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学类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在教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暴露出留学生教育招生标准、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问题;在教学工作中尝试构建留学生预备教育体系、建立临床教学导师制、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变,力图从多个角度尝试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临床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59-02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普及,留学生教育也成为高校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办学水平的窗口,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中国,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人数也在日益增加。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桥梁,是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和提高临床技能的必要过程。在实践过程中留学生需要直接面对患者,因此医学实践对于留学生汉语水平要求更高,同时也需要临床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留学生一起完成医学实践工作。
一、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存在的问题
(1)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校留学生的招生缺乏类似我国高考的入学考试[1],留学生招生工作宽进宽出,留学生在前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很大。招收的留学生往往是在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学习,留学生前期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后期教学效果。
(2)留学生汉语能力缺陷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印度及尼泊尔,英语为当地官方语言。医学专业留学生入校后,虽然学校设置汉语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但学生前期基础课程为全英文授课、在校期间留学生交往面窄且英文(母语)为其交流主要语言,因此汉语交流多限于日常生活词汇。后期实践教学,学生进入医院与患者和各专业医师进行交流,学生中文医学词汇贫乏,大多无法应用中文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为临床实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汉语水平问题成为遏制学生发展的瓶颈。
(二)师资中存在问题
带教医师的英文水平 英文大多为留学生的官方语言,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但语法使用相对随意,地方口音较重,因此增加了师生沟通的难度。
(1)前期课堂教学,学校组建了专门的团队,精选英文水平高的师资进行授课,前期教学的难度在于沟通;而后期实践教学,学生需要与患者和更大范围的医师进行交流,临床医师的英文水平成为影响学生实习的重要因素。
(2)带教医师的授课带教方法。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学生自律、刻苦、强记,教学多采用灌输方式,学生在医师指导下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完成住院病历,带教医师结合临床病历进行讲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留学生大多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有独立进行诊断并提出诊疗方案的需求;但汉语水平与文化差异限制了留学生与患者的交流程度与深度,留学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因此,带教医师就需要改变传统带教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工作,指导留学生进行疾病诊疗方案的讨论,并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价。
目前,我校留学生教育质量受到学校国际影响力、师资水平和教育资源不足等多个因素影响,上述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从现实层面出发,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国际化教学经验,构建预备教育体系、建立导师制教育、强化师资培训、改变传统带教模式等方面提高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目前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构建留学生预备教育体系: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2005年始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进行预科教育试点,目前共有8所高校受教育部委托开展预科教育。外国留学生在接受正规医学高等教育前,首选进行有针对的汉语语言和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借助1-2年预科教育过程,提升学生汉语学习能力和汉语水平,使留学生达到真正的大学入学要求,为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奠定基础[2]。
(1)建立后期教学导师制:挑选英文水平较高的医师兼任导师,每个临床专业指定2-3名导师,每名导师指导1-2名留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在各临床科室留学生排班应与导师保持一致,协助导师管理病人。导师制的建立,有利于留学生熟悉诊疗流程,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导师熟悉留学生地方口音,保证师生交流顺畅。
(2)积极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填鸭式”带教模式,以带教医师的经验讲述为主,对于思维活跃的外国留学生,此种方式显得沉闷而乏味,不能满足学生渴望独立的欲望。新的教学模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3]”和“基于临床案例的教学模式(Case based learning,CBL)”[4]、小组讨论等方法,均为卓有成效的互动性教学模式。特别是CBL教学,一方面留学生可以在一个临床专业内固定1-2个病人,观察诊疗的整个流程,对于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数量有限的经典病历对相关疾病知识进行梳理、总结,CBL模式给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空间。
(3)完善带教师资培训制度:
临床带教医师的医学专业水平、英语水平和教学经验是决定全英文带教质量的关键因素。临床教师应具备超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丰富的医学教学经验,才能将医学知识讲清楚、说明白。学校可通过定期进行临床带教师资英文水平测评、英文病历讨论、英文演讲大赛、外出观摩等多种方式提高医师英文带教水平,条件成熟时也可外派医师赴国外医院进修。
医学留学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临床留学生适用教材,同时各大医院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临床带教医师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带教水平,尝试适应外国留学生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留学生。
(作者单位:1.潍坊医学院;2.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2]夏青.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02).
[3]Chen zi-qiang,Sun Ti-ye,Xu Di-xiong,et a1.The PBL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method in china.[J].Medical Journal of National Defending Forces in Southwest,2006,16(4):433-435.
[4]Braeckman LA,FieuwAM,Van Bogaert HJ. A web-and case-based learning program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occupational medic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08,14(1):51-56.
