;目的是根基,兴趣是源泉,毅力是保证。每一个知识点的传授,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点的作用,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所以对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引入悬念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教师可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开始学习七年级数学《三角形全等判定》时,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如图,某同学由于不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要到玻璃店去重新划一块形状完全一样的玻璃,请你设计一种最省事的方法(不用度量)。
  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得出带(3)去是最好的方法,再把这一块玻璃与原来的三角形玻璃相比较,得出有两个角以及它们所夹的一条边没变,从而可自然地引出三角形全等判定的边角边的方法。
  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三、问题启发台阶化
  问题的启发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高潮阶段,也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紧扣教学实际,设计一些台阶式问题,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步一步达到高潮。当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过教师设计的台阶时,实际问题就解决了,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例如:若x2+y2+2x-4y+5 =0,
  则x=______,y=______。
  可设计为:若(x+1)2+(y-2)2 =0,
  则x=______,y=______。
  再演变为:若x2+2x+1+y2-4y+4=0,
  则x=______,y=______。
  最后解决:若x2+y2+2x-4y+5=0,
  则x=______,y =______。
  学生经过由浅入深的系列训练,这类问题就不难接受了。
  四、教学内容的层次化
  数学知识结构逻辑性很强,一堂课的知识点传授也只有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才能容易接受,才能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换。
  例如:在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先讲am·an=am+n的应用,再解决下题:
  已知am=6,an=2。则am+n =______。
  这样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越做越有兴趣。
  五、师生双方平等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而和谐的气氛主要来源于融洽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除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外,还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习数学总离不开思和问,教师对待学生的质疑,不可搪塞。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找出他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可以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时学生的兴趣就浓,便会产生“我要学”的良好学习态度和越学越有劲的主动学习气氛。
  六、练习训练主体化
  课堂教学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每节数学课,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及时反馈信息,让学生从做题训练中得到获胜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七、课堂手段直观化
  直观教学是数学课的一个特点,运用直观教学进行演示和发挥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作业评价激励化
  每一节数学课总离不开板演、练习、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板演要充分肯定成绩,表扬进步学生,尤其对那些没有做对的学生,要善于寻找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
  九、课堂小结多样化
  课堂小结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把本节所学的内容融入知识系统。教师若能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小结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而且能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后回味无穷。
  常用小结方式如下:
  (1)对照式,把知识点板书到板面上。
  (2)讨论式,由学生讨论本节所学的知识点。
  (3)独立式,把知识点变成题目让学生做。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工作,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要求教师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那就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个性和意志。如能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语文的暗示教学法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发展为根本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有效的暗示教学,必须以师生的相互接纳为前提,语文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暗示教学引导学生不断主动地发展和自我提高,也使语文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使自己精神充盈、品格升华。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取有效的暗示策略,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在现代语文的暗示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主要策略:    一、语言暗示策略  
期刊
很多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不关注学情,“目中无人”,缺乏教学针对性的表现,这使得他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制订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设计、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要针对学生状态制订和改变。  新课程为了避免对初中历史的简单重复,采用专题体例编写
期刊
导入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它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是引起学生兴趣,或者是因好奇而感兴趣,或者因困惑有疑而感兴趣。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动力,教学过程便有了活力。教师新课导入得好,课堂上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  一、以境导入,身在其中  常言说得好:“入境始与亲。”教学时能运用语言、现代教学技术设备等媒体,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期刊
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主渠道,应是在耗费师生时间最少的情况下,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注意信息的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准确、及时地把握大量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才可能做到合理地调节教学程序组织教学,使教学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目的。  课堂教学反馈,是特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和相互作用;它的输出和回授、增强和减弱
期刊
比喻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就是通常说的打比方,即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好的文章往往离不开比喻修辞,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对文中比较重要的比喻句加以赏析,对于理解一个句子、一个段落甚至一篇文章,是十分重要的。    一、明确比喻形式,是赏读的门径    在阅读时准确而明确地认知比喻的形式,是进一步深
期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以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如何捕捉巧用课堂资源,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呢?下面本人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树立资源意识,理
期刊
摘 要:“互批互改”是作文课的一种类型。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相互批改作文的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富有革新意义的实践活动。本文拟从其必要性、实施策略、功能以及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体会。  关键词:互批互改 作文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一、互批互改作文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该如何去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
期刊
摘 要:有效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投入自我探索,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尤其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提问 策略 技法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沟通教材、教师、学生的主渠道。  一、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课堂提问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
期刊
《氮族元素》是高中化学物质章节中较难的一章,所需拓展的内容很多,但学生在具体学习时有时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在某些知识的理解上存在误区。现就实际教学经验加以总结:  【误区1】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故氮元素是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评析: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应从其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等方面进行比较。氨很稳定,不易分解,硝酸是强酸,故氮是非金属性很强的元素。只是由于N2中
期刊
元认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的关于认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心理活动等方面的认识,其实质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  随着元认知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以元认知策略与具体认知策略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通过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实施元认知级的提问,学生地理学习的元认知思维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一、指导学生课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