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学的理念与方法的变革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a263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时显群,西南大学法学院教师,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远程法学教育是更多地培养创新性法律人才,特别是提高在职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质的必然要求。但法学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一场革命。
  关键词:网络教育;法学教育;案例教学法
  
  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多媒体进行法学教学是更多地培养创新性法学人才,特别是提高现有在职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质的必然要求。但多媒体法学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法学教育,是法学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的一场革命。
  
  一、教学理念的变革
  
  1.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授已有的知识经验,这在社会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缓慢的时代还较为适用,但在科技信息日新月异、文化变革风起云涌的今天,这种状况已经不适应了。多少年来,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理念下,许多老师已经形成了“讲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的观念,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自觉和不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教学目标上,而忽视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无论哪门课的教学,言必从知识的源头讲起,而且其间一点也不能漏掉,否则就感到“不够系统、不够完善”。这种方法容易使“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1]
  在法学多媒体的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网上授课,学生在家里通过上网学习,教和学的时间都不可能像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多,对所有知识点的讲授面面俱到,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要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要特别注意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法学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科学,法的内容最终是由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一辈子所需的各种法律知识,况且法律变化频繁,知识更新快捷。法学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辨别、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对于法学的网络教育,教师应注重教给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知识,日后处理各种复杂法律问题所必备的法律原理、原则;法律职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发现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能够“像法律职业者那样去思考问题”(Thinklikeal awyer)。[2]
  
  2.变“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为“师生双主,共同探索”
  在中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采用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教育。这种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储存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带来的突出问题是:重教有余,而重学不足;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模仿有余,而创新不足。这使得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问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教师的迷信思想。这种思想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毫无疑问,传统的法学教育也是在“老师讲学生听”的观念下进行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样,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的一些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均得不到必要的训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了。但在网络教学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有其弊端。在法学的网络教学中,有的教师既没有讲授法学的基本的理论,也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只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资料,采用完全放任的态度,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时难免导致学习者迷失方向,出现教学目标偏差。因此,我们在法学网络教学中,采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即“双主”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双方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师生双主,共同探索”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积极主
  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必要的职业技能。
  
  二、教学方法的变革——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作中介才能得到充发体现,案例教学法正是适应这种先进教学理论和模式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早就用于法律、医学及工商管理界的教学领域,但时至今日,在各式各样的教育及培训计划中都能发现案例方法的应用。美国教育家认为:“案例是对一个复杂情境的记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具体而言,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实效价值。
  1.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仅在于通过案例分析获得了蕴涵其中的那些原理,原则和方法等知识,还在于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获得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是自己理解了的能够驾驭的知识,是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下获得的抽象的、过度概括化的生硬知识,它能立即被用到类似实践情况中去解决处理类似的疑难问题。
  2.案例教学多采用讨论法,从而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并顺势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适时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学生的讨论常常有教师意想不到的创新,当教师发现了学生的创新并给予正确引导时,就能使教学的空间和境界都有一个创新。同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不断碰撞出思想火花,激发其求知欲望。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学网络教学中的地位
  案例教学法可以说是美国法学教育的标志,它是美国法学院进行法学教学的基础。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法学理论的学习、研究,无一不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为社会生活实践服务。法律规制对象的广泛性,法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法学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法学教育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重要特征。法律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以明确、规范的法律对其进行调整的复杂性。社会关系不断地发展变化,法律也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和社会现实。法律以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就决定了法学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而不能仅以抽象的理念和理论为研究,学习内容。因此,法学必须研究司法实践,研究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例。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
  通过分析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典型案例,一方面提高了学员的辨别、判断、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实际综合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员的法律知识愈丰富,愈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增强;而实践能力即解法法律纠纷的能力愈强,又愈有利于有效地吸收知识、发挥知识的力量,愈刺激学员对法律知识的探求,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案例教学法又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法学理论功底和法律素养。
  
  (三)案例教学的具体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要注意提高学员的以下实践能力。(1)判断、运用证据的能力。任何案件处理的基础是认定案件事实,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确实充分的证据。通过分析案情,学员必须学会判断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法律上的证据,而哪些事实则不能作为法律上的证据,要注意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联系和区别。(2)压缩案件事实的能力。任何一个案件的事实可以说都是无穷无尽的。但常常只有几个关键的事实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学生要善于把握关键的事实。(3)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的能力。法律规范一般来说比较抽象,而案例则是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正确理解法律规范是将其正确适用于案件的前提,是正确处理案件的另一重要基础。(4)运用法学原理分析案情的能力。在法律规定比较抽象(有时出现法律空白)的情况下,应当学会运用有关法学理论来分析、解释,解决案件。(5)其它能力,如雄辩能力、应变能力等。
  
