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九年義务教育阶段中八九年级,普通高中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课程是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强调实验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素养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作为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师,不仅要学生取得较好的毕业成绩,更应该重视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初高中物理衔接做了几点尝试。
【关键词】知识的形成过程 思维定式 拓展初高中知识边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80-01
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八九年级,普通高中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课程是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强调实验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素养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作为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师,不仅要学生取得较好的毕业成绩,更应该重视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初高中物理衔接做了几点尝试: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死记结论而形成思维定式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和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式,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把压力分成几种情况,即水平地面上的压力、斜面上的压力、竖直面上的压力、天花板上的压力,他们的压力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产生原因也不一样。然后对于水平地面上的压力等于重力进行推理,由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它所受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支持力和重力相等。又由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由相互作用力的特征,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相等,由等量代换可得水平地面上的压力等于重力大小。最后给出结论放置于水平地面上的固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而且强调压力不是重力,只是它们的大小相等,还要强调结论成立的条件是水平地面、静止不动的固体。
二、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建立正确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的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并没有排除一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东西又会抬头。例如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后建立起“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给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还是不需要力 ”的判断从而引起他们的激烈的争论。然后告诉学生统治了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被物理学家伽利略不顾一切压力和牺牲推翻了,建立起来了“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正确观点。然后把伽利略的实验做给学生们看,并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表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运动距离越远,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慢的结论。然后科学推理出小车在无限光滑的表面上运动时,小车所受阻力为零,小车速度将不会减小,保持原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小车水平方向的运动没有力来维持,反而阻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减慢了小车的运动速度。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正确认识。
三、陪养学生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引导学生从小小实验中发现问题更是不小的收获。例如我在教学生测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告诉学生用到二力平衡,即拉力和摩擦力在水平方向是一对平衡力时,通过测拉力来间接测滑动摩擦力。一个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认识到摩擦力的位置在接触面上,总认为滑动摩擦力与拉力始终不在同一直线上,他们不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不是一对平衡力。于是我告诉他们,研究问题往往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可以建立一种物理模型来研究问题,一种只管物体质量,不管体积和大小的质点模型。把滑块看成质点模型后就满足二力平衡条件了。
四、适当拓展初高中知识边界,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定义通过的路线是直的,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物理教材定义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而初中会出现这样的训练题,如一个物体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且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该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该题目中根本看不见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的字眼,但是用速度定义分析小时即单位时间,每字指出任意小时的时间间隔,即物体每个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所以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然,在现行初中物理课改大趋势下,初中物理课标删除了一些较难的内容,无疑使初高中物理跨度加大,但是我坚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师生互动,师生共学,一定会顺利步入高中物理殿堂,从而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思考》 作者:杜海全 刊名:秭归一中教研期刊第五期。
【关键词】知识的形成过程 思维定式 拓展初高中知识边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2-0180-01
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八九年级,普通高中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自然科学。中学物理课程是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强调实验和方法,以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素养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作为义务阶段的物理教师,不仅要学生取得较好的毕业成绩,更应该重视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为初高中物理衔接做了几点尝试:
一、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死记结论而形成思维定式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是有局限性和不严密性的,然而这些知识有时却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例如初中阶段学习压力时,经常遇到的是水平状态下的情形,结果不少学生形成压力一定等于重力的思维定式,对他们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把压力分成几种情况,即水平地面上的压力、斜面上的压力、竖直面上的压力、天花板上的压力,他们的压力大小和方向各不相同,产生原因也不一样。然后对于水平地面上的压力等于重力进行推理,由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它所受支持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支持力和重力相等。又由于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由相互作用力的特征,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相等,由等量代换可得水平地面上的压力等于重力大小。最后给出结论放置于水平地面上的固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而且强调压力不是重力,只是它们的大小相等,还要强调结论成立的条件是水平地面、静止不动的固体。
二、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建立正确的认识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往往顽固的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尽管他们经过了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但并没有排除一些错误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的东西遗忘了错误的东西又会抬头。例如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后建立起“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为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给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需要力还是不需要力 ”的判断从而引起他们的激烈的争论。然后告诉学生统治了一千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维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被物理学家伽利略不顾一切压力和牺牲推翻了,建立起来了“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正确观点。然后把伽利略的实验做给学生们看,并注意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得出表面越光滑,小车所受阻力越小,小车运动时间越长,运动距离越远,小车的速度减小的越慢的结论。然后科学推理出小车在无限光滑的表面上运动时,小车所受阻力为零,小车速度将不会减小,保持原来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从而得出小车水平方向的运动没有力来维持,反而阻力与运动方向相反,减慢了小车的运动速度。从而得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的正确认识。
三、陪养学生发现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引导学生从小小实验中发现问题更是不小的收获。例如我在教学生测滑动摩擦力的时候告诉学生用到二力平衡,即拉力和摩擦力在水平方向是一对平衡力时,通过测拉力来间接测滑动摩擦力。一个学生通过上节课学习,认识到摩擦力的位置在接触面上,总认为滑动摩擦力与拉力始终不在同一直线上,他们不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不是一对平衡力。于是我告诉他们,研究问题往往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因此,可以建立一种物理模型来研究问题,一种只管物体质量,不管体积和大小的质点模型。把滑块看成质点模型后就满足二力平衡条件了。
四、适当拓展初高中知识边界,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定义通过的路线是直的,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物理教材定义是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而初中会出现这样的训练题,如一个物体在平直路面上运动,且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该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该题目中根本看不见物体运动快慢不变的字眼,但是用速度定义分析小时即单位时间,每字指出任意小时的时间间隔,即物体每个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因此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所以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然,在现行初中物理课改大趋势下,初中物理课标删除了一些较难的内容,无疑使初高中物理跨度加大,但是我坚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师生互动,师生共学,一定会顺利步入高中物理殿堂,从而顺利完成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初高中物理衔接的思考》 作者:杜海全 刊名:秭归一中教研期刊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