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丘县东河南镇小寨村移民安置点村民说,2017年9月15日钥匙就拿到手了。11月份,村民陆续搬迁,成为全县移民安置的亮点。古色古香的砖混结构二层楼,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式窗户,唐河岸边彩旗迎风招展,汉白玉跨河桥上游客络绎不绝……
走进新房,进门是客厅,后边是卫生间,右边是餐厅和厨房,二楼是两间大卧室。漂亮的橱柜,崭新的抽油烟机……
“咱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和城里人有啥区别呢?”村民陈焕说,“我准备把这儿办成农家客栈,名字都起好了,叫到此一栈!”
这就是东河南镇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点的一个缩影。
东河南镇共有28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部分自然村村民世代农耕,住房条件不太好,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均显落后,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3月下旬,镇党委书记张进明、镇长刘向东党政一班人按照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规划,在深入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搬得出、留的住、能致富”的原则,规划建设好三个移民安置点。一是小寨村移民安置点。小寨村位于灵丘县城西南26公里处,是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687团的设伏地。通过捆绑使用移民搬迁、抗震加固、危房改造等资金,占地50亩,改善全村430户11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44人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二是东岗村北营移民安置点。建设以有机社区为主的旅游景区,配套建设农家乐、大型停车场、图书室、健身公园等。共计搬迁大崖、南营、北营、宽坪四个自然村151户439人。三是古之河移民安置点。
东河南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指挥部,抽调业务精、协调能力强、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干部,集中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一线易地搬迁工作中,力争让贫困村民挪出穷山窝、走上致富路。全镇将易地搬迁任务落实到涉及拆迁的每一户、每块地,做到任务、时间、人员三明确。镇村两级干部通过贴广告、开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拆迁补偿政策及法律法规,号召村民围绕大局遵纪守法、密切配合。通过认真考虑人、房等多种因素,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出台了切实可行、符合民意的易地搬迁拆迁补偿方案。住惯的坡不嫌陡,村民心里明知道搬迁之后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必定会大大改善,但内心还是有些不舍,总觉得故土难离。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又一次座谈交流,终于使所有的易地搬迁户吃了定心丸。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中,镇村干部和工程负责人狠抓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克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每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都打造成顺民心、得民意的精品工程,让老百姓早日住、住的好。
东河南镇党委、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点坚持“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企业参与、群众自愿、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兴乡”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美丽新农村。为使搬迁出的贫困户有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深入实施了“四大工程”,全力打造“每一处都是一个景点,红色教育、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农耕文化等都非常精彩,村民既可参与景区服务,增加工资性收入,也可通过发展农家客栈等增加商业性收入。通过一系列措施,最终实现产业带动、旅游扶贫、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四个全覆盖”,从而激活市场、带动消费、产生效益,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实施“一铺带一户”工程
全镇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在安置点建设可供游客参观、购物、就餐的沿街商铺。由东河南镇所辖行政村经营商铺,收益归各村集体所有,稳定实现村级资产破零,每一间商铺带动1户搬迁户脱贫,年终根据商铺效益为贫困户进行分红。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提升礼仪、用语等文明优质服务技能,增强就业能力,这样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又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施“红带绿产业”工程
移民安置点依托紧邻平型关红色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和绿色生态优势,完善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享受。通过社会融资,把小寨移民安置点打造成为民俗村,沿路沿街建设红色景观及剧院、博物馆、农家客栈、宾馆、超市等,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策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观赏体验型绿色旅游活动,培育“红色+绿色”旅游经济增长点。全镇有16个村采取集体和个人联合入股的方式,在平型关红色旅游区小寨村建沿街商铺47套,目前有13个村开张营业,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可达15万人次。同时,在含水、大崖、段庄3个搬迁后的自然村建设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的度假村旅游区景点。
实施“装满后备厢”工程
打造长效旅游产业经济链,助推当地农产品进行产业升级,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致富。把含水自然村的土地、房屋集中流转到农业公司,进行高效有机农业及观光旅游开发,鼓励当地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生产、销售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供自驾游游客选购独具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品牌化,使前来旅游的游客既能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又能吃得好、玩得好、购得好。在古之河移民安置点建设综合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新建污水管道3000米,硬化街面1万平米,建公厕2处,搞好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建成设施完善、规模一流、卫生整洁的灵丘城西综合市场。
实施“资产性收益”工程
引领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通过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依托德盛养殖专业合作社+政府资产性资金注入,采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稳步增收,使贫困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种种措施相互叠加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在小寨易地搬迁安置点实施千头肉牛养殖项目和千亩露地蔬菜建设项目,干鲜果经济林面积达到1万亩,建设成为以采摘、观光、民俗为一体的生态村。
同时,東河南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以工代赈、整村推进、“一事一议”等项目24处,改善了22个村8946户26926人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7处。对28个行政村的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整治。
镇党委书记张进明、镇长刘向东党政一班人说,倾听民声,让群众“搬得出”,提高群众满意度,这是前提。高端规划,让群众“留的住”,满足群众幸福感,这是目标。产业带动,让群众“能致富”,帮助群众稳脱贫,这是根本。使革命老区、丘陵山区的村民早日安居乐业、脱贫致富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走进新房,进门是客厅,后边是卫生间,右边是餐厅和厨房,二楼是两间大卧室。漂亮的橱柜,崭新的抽油烟机……
“咱做梦也想不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和城里人有啥区别呢?”村民陈焕说,“我准备把这儿办成农家客栈,名字都起好了,叫到此一栈!”
