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现在的语文备课不能说没有目标,但很多教师对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达成单元目标、年段目标、学段目标,心中非常模糊,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不到位”、“越位”两种错位现象:低年级忙着细细研读教材,高年级却总有纠正不完的错别字;中年级忙着篇章训练,高年级却写不顺一个片段……目标意识的错位,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走入了高耗低效的困境。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呢?
一、抓住结合点,强化训练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追求有效性。笔者以为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了解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同时逐步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
刘红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在理解内容和关注表达方式的结合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刘老师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6自然段,重点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且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高超’生动地写出来的。”接着,刘老师按照“品味语言、读懂高超、揣摩表达”的教学思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默读这部分内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姥姥的技艺高超?圈画出关键的词语,用心体会。
生:从“无所不能”可以看出姥姥剪纸的内容很广泛,什么都剪,确实技艺高超。
师:再仔细读读这一句,前后联系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学生默读)
生:我发现了两个“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却剪出了这么多东西,“无所不能”,真是技艺高超。
师:同学们读文章一定要细致,不要轻易放弃一个词语,哪怕是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要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这个对比,作者用材料的简单、工具的简单、方法的简单对比出姥姥“无所不能”的高超技艺,把姥姥的剪纸技艺一下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
刘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思维指向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语言内容的体味理解文本意义、人物形象,解决了“写了什么”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怎样运用传神的语言来表达内容,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二、抓住切入点,落实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何准确落实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两次观摩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对于薛老师抓住切入点,落实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策略的印象非常深刻。
课前谈话切入,薛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爱如茉莉”、“弥漫诗意”六个词。
指名读、齐读词语之后,薛老师请学生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茉莉,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薛老师说:“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在学生说成功一句话后,薛老师:“能说两句话吗?”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许多教师从新词检查入手,往往停留在单纯的词语拼读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导致了教学目标的缺失。而薛老师用话题切入课堂,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品析课文语言、感受词语温度、体会茉莉情感作了较好的铺垫。
薛老师写话前让学生谈谈对爱的认识:
师: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
(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
师: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
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所得,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全班交流,从而真正领悟爱如茉莉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但再次进行了语言的表达,还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文字的温度。
三、抓住空白点,夯实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有位教师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有这样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姥姥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或是日光下、月光下练习剪“喜鹊登枝”的情景。
生认真思考并进行片段描写。
生:我选择了数九隆冬姥姥剪纸的画面来描写的。窗外,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姥姥从宽敞的棉衣中抽出自己的双手,在嘴上使劲地呵了一口气,并搓了几下,从坑沿边的针线筐中取出了一把已经伴随她半辈子的张小泉剪刀,又从我已经不用的草稿纸上撕下了一张白纸,凝神地望了望窗外,用手比划了几下,拿起剪刀刷刷几下,一幅漂亮的图画出现在我的眼前:雪白的大地上有一座小屋,屋外的空地上,一只活泼的小兔子在拔萝卜,身旁一头可爱的老牛扇着尾巴,帮小兔抖落身上的雪花……
师:是呀。熟能生巧,总剪,手才会——有准头;姥姥的手才会像她的——眼睛,好使的剪刀才会像——姥姥两根延长的手指,那剪刀才能“行”在纸上,姥姥才真——“神”了。
语文阅读,能把感受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阅读的本领。如果能够在阅读时,凭借文本的语言,利用空白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平面的人物形象立体化,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
(责编 钟 岚)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呢?
一、抓住结合点,强化训练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追求有效性。笔者以为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了解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同时逐步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
刘红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在理解内容和关注表达方式的结合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刘老师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目标”——“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6自然段,重点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并且体会作者是怎样把‘高超’生动地写出来的。”接着,刘老师按照“品味语言、读懂高超、揣摩表达”的教学思路,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默读这部分内容,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姥姥的技艺高超?圈画出关键的词语,用心体会。
生:从“无所不能”可以看出姥姥剪纸的内容很广泛,什么都剪,确实技艺高超。
师:再仔细读读这一句,前后联系着读,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学生默读)
生:我发现了两个“普普通通”,“普普通通的剪刀”、“普普通通的彩纸”,却剪出了这么多东西,“无所不能”,真是技艺高超。
师:同学们读文章一定要细致,不要轻易放弃一个词语,哪怕是看上去很不起眼的,要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这个对比,作者用材料的简单、工具的简单、方法的简单对比出姥姥“无所不能”的高超技艺,把姥姥的剪纸技艺一下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
刘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将学生的思维指向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语言内容的体味理解文本意义、人物形象,解决了“写了什么”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品味文本怎样运用传神的语言来表达内容,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二、抓住切入点,落实三维目标
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何准确落实到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两次观摩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对于薛老师抓住切入点,落实语文课堂三维目标策略的印象非常深刻。
课前谈话切入,薛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爱如茉莉”、“弥漫诗意”六个词。
指名读、齐读词语之后,薛老师请学生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茉莉,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薛老师说:“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
在学生说成功一句话后,薛老师:“能说两句话吗?”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许多教师从新词检查入手,往往停留在单纯的词语拼读中,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导致了教学目标的缺失。而薛老师用话题切入课堂,一是让学生会读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进行说话训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这两种目的都隐含在具体的目标要求之中,设计上了无痕迹,并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品析课文语言、感受词语温度、体会茉莉情感作了较好的铺垫。
薛老师写话前让学生谈谈对爱的认识:
师: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
(学生写,教师巡视。)
生:爱如玫瑰,听别人说玫瑰是爱情的象征。
生:爱如康乃馨,温馨而祥和。
生:爱如阳光,可以温暖别人和自己。
生:爱如空气,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
师:生活中需要爱,除了爱情,更需要同学、老师的爱,这些爱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更温暖。
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所得,把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笔表达出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全班交流,从而真正领悟爱如茉莉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但再次进行了语言的表达,还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文字的温度。
三、抓住空白点,夯实表达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之一。有位教师在教学《姥姥的剪纸》时,有这样的设计:
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写一写姥姥数九隆冬、三伏盛夏,或是日光下、月光下练习剪“喜鹊登枝”的情景。
生认真思考并进行片段描写。
生:我选择了数九隆冬姥姥剪纸的画面来描写的。窗外,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姥姥从宽敞的棉衣中抽出自己的双手,在嘴上使劲地呵了一口气,并搓了几下,从坑沿边的针线筐中取出了一把已经伴随她半辈子的张小泉剪刀,又从我已经不用的草稿纸上撕下了一张白纸,凝神地望了望窗外,用手比划了几下,拿起剪刀刷刷几下,一幅漂亮的图画出现在我的眼前:雪白的大地上有一座小屋,屋外的空地上,一只活泼的小兔子在拔萝卜,身旁一头可爱的老牛扇着尾巴,帮小兔抖落身上的雪花……
师:是呀。熟能生巧,总剪,手才会——有准头;姥姥的手才会像她的——眼睛,好使的剪刀才会像——姥姥两根延长的手指,那剪刀才能“行”在纸上,姥姥才真——“神”了。
语文阅读,能把感受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一种阅读的本领。如果能够在阅读时,凭借文本的语言,利用空白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平面的人物形象立体化,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