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珠从哪里来》这课主要以水为观察对象,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变化和温度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是在“水结冰了”“冰融化了”两节课探究了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之后,引导学生以“杯子外壁上的水珠哪里来”为探究内容,经历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是一节很好的展现学生完整探究过程的课,也是一节呈现思维训练过程、彰显思考技能培训的课例。
吴韦萍老师上的这节课是精心设计的有思想、有特点、有启发的科学课。在这节课中吴老师阐释了她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学上的追求,也展示了她对科学思维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我认真地学习了她这节课,感受很深。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地方:
一、高度重视儿童的科学思维。儿童科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关注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我了解到她关注这个问题已有多年,这是她在参加为期6年的“中美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项目”中得到的启发。我们的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时期。这节课就是让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通过小组讨论,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因果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完成对经典科学概念的建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典的内容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考技能。
思考技能是指能熟练、自觉地运用各种思考模式和思维技能进行思考,圆满完成某件事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主要发展他们的经验归纳思考和假说演绎思考。经验归纳思考作为一种逻辑思维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当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处在搜集材料阶段,经验归纳思考发挥的作用的确是巨大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通向新情境的途径已经大大变化了。人们的思考不完全始于观察,也可以始于想象,从而在广泛收集信息和资料中寻找证据,在批判和反思中创造新的认识,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人们的假说演绎思考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经验归纳思考模式,如何有效地关注和发展学生地假说演绎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卓越思考技能的形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它不仅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有所思考,有所转变,也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思考技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吴老师她想到了,做到了,我们可以从吴老师这节课的全过程中看到两种不同思考方式的呈示、展开、再现、转变。
二、教学过程细致精到又合理开放。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吴老师给了学生充分活动和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分配上看,既有设想中的重点,又有重点内容的时间保证。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的思考过程。为了保证重点的落实,她把时间放在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上,同时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设计相关实验来探究。
我们仔细来分析吴老师的这节课,发现她的设计是精心的,有独到之处的。具体来说,她是从点面结合来展开教学的,为的是落实对思维的训练和思考技能的提高。从面上来讲,用学生个人的科学记录单贯穿课的始终,从而清晰呈现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发展、概念建构的过程。她尽可能在课堂上给出学生进行记录的时间。如在开始学生猜测的时候,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可以先记录,其他同学继续思考交流;再如,课将结束时,让学生先整理科学记录,再来谈收获。这样都是努力想尝试在课堂上给出学生时间,让他们能在活动之后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维细节,从而达到概念巩固和思维提升的目的。
从点上来讲,她有意识地从两个关键点上促进学生经验归纳思考和假说演绎思考间的转化。一是对“水珠到底是不是从杯内来的实验探究”,这里,吴老师没有采用利用经验法来排除,而是采用提供实验记录单,给孩子搭设思维的脚手架,让孩子小组设计实验的方式进行,为的是假说演绎思考技能的推进与培养。她为什么这么做?我以为,她是要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排除不合理的假设,从无意识的经验归纳思考引向假说演绎思考。二是从“遇冷”这个点上展开。吴老师通过设计实验,引发矛盾冲突,从而建构起与“温度”有关的思维联系。如果说前半段判断“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是一种经验归纳思考在起作用,那么,下面就是通过创设矛盾冲突引发的思考走向假说演绎了。经验归纳思考所产生的认知有时候由于朴素概念的错误,是不正确的。这些孩子依据经验归纳思考得出了“小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而假说演绎思考所形成的认知是基于严密的论证和证据支撑产生的,得出的概念是比较科学的。
