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孩子都有感恩之心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将“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全面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让每位中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只是父母,还有很多人:师长、亲朋、同学等等。中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父母的艰辛、老师的无私关爱和谆谆教诲,也离不开社会大“熔炉”的锻炼。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明确的责任;关心地球生存环境,关心他人、关心家庭与朋友,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人,只有具备善良、同情心、感恩心,才能在心灵中产生一系列崇高感情,对祖国的热爱,对自然、社会的关爱是对少年儿童进行责任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情怀的重要方法。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外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然而数千年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到今天,再来提感恩这个话题,的确让人五味杂陈。为什么感恩会变得如此艰难?有人随机对某中学50名初一新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仅为10%。“都是父母给我过生日,我还没想过给他们(父母)过生日。”不少孩子表示从来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其实不光是父母的生日,在现在许多孩子心中基本上就没考虑过别人有什么需要。一对年过半百的家长忍不住讲出亲身经历:孩子毕业几年,终于有了工作结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自己的吃、住、带孩子仍靠父母,稍有不如意,还会数落爹妈几句。尽管老两口仍然无怨无悔地付出着,但他们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孩子的一点感恩之情。然而当前,小学生的感恩意识非常淡薄。由于父母对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
  一、家长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影响学生
  培养孩子的感恩心,要从身边的人学起,老师、家长都要以身作则,对上一代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就经常收到家长打来的抱怨电话,称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对父母感情冷漠,对父母的教育置若罔闻。其实何止是对家长,在学校里,很多孩子,对老师的苦口婆心同样缺少感受,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显得无奈而又力不从心。这其实不能全怪孩子,因为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有太多的因素导致了他们这种个性的形成,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学习转,视上重点、读大学为头等重要任务,却忽略了对孩子回报意识的培养,从而养成了他们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知一味地索取的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把现有的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而且现在谈到父母的爱,大都认为此爱就是无私的,不图回报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有意或无意间淡化了回报意识。而且现在的学校中,也鲜有针对学生这种心态而进行的感恩教育。因而孩子难以养成感恩意识也就不奇怪了。这样的孩子是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也不会对家长的辛劳,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去感同身受。所以很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与别人友好相处,能够知父母甘苦,想父母冷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生的老师,父母的道德素养和日常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父母对事物的看法,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着教育的作用。如果父母看待问题或处理问题是乐观、积极向上的,那么孩子的人生观也会如此。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比如:父母带着孩子去上街,在公共汽车上父母主动给老人让座,或叫孩子给老人让座;爷爷奶奶生活有困难,父母经常去照顾,或吩咐孩子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邻里之间,有老人需要帮忙,父母毫无怨言地上前帮助等等这些小事情小行为无时无刻都在教育着孩子,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中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父母关心他人,尊敬老人,照顾自己,孩子也会发现,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孝敬父母。对父母如此,对社会亦如此,知恩图报的种子会在孩子的心中深深地扎下根去,并且会开花结果,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二、学校和老师要清楚感恩教育更不能松懈
  “感恩”之心也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因此,近几年以来,我们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只是希望他们能经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为别人着想,能够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那些给予过自己无私帮助的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感。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停留在靠纪律制度来强迫维持的尴尬境地,而是能够使学生的道德感自然而然的从心里流淌出,使学生的行为规范上升为心灵的自觉要求。雷锋时代懂感恩的人的比率比现代高,因为他们亲身经历了从不幸福到幸福的变化,而现代人变化很小,从小很顺利,感恩之情就不深。应该说,感恩之心是人的自然属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但后天不恰当的经历也会抑制人感恩天性的发展,比如做好事却惹来了麻烦,或者回报太少,那么人们再次表示关爱的时候就会大打折扣。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而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对道德的认识。为此,我往往结合纪念日和节日设计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   例如今年“三八妇女节”时,恰逢我们的语文课也上到第二单元——主题亲情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来安排的,学生刚刚受到感人亲情的熏染,并且“三八妇女节”也是妈妈的节日,于是当天就有了这一项作业——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式,向妈妈表达你的感激和爱,比如让学生为母亲洗一次脚。在母亲和父亲生日的那天,让学生为父母送上自己特别的礼物,可以是自己优异的成绩,也可以是自己制作的手工贺卡、生日卡,并写上真诚的祝福和真心的谢意。教师节,让学生为所有的老师送上祝福,写几句感恩的话。这些重要的日子里所做的一切,会让学生终生铭记,会让他们有一颗懂得关心和感恩的心。
  再如,国庆节期间,我也组织了各种各样的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培养他们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之心,将感恩教育升华。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先是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在烈火中永生》,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假设没有这些烈士们,我们今天有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吗?)再就是引导学生以“假如,我的身边没有朋友,没有集体,没有政府……,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为题讨论; 最后学生思考,讨论“亲人,朋友,社会帮助着我成长,而我对我的亲人、朋友、社会,该做些什么呢?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效果明显。
  三、社会正面感恩教育也必不可少