关键词:临床医学留学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59-02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普及,留学生教育也成为高校扩大国际影响,提高办学水平的窗口,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进入中国,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人数也在日益增加。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中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的桥梁,是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和提高临床技能的必要过程。在实践过程中留学生需要直接面对患者,因此医学实践对于留学生汉语水平要求更高,同时也需要临床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留学生一起完成医学实践工作。
一、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留学生存在的问题
(1)招生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校留学生的招生缺乏类似我国高考的入学考试[1],留学生招生工作宽进宽出,留学生在前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很大。招收的留学生往往是在没有任何汉语基础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学习,留学生前期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后期教学效果。
(2)留学生汉语能力缺陷
我校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尼西亚、印度及尼泊尔,英语为当地官方语言。医学专业留学生入校后,虽然学校设置汉语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汉语表达能力,但学生前期基础课程为全英文授课、在校期间留学生交往面窄且英文(母语)为其交流主要语言,因此汉语交流多限于日常生活词汇。后期实践教学,学生进入医院与患者和各专业医师进行交流,学生中文医学词汇贫乏,大多无法应用中文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为临床实习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汉语水平问题成为遏制学生发展的瓶颈。
(二)师资中存在问题
带教医师的英文水平 英文大多为留学生的官方语言,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强,但语法使用相对随意,地方口音较重,因此增加了师生沟通的难度。
(1)前期课堂教学,学校组建了专门的团队,精选英文水平高的师资进行授课,前期教学的难度在于沟通;而后期实践教学,学生需要与患者和更大范围的医师进行交流,临床医师的英文水平成为影响学生实习的重要因素。
(2)带教医师的授课带教方法。我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强调学生自律、刻苦、强记,教学多采用灌输方式,学生在医师指导下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完成住院病历,带教医师结合临床病历进行讲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留学生大多自主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有独立进行诊断并提出诊疗方案的需求;但汉语水平与文化差异限制了留学生与患者的交流程度与深度,留学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因此,带教医师就需要改变传统带教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工作,指导留学生进行疾病诊疗方案的讨论,并进行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价。
目前,我校留学生教育质量受到学校国际影响力、师资水平和教育资源不足等多个因素影响,上述问题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可以从现实层面出发,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国际化教学经验,构建预备教育体系、建立导师制教育、强化师资培训、改变传统带教模式等方面提高我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二、目前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
构建留学生预备教育体系: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2005年始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进行预科教育试点,目前共有8所高校受教育部委托开展预科教育。外国留学生在接受正规医学高等教育前,首选进行有针对的汉语语言和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借助1-2年预科教育过程,提升学生汉语学习能力和汉语水平,使留学生达到真正的大学入学要求,为顺利完成大学教育奠定基础[2]。
(1)建立后期教学导师制:挑选英文水平较高的医师兼任导师,每个临床专业指定2-3名导师,每名导师指导1-2名留学生。临床实习期间,在各临床科室留学生排班应与导师保持一致,协助导师管理病人。导师制的建立,有利于留学生熟悉诊疗流程,快速进入工作状态;同时也有利于导师熟悉留学生地方口音,保证师生交流顺畅。
(2)积极推动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填鸭式”带教模式,以带教医师的经验讲述为主,对于思维活跃的外国留学生,此种方式显得沉闷而乏味,不能满足学生渴望独立的欲望。新的教学模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3]”和“基于临床案例的教学模式(Case based learning,CBL)”[4]、小组讨论等方法,均为卓有成效的互动性教学模式。特别是CBL教学,一方面留学生可以在一个临床专业内固定1-2个病人,观察诊疗的整个流程,对于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数量有限的经典病历对相关疾病知识进行梳理、总结,CBL模式给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空间。
(3)完善带教师资培训制度:
临床带教医师的医学专业水平、英语水平和教学经验是决定全英文带教质量的关键因素。临床教师应具备超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丰富的医学教学经验,才能将医学知识讲清楚、说明白。学校可通过定期进行临床带教师资英文水平测评、英文病历讨论、英文演讲大赛、外出观摩等多种方式提高医师英文带教水平,条件成熟时也可外派医师赴国外医院进修。
医学留学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临床留学生适用教材,同时各大医院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临床带教医师需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提高带教水平,尝试适应外国留学生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留学生。
(作者单位:1.潍坊医学院;2.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8-92.
[2]夏青.来华留学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02).
[3]Chen zi-qiang,Sun Ti-ye,Xu Di-xiong,et a1.The PBL feasibility of teaching method in china.[J].Medical Journal of National Defending Forces in Southwest,2006,16(4):433-435.
[4]Braeckman LA,FieuwAM,Van Bogaert HJ. A web-and case-based learning program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occupational medicin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2008,14(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