三、通过科学笔记来达成努力探究思维技能的落实,在评价上导向思维训练。在她的课中特别关注“科学笔记”的使用,因为,科学笔记是学习科学完整过程的重要部分。它有利于孩子们的回忆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孩子有条理的叙事能力,有利于孩子们对科学概念的深度建构。以科学笔记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桥梁,达成了“思考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个目标,这是吴韦萍老师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手段。评价的重要性大家是十分清楚的,但我们缺少操作层面的实践,对思维品质的评价更是如此。以往在课堂上,我们仅仅根据学生的学业成果对学生思维进行评价。这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很多思维过程都会有痕迹,这些痕迹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而通过看学生记录笔记就是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师可以知道大量的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用这些信息可以对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指导做出好的决定。除了在课堂上引导讨论交流,将思维通过语言外化之外,还能了解他们的记录是否完整,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搜集与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我从这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和我课后对学生科学笔记的阅读中能看出吴老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收效。她个人对这些科学笔记的分析和结论非常缜密,而且对学生记录还有反馈,这方面非常值得其他科学老师学习借鉴。
吴韦萍老师在多年教学中十分注重“一课一得”的理念,在这节课也体现了她对“如何把课从薄上到厚,再由厚上到薄”的追求。我们能从她的课中得到这样一些启发:
1.当教师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时,可以使用各种熟悉的方法,例如,假设、畅想、小组讨论、实验设计等。通过提供特定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展示出来,如实验设计前的畅想,实验设计后的交流,大家分析甄别不同的思维形式,看看各自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深刻性,并把它们用学生自己能够表达和理解的语言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用惯用的思维策略,更鼓励学生改变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任务。
2.思考技能没有绝对好与坏,应该说他们是互相支撑,相互转化的。没有发展好经验归纳思考的学生,其假说演绎思考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经验归纳思考发展得好,在进行假说演绎时能抓住问题的重点、核心进行推理和验证,而假说演绎思考所获得的结论又会丰富人们的经验,促进其进行经验归纳思考。
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最经典的内容,也是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科学课把认识“小水珠从哪里来”这样的内容上得有新意、有趣味、有启发、有深意,着实不容易,值得赞赏。这里我记住了吴老师这样一句话,“在每一堂课中扎扎实实陪伴孩子成长”。
(卢新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
责任编辑:颜莹
吴韦萍老师上的这节课是精心设计的有思想、有特点、有启发的科学课。在这节课中吴老师阐释了她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学上的追求,也展示了她对科学思维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我认真地学习了她这节课,感受很深。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地方:
一、高度重视儿童的科学思维。儿童科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关注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我了解到她关注这个问题已有多年,这是她在参加为期6年的“中美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实验项目”中得到的启发。我们的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时期。这节课就是让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通过小组讨论,设计简单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再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因果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完成对经典科学概念的建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经典的内容来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考技能。
思考技能是指能熟练、自觉地运用各种思考模式和思维技能进行思考,圆满完成某件事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主要发展他们的经验归纳思考和假说演绎思考。经验归纳思考作为一种逻辑思维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科学发展史来看,当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处在搜集材料阶段,经验归纳思考发挥的作用的确是巨大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通向新情境的途径已经大大变化了。人们的思考不完全始于观察,也可以始于想象,从而在广泛收集信息和资料中寻找证据,在批判和反思中创造新的认识,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人们的假说演绎思考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经验归纳思考模式,如何有效地关注和发展学生地假说演绎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卓越思考技能的形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话题。它不仅要求老师们在课堂上有所思考,有所转变,也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思考技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吴老师她想到了,做到了,我们可以从吴老师这节课的全过程中看到两种不同思考方式的呈示、展开、再现、转变。