  我们在开展感恩教育工作时,可以收集一些与感恩教育有关的传统故事、中外经典故事,在班团活动课、团队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唤起学生心灵深处“感恩”的善根,使学生在故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启发道德的自觉,促使学生感恩心理的养成;可以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与感恩教育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或中外名人名言,以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以朗诵比赛,以写感想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感恩的情结;积极营造出“感恩”的教育氛围,以氛围来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可以创设一些活动情景,例如用“心理换位”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感恩”活动,在亲身体验中感悟着“父母的养育恩、老师的苦口婆心教导、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帮助与友善”,引导学生在相互理解中体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美德。经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学生的“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感激,学会回报,学会做人。在舆论方面进行正面的宣传,发扬二十四孝等传统思想中好的一面的教育,对于社会中出现的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等与感恩之心相背离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批判和教育。
  花瓣坠入尘土,是对大地母亲的感恩;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对母亲养育的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健康心态,一种做人的境界。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提升生命质量;一个社会,只有人人学会感恩,才能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社会才能和谐美好。教师,担负着培养建设祖国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义不容辞。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不但是美德,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其他文献
一、预设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好学、好学所设计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因此教学目标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学生是学习主体,目标的制定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年龄、个性、真实的兴趣、认知的规律,以及目前所具备的经验,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学习能力的水平与今后发展的方向,还要考虑教学环境和条件等因素,也就是说设定目标前首先应该先备好学生。通过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提高教学效率。
期刊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的凸显。而这门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的学科,我觉得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加强,才能更好地驾驭充满趣味、激情与挑战的科学课堂。  一、教师的质疑要具有“生成力”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思考,离不开提问质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充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的科学素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随着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不仅要求科学教师教学时要做大量的演示实验,还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课内、课外的实验研究。科学课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现有仪器已不能满足平时上课需要,自制教具就成为教师填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手段,并在实验教学中发挥着独特、重要和不可替
期刊
随着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本人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历了信息技术教学从无到有的过程,领略到了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的独特魅力。  一、语文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教学信息化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的教学。因为数学定理一旦被理解,就会成为自己的知识,可以马上运用,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学透了课本也能学好了数理化。也许有些人也说了:“我把语文课本和配套练习册学会了,同样也考了
期刊
一、按“课堂主体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实施教学  1乐学新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出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时提供有关的背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为新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自读质疑。自读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应始终引导学生自己去读,去思考,去领悟。学生根据目标或教师导读整
期刊
中西方交际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文化冲突。  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是归属于集体的,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所以中国人很愿意了解别人的状况,对方也乐意坦诚相待。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隐私,讲究个人的空间,不喜欢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隐私方面,中西方时常发生冲突。例如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问题,婚姻状况、年龄、收入等;在西方人眼中却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
期刊
一、做好选题培训,加强选题方法指导  选题前,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选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资料收集、课题筛选等方面的准备,使学生先明确选择活动主题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同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积极磋商指导学生选题的方式和方法,做好了活动前的充分准备。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选题指导。要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选题的能力,必须加强学生选题方法的指导。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
期刊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努力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对一个人的行为以至 一生能否作出贡献和成就,都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意志在体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体育活动又是锻炼意志的极好手段。  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仅是塑造人类形体美的“工程师”,而
期刊
轻器械操是在徒手操的基础上,手持轻器械做单人或集体的体操练习。为适应各类教学活动的需要,许多幼儿园教师想创编一些幼儿轻器械操,但不知从何着手。这里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创编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  创编成套轻器械操时,必须要考虑幼儿的生理、心里特点、健康水平及活动能力,使幼儿乐于接受,具有可行性。3-4岁的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易有所加强,骨骼更坚硬了些,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
期刊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目标必须在课堂中完成。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把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不是很好,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打造适合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