  注释: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东方出版中心,2001.19-20。
  [2]莫洪宪.临床法学教育与法学人才培养[J].法学评论,2002,(1).152。
其他文献
摘 要:公诉引导侦查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提高案件质量,依法打击犯罪分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明确,引导侦查以观念还不够深入,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徘徊不前,没有取得突破性地进展,本文从引导侦查的理论基础入手,探讨其运行模式,进一步促进引导侦查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公诉;引导侦查;运行模式    公诉引导侦查机制是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保证刑事案件的
期刊
关于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相当多国家及地区的立法,如法国、瑞士及我国港台地区,均对此有明确规定。[1]我国新《婚姻法》虽然在离婚法律中确立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但由于这一制度在我国婚姻法中首次确立,其规定仍有许多不足和缺陷,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一、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义务主体有待进一步扩大    在第三者插足引起婚姻破裂发生精神
期刊
摘 要:执行工作作为诉讼的延伸,是司法的落实,是生效法律文书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国家法律得以具体贯彻的保障,直接关系到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而在现阶段执行过程中,法院却面临着执行难的问题。作为基层法院,应以服务大局、以人为本、全力促进社会和谐为执行理念,规范执行行为,加强执行举措的创新和研究,在执行体制创新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困扰法院的执行难问题,会逐步得到改善并最终得以解决
期刊
作者简介:姜彦,苏州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苏州大学2004届在职法律硕士。    摘要:公众人物作为广大公众心目中的焦点人物,其隐私权是否应该受到保护,应该在多大范围内予以保护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人试从几个方面对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作出一点探讨。  关键词: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    王利明先生指出,“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只是基于公共利益和公众兴趣的需要而在他人合理使用的范围内受到必要的限制,但并
期刊
摘 要:刑罚执行监督作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是检察机关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进行法律监督的最后环节,它直接关系国家刑罚权的正确实现,如何设置和运用检察机关的刑罚执行监督权力,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然而,现行立法和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权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和不足,亟待完善。本文试从法理基础、执法理念、司法实践等方面着手论证刑罚执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期刊
摘 要:公安、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文章认为从有助于消除不同认识,统一执法思想,增强打击合力,及时有效地处置疑难复杂案件的角度出发,检察机关应当适时邀请公安人员列席检委会讨论案件。文章并就涉及的案件和列席人员的范围、程序等具体内容作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公安;列席;检委会;案件    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具有监督权和侦查引导权,大大提高了公、检打击刑事犯罪
期刊
摘 要:预售商品房再转让问题比较复杂,目前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不同的认识和作法。本文列举了与预售商品房再转让有关的法律,并对预售商品房转让制度进行法律视野外的分析与评判,最后提出了若干可行的法律建议。  关键词:预售商品房;炒楼花    预售商品房再转让,是指商品房预购人将购买的未竣工的预售商品房再行转让他人的行为,即所谓的“炒楼花”。“楼花”概念是由已逝的香港著名爱国商人霍英东先生于上世纪50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秘密对公司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有时甚至能够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正因为如此,现阶段有关侵犯商业秘密的犯罪也有增多的趋势,涉案的金额也比较大,但是较之严峻的犯罪形势,我国刑法中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规定却相对落后,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本文从商业秘密的定义和特征以及罪名的设置方面比较我国与外国侵犯商业秘密方面犯罪的不同,从而指出我国商业秘密刑事救济的缺陷。   
期刊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物证和痕迹证据种类现行种类的划分,着力阐述痕迹物证的特殊性及其在法庭运用领域相对于其他证据而言的采信方式,较为全面地论证了痕迹物证的特殊性,以期在今后的司法实践领域里,可以在此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关注痕迹物证的功效。  关键词: 痕迹;物证;痕迹物证;证明力;证据规则    一、痕迹物证的定义及特点:     (一)痕迹的定义:  在刑事侦查过程中,痕迹对于案件的侦破
期刊
作者简介:杨宏亮,上海市宝山区检察院干部;    在办理非法行医案件过程中,如何认识“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违法执业与非法行医如何区别,审查非法行医罪主体证据有何要求,往往由于认识上的模糊不清,导致案件处理出现差错,本文试就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非法行医罪的主体资格    刑法第336条所规定的非法行医罪主体,是指未取得医师执业资格的人。根据我国现行《执业医师法》的规定,执业医师资格实际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