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与山水画的结合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e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水墨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传达的是东方的“心理和谐”和内向的“境生象外”。水墨画与紫砂壶的艺术结合,可使我们方便地趋向内省感悟,像这把紫砂“山水提梁壶”,陶刻与山水画的结合传达出了传统水墨之“澄怀观道”,又使欣赏者的观赏过程中感悟对生命的体验与品味。
  关键词 紫砂壶艺;山水提梁壶;陶刻;水墨画
  水墨画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的表现,获得了某种永恒性,它可以超越具体的历史,因而,水墨画具有一种永久的意义,人们可从中得到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满足。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它所依赖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将水墨画与紫砂陶艺相结合,紫砂陶器上的笔墨成为感情真实流露的痕迹,这是紫砂陶刻与水墨画的结合最为独特的艺术内涵。以紫砂“山水提梁壶”为例(见图1),它通过提梁壶的艺术造型与陶刻山水画的相结合,折射出了壶器独特的艺术魅力。
  1 紫砂“山水提梁壶”的工艺美
  紫砂“山水提梁壶”的造型采用了“曼生提梁壶”,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形状,使此壶简练而不失精致,朴实而不失雅味。壶中间是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嵌盖包裹在壶身内部,浑然一体,布局精致而有度,构思合理。隆起的壶钮显得丰腴饱满,桥型壶钮加以变化、缓冲,配上长直嘴,显得通壶精气有神。“山水提梁壶”的提梁较为圆润,过渡和缓,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舒适自然,硬朗而不失柔润。壶嘴直而俏,挺俏大方,见壶便知鬼斧神工。再配以“山水提梁壶”壶身的山水画面,一片清幽雅境,意境苍古自在,淡泊清雅。
  “曼生提梁壶”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的器型之一。此壶的造型有一层深刻的含义,最初的曼生壶的壶身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壶”,涵义是:“提梁起,掌在手,放得下”,意思是人生趋利而避害,仙佛两手,这样的人才算是聪明人。
  紫砂“山水提梁壶”的壶身陶刻山水画,画作清丽素雅、清气逼人。从画面上看,壶腹陶刻的山水画对刻画的物象意蕴的表达很充分、很深刻。细看陶刻,用刀细腻而准确,山石大大小小、起起伏伏,云烟镶嵌其中,山水前面乱石散落水中,后面叠嶂层峦、树木草庐、飞瀑断云,给山川带来无限韵味与生机。紫砂“山水提梁壶”的壶身陶刻刻画精微,变化丰富,浓淡虚实远近,似乎不像陶刻,而是一幅宋、元期间的水墨山水,浅降山水,使中国优美的传统山水画重现在紫砂壶器上。山水画的美景在“山水提梁壶”的刻绘形象准确、构图完整,神情动态恰到好处,颇有气势。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和其它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陶刻是制壶工艺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具有高超的技巧才能使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作品巧夺天工、妙超自然。技巧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过于强调表现技巧,而影响了一件陶艺作品的完整性。从事陶刻艺术,要具有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篆刻、绘画、雕塑、诗词等等,这些因素对陶刻艺术的创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紫砂陶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必须经过长期的刻苦磨练,最后才能刻绘出一幅较为生动的画面来。
  2 紫砂“山水提梁壶”的山水神韵
  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陶刻的过程中将山水的自然属性精神化,将山水的美景消融于自身的精神天地之中,变成了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紫砂“山水提梁壶”的山水画陶刻,并不是要求客观自然景观的再现,而是画家情感和理智与自然景观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它比自然景观更绚丽、更诱人,更具震撼力。在壶器上陶刻山水画时,极注重象外之意,要求作品既含情又寓理,给人以画外联想。壶腹所陶刻的山水景物,实际是浸满情思而臆造的“意象”,使壶上的山水有了生命光辉,有了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意象。
  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与陶刻艺术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嫁接,而是艺术的交融。制作紫砂壶始终于古法之上多有创造,在陶上装饰以刀代笔,刮擦点剁,力求画面表现力丰富异常。紫砂“山水提梁壶”的山水陶刻画面清雅秀逸,它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在欣赏山水的自然风景中陶冶了自我的性情。
  参 考 文 献
  [1]林素梅.现代水墨画的特征及其走向[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03):117-120.
  [2]董亚勤.紫砂陶刻魅力[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10):67.