这就是东河南镇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点的一个缩影。
东河南镇共有28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部分自然村村民世代农耕,住房条件不太好,交通、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均显落后,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3月下旬,镇党委书记张进明、镇长刘向东党政一班人按照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建设规划,在深入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搬得出、留的住、能致富”的原则,规划建设好三个移民安置点。一是小寨村移民安置点。小寨村位于灵丘县城西南26公里处,是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687团的设伏地。通过捆绑使用移民搬迁、抗震加固、危房改造等资金,占地50亩,改善全村430户11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44人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二是东岗村北营移民安置点。建设以有机社区为主的旅游景区,配套建设农家乐、大型停车场、图书室、健身公园等。共计搬迁大崖、南营、北营、宽坪四个自然村151户439人。三是古之河移民安置点。
东河南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指挥部,抽调业务精、协调能力强、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干部,集中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一线易地搬迁工作中,力争让贫困村民挪出穷山窝、走上致富路。全镇将易地搬迁任务落实到涉及拆迁的每一户、每块地,做到任务、时间、人员三明确。镇村两级干部通过贴广告、开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与拆迁补偿政策及法律法规,号召村民围绕大局遵纪守法、密切配合。通过认真考虑人、房等多种因素,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出台了切实可行、符合民意的易地搬迁拆迁补偿方案。住惯的坡不嫌陡,村民心里明知道搬迁之后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必定会大大改善,但内心还是有些不舍,总觉得故土难离。镇村两级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又一次座谈交流,终于使所有的易地搬迁户吃了定心丸。
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程建设中,镇村干部和工程负责人狠抓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克服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严格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政策,把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每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都打造成顺民心、得民意的精品工程,让老百姓早日住、住的好。
东河南镇党委、政府易地扶贫搬迁点坚持“党政主导、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企业参与、群众自愿、市场运作”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旅游兴乡”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美丽新农村。为使搬迁出的贫困户有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深入实施了“四大工程”,全力打造“每一处都是一个景点,红色教育、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农耕文化等都非常精彩,村民既可参与景区服务,增加工资性收入,也可通过发展农家客栈等增加商业性收入。通过一系列措施,最终实现产业带动、旅游扶贫、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四个全覆盖”,从而激活市场、带动消费、产生效益,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实施“一铺带一户”工程
全镇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引领作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在安置点建设可供游客参观、购物、就餐的沿街商铺。由东河南镇所辖行政村经营商铺,收益归各村集体所有,稳定实现村级资产破零,每一间商铺带动1户搬迁户脱贫,年终根据商铺效益为贫困户进行分红。同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提升礼仪、用语等文明优质服务技能,增强就业能力,这样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又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施“红带绿产业”工程
移民安置点依托紧邻平型关红色旅游区的区位优势和绿色生态优势,完善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旅游享受。通过社会融资,把小寨移民安置点打造成为民俗村,沿路沿街建设红色景观及剧院、博物馆、农家客栈、宾馆、超市等,着力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策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和农事体验为特色的观赏体验型绿色旅游活动,培育“红色+绿色”旅游经济增长点。全镇有16个村采取集体和个人联合入股的方式,在平型关红色旅游区小寨村建沿街商铺47套,目前有13个村开张营业,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可达15万人次。同时,在含水、大崖、段庄3个搬迁后的自然村建设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的度假村旅游区景点。
实施“装满后备厢”工程
打造长效旅游产业经济链,助推当地农产品进行产业升级,促进贫困户稳步增收致富。把含水自然村的土地、房屋集中流转到农业公司,进行高效有机农业及观光旅游开发,鼓励当地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生产、销售土特产品以及手工艺品,供自驾游游客选购独具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当地农副土特产品的品牌化,使前来旅游的游客既能接受红色革命教育又能吃得好、玩得好、购得好。在古之河移民安置点建设综合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新建污水管道3000米,硬化街面1万平米,建公厕2处,搞好美化亮化硬化净化工程,建成设施完善、规模一流、卫生整洁的灵丘城西综合市场。
实施“资产性收益”工程
引领贫困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通过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依托德盛养殖专业合作社+政府资产性资金注入,采取“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和贫困户稳步增收,使贫困户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种种措施相互叠加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在小寨易地搬迁安置点实施千头肉牛养殖项目和千亩露地蔬菜建设项目,干鲜果经济林面积达到1万亩,建设成为以采摘、观光、民俗为一体的生态村。
同时,東河南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以工代赈、整村推进、“一事一议”等项目24处,改善了22个村8946户26926人的生产生活和居住条件,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7处。对28个行政村的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修缮整治。
镇党委书记张进明、镇长刘向东党政一班人说,倾听民声,让群众“搬得出”,提高群众满意度,这是前提。高端规划,让群众“留的住”,满足群众幸福感,这是目标。产业带动,让群众“能致富”,帮助群众稳脱贫,这是根本。使革命老区、丘陵山区的村民早日安居乐业、脱贫致富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