二、教学过程细致精到又合理开放。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吴老师给了学生充分活动和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从时间分配上看,既有设想中的重点,又有重点内容的时间保证。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假设、寻求证据、修正假设……”的思考过程。为了保证重点的落实,她把时间放在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上,同时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设计相关实验来探究。
我们仔细来分析吴老师的这节课,发现她的设计是精心的,有独到之处的。具体来说,她是从点面结合来展开教学的,为的是落实对思维的训练和思考技能的提高。从面上来讲,用学生个人的科学记录单贯穿课的始终,从而清晰呈现学生在学习中思维发展、概念建构的过程。她尽可能在课堂上给出学生进行记录的时间。如在开始学生猜测的时候,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可以先记录,其他同学继续思考交流;再如,课将结束时,让学生先整理科学记录,再来谈收获。这样都是努力想尝试在课堂上给出学生时间,让他们能在活动之后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维细节,从而达到概念巩固和思维提升的目的。
从点上来讲,她有意识地从两个关键点上促进学生经验归纳思考和假说演绎思考间的转化。一是对“水珠到底是不是从杯内来的实验探究”,这里,吴老师没有采用利用经验法来排除,而是采用提供实验记录单,给孩子搭设思维的脚手架,让孩子小组设计实验的方式进行,为的是假说演绎思考技能的推进与培养。她为什么这么做?我以为,她是要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排除不合理的假设,从无意识的经验归纳思考引向假说演绎思考。二是从“遇冷”这个点上展开。吴老师通过设计实验,引发矛盾冲突,从而建构起与“温度”有关的思维联系。如果说前半段判断“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是一种经验归纳思考在起作用,那么,下面就是通过创设矛盾冲突引发的思考走向假说演绎了。经验归纳思考所产生的认知有时候由于朴素概念的错误,是不正确的。这些孩子依据经验归纳思考得出了“小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不能说是错误的,但至少是不全面的。而假说演绎思考所形成的认知是基于严密的论证和证据支撑产生的,得出的概念是比较科学的。
三、通过科学笔记来达成努力探究思维技能的落实,在评价上导向思维训练。在她的课中特别关注“科学笔记”的使用,因为,科学笔记是学习科学完整过程的重要部分。它有利于孩子们的回忆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孩子有条理的叙事能力,有利于孩子们对科学概念的深度建构。以科学笔记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桥梁,达成了“思考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个目标,这是吴韦萍老师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手段。评价的重要性大家是十分清楚的,但我们缺少操作层面的实践,对思维品质的评价更是如此。以往在课堂上,我们仅仅根据学生的学业成果对学生思维进行评价。这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很多思维过程都会有痕迹,这些痕迹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会思考的人。而通过看学生记录笔记就是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教师可以知道大量的关于学生的思维过程,用这些信息可以对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指导做出好的决定。除了在课堂上引导讨论交流,将思维通过语言外化之外,还能了解他们的记录是否完整,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搜集与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我从这节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和我课后对学生科学笔记的阅读中能看出吴老师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收效。她个人对这些科学笔记的分析和结论非常缜密,而且对学生记录还有反馈,这方面非常值得其他科学老师学习借鉴。
吴韦萍老师在多年教学中十分注重“一课一得”的理念,在这节课也体现了她对“如何把课从薄上到厚,再由厚上到薄”的追求。我们能从她的课中得到这样一些启发:
1.当教师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时,可以使用各种熟悉的方法,例如,假设、畅想、小组讨论、实验设计等。通过提供特定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展示出来,如实验设计前的畅想,实验设计后的交流,大家分析甄别不同的思维形式,看看各自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深刻性,并把它们用学生自己能够表达和理解的语言记录下来。鼓励学生用惯用的思维策略,更鼓励学生改变策略以适应不同的任务。
2.思考技能没有绝对好与坏,应该说他们是互相支撑,相互转化的。没有发展好经验归纳思考的学生,其假说演绎思考的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经验归纳思考发展得好,在进行假说演绎时能抓住问题的重点、核心进行推理和验证,而假说演绎思考所获得的结论又会丰富人们的经验,促进其进行经验归纳思考。
水的三态变化是小学科学中最经典的内容,也是最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科学课把认识“小水珠从哪里来”这样的内容上得有新意、有趣味、有启发、有深意,着实不容易,值得赞赏。这里我记住了吴老师这样一句话,“在每一堂课中扎扎实实陪伴孩子成长”。
(卢新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0013)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