其他文献
形神俱佳,赏用一体,是紫砂壶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制壶人不断追求的壶艺效果。具体而言,就是一把紫砂壶如果只是成型,最多只能算是一件器皿,而只有注入了艺术审美和人文因素,它才具有真正的魅力。对于一把壶而言,“用”是基础,“神”是核心,而“形”则是具体的表现形式与载体。  紫砂壶的造型十分丰富,“方匪一式,圆不一相”,目前,其造型大致分光器、花器和筋纹器,各类器型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呈现出变化万千的艺术形
期刊
紫砂壶是我国传统的泡茶品茗器皿,诞生于明代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其使用广泛,知名度高,在海内外均享有嘉誉,历来都被奉为茶器中的精品,深得大众喜爱。制作紫砂壶的材料是紫砂矿土,因产自宜兴,又称宜兴紫砂。好茶者认为,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使用越久,泡出来的茶越香越醇。  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极具特征,讲究手工技法,尤其是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制壶大家时大彬,他创新了制壶技法,形成了敲泥片、
期刊
宜兴紫砂陶艺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备受世人的重视,这其中更以紫砂茗具独领风骚,蜚誉海内外。紫砂泥材质独特,透气性强,用它制作而成的壶则得以成为泡茶、贮茶的最佳茗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紫砂壶愈加具有生动的艺术美感,同时,紫砂壶因与茶文化一脉相承,故而深受文人雅士的重视,其不断与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紫砂文化。实用、艺术和人文促使紫砂茗具保持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期刊
摘 要 紫砂“汉瓦壶”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陈曼生所创的“汉瓦壶”一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壶即读人生,欣赏陈曼生的“汉瓦壶”,除了感受它的形态美、独创美,更重要的是品味四句壶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壶铭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启示:随缘放下,心安是家。  关键词 紫砂;汉瓦壶;禅意  “曼生十八式”是由“西泠八家”之一的清代书画家、篆刻家陈
期刊
紫砂壶发展至今已逾五百余年,它的文化性能也愈加明显,并且成为衡量一把壶综合价值的关键因素所在。在进行壶艺创作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一些人文内容或情感元素,将更好地烘托出壶的意境美感,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自古以来,历代制壶人无不对此孜孜不倦地努力着,创作出了许多精品佳作,也提炼出了许多经典题材。  紫砂壶中的人文元素大多源于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崇拜和对美好夙愿的表达,而题材的选择和确立则具有多样性。中
期刊
宜兴素有“陶的古都”的美誉,各种陶艺形式异彩纷呈,深受世人喜爱,其中尤以紫砂壶举世闻名,不仅成为国人品茗之首选器皿,更因其独到的文化内涵渗透力而与国人产生了深厚的文化、思想和情感共鸣,因此,紫砂壶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紫砂壶自诞生至今五百余年来,经久不衰,愈加繁荣,一代代制壶艺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技艺,以求索创新的心态赋予作品艺术生命力,使之成为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的手工艺品
期刊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发源历史悠久,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丰富的内容,是人类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世代相传,不断繁荣更新,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创造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紫砂壶的诞生虽然只有五百余年的时间,却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是中华茶文化的延续,同时又善于融入传统文化精髓而呈现出独特的人文意蕴,历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亲睐。紫砂文化也缘此产生,一代代文人与壶人相互协作
期刊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有这样的记载:“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与陶缸、瓮者处,抟其细土加以澄练,附陶穴烧成,人遂传用。”一次有人问周高起为何独钟紫砂壶?周高起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这是说紫砂壶之所以成为壶中的上品,是因为紫砂陶做的壶,既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而今爱茶、爱壶之人品茗赏壶,已不仅仅关注茶香茶味,也尤为
期刊
宜兴均陶是宜兴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实用大方、精致美观、色彩丰富、题材多样等诸多优点,深受世人的喜爱,是家庭陈设、桌案雅玩的常用摆件,曾经在清朝大兴于世,反映并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民间手工艺之中极具特色。均陶工艺最具独特的艺术风采在于其均釉和堆贴花的装饰,而其这种在民间成为“拇指艺术”的堆贴花装饰技艺,充满想象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和文化内涵,使得均陶的文化与装饰魅力不断提升,表现美的形式
期刊
在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陶瓷史上,正是“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紫砂印记,成就了紫砂陶刻艺术装饰的经典与文化精髓,或者说提升了紫砂文化的艺术水准、文化内涵、金石韵味。也正是这样一种陶刻装饰艺术,开创了紫砂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开阔了紫砂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成为陶瓷艺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1 捉刀代笔,无墨渲染  提及紫砂陶刻,陈曼生可谓是紫砂陶刻艺术举足轻重的创始人之一。当然,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