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点睛”就是点拨。在国培学习中得知:据专家统计小学、中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获得的知识占新知的88%,还有12%的知识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中获得。因此,教师要掌握好适度点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在扮演“教”的角色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点拨、释疑、解惑,使自己与学生思维上得到同步和心理上产生共鸣,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找攻克难关的方法,从而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为此,笔者就自己近二十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历及参加“271”“235”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后的感受,说说课堂教学中教师点拨的技巧。
一、 “点拨”要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很强。他们如果感兴趣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玩中愉快获取知识。教师如果施加压力,强迫他们在课堂中掌握知识,那是行不通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想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来,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并有趣味性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爱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问:“我们班有多少个学生?”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30。”“如果不用一个一个地数,那怎么办呢?前后桌可以讨论。”学生讨论得很激烈,一下子,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已经知道方法了。我让自己在行间巡视中发现列算式有代表性的学生汇报,我板书,再让学生根据加法列式共同概括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就是让学生在最熟悉的情景中自主地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学生积极地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乘法的意义。
二、 “点拨”要语言简洁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是开放式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体现。但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往往难以提出富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如果教师以简洁性的谈话、思考性的提问、启发性的暗示等形式给予学生适时点拨,便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矛盾,促使学生提炼出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认识”时,我先问:“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去过超市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去过。”我接着问:“如果要买水果,该怎么办?”(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办法,但很多不可行)我追问:“爸爸要付水果钱,必须知道什么?”生:“水果有多重?”“为了解绝这个生活问题,这节课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数学知识呢?”简洁的提问,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克与千克的认识”。在这里,数学问题之所以能透过生活情境逐渐明朗化,教师的点拨功不可没。
三、 “点拨”要化难为易
在新知探索的迷茫处,教师要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过渡,从某种角度讲类似于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往往会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不知下一步研究的切入点在哪里。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经过逻辑推理,把错误的想法和结论纠正过来,得出正确结论和答案。如三年级的单元测试中的智多星:幼儿园买来一些苹果,上午吃了一半,下午吃了剩下的一半,最后还剩下67个。幼儿园一共买来多少个苹果?因为三年级学生还没学到分数应用题,对他们来说理解题意确实很难,所以全班29个学生只有一个答案对,但要他来说说解题的思路,他也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所以然。为分化这个难点,我就从画线段图入手。我首先让学生画4厘米长的线段,想象这是一堆水果,上午吃了一半,那该怎样画呢?很多学生都说把2厘米圈起来表示吃掉了。那么下午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又怎样画呢?这时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说剩下的2厘米圈出1厘米。那么67个是表示哪部分线段呢?请把它标出来。我行间检查发现所有的学生画线段图都很正确,就说:“看着你们画的线段图,你们理解题意了吗?会解决题中的问题了吗?”学生都说会了。灵活的点拨,让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的技巧,分化了难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点拨”要选对时机
课堂教学如果追求的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这种追求恐怕只是教师的自我安慰,也和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求知欲和灵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时机,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故意让学生出错,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说课堂只有在“出错”和“纠错”的探究过程中才是最活的。同时,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一旦掉进“陷阱”,并在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出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试卷或辅导时,时常发现学生的各种错误,为了使学生引以为戒,让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有时须重新“暴露”他们的错误。如在做三年级数学整十、整百的乘法口算练习时,很多学生口算40×60=240,上课前,我首先让出错的学生板演自己的题目,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方法的了解,优化了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不是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小插曲,它是心路历程的加油站,思维火花的助燃剂,教学成败的凸透镜,教改实验的调控器。我们应该切实把教师点拨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安排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相信学生的能力、释放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韦软意(1967- ),女,壮族,广西环江县洛阳镇普乐小学高级教师。
(责编 高伟)
一、 “点拨”要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求知欲望很强。他们如果感兴趣就会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玩中愉快获取知识。教师如果施加压力,强迫他们在课堂中掌握知识,那是行不通的。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想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课堂“表演”中来,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并有趣味性的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爱思考。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问:“我们班有多少个学生?”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30。”“如果不用一个一个地数,那怎么办呢?前后桌可以讨论。”学生讨论得很激烈,一下子,就有很多学生举手表示已经知道方法了。我让自己在行间巡视中发现列算式有代表性的学生汇报,我板书,再让学生根据加法列式共同概括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这就是让学生在最熟悉的情景中自主地探索加法的简便写法,学生积极地投入,思维非常活跃,展开了奇思妙想,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乘法的意义。
二、 “点拨”要语言简洁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是开放式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体现。但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往往难以提出富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此时,如果教师以简洁性的谈话、思考性的提问、启发性的暗示等形式给予学生适时点拨,便能有效地克服这一矛盾,促使学生提炼出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认识”时,我先问:“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去过超市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去过。”我接着问:“如果要买水果,该怎么办?”(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一些办法,但很多不可行)我追问:“爸爸要付水果钱,必须知道什么?”生:“水果有多重?”“为了解绝这个生活问题,这节课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数学知识呢?”简洁的提问,使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基础上,提炼出了本节课所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克与千克的认识”。在这里,数学问题之所以能透过生活情境逐渐明朗化,教师的点拨功不可没。
三、 “点拨”要化难为易
在新知探索的迷茫处,教师要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过渡,从某种角度讲类似于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往往会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不知下一步研究的切入点在哪里。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知的经验和知识,经过逻辑推理,把错误的想法和结论纠正过来,得出正确结论和答案。如三年级的单元测试中的智多星:幼儿园买来一些苹果,上午吃了一半,下午吃了剩下的一半,最后还剩下67个。幼儿园一共买来多少个苹果?因为三年级学生还没学到分数应用题,对他们来说理解题意确实很难,所以全班29个学生只有一个答案对,但要他来说说解题的思路,他也是支支吾吾的,说不出所以然。为分化这个难点,我就从画线段图入手。我首先让学生画4厘米长的线段,想象这是一堆水果,上午吃了一半,那该怎样画呢?很多学生都说把2厘米圈起来表示吃掉了。那么下午又吃了剩下的一半又怎样画呢?这时几乎全部的学生都说剩下的2厘米圈出1厘米。那么67个是表示哪部分线段呢?请把它标出来。我行间检查发现所有的学生画线段图都很正确,就说:“看着你们画的线段图,你们理解题意了吗?会解决题中的问题了吗?”学生都说会了。灵活的点拨,让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的技巧,分化了难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点拨”要选对时机
课堂教学如果追求的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这种追求恐怕只是教师的自我安慰,也和新课改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背道而驰,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求知欲和灵活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时机,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故意让学生出错,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说课堂只有在“出错”和“纠错”的探究过程中才是最活的。同时,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一旦掉进“陷阱”,并在教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出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教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试卷或辅导时,时常发现学生的各种错误,为了使学生引以为戒,让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有时须重新“暴露”他们的错误。如在做三年级数学整十、整百的乘法口算练习时,很多学生口算40×60=240,上课前,我首先让出错的学生板演自己的题目,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讨论,找出了错误的原因,加深了学生对方法的了解,优化了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点拨不是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小插曲,它是心路历程的加油站,思维火花的助燃剂,教学成败的凸透镜,教改实验的调控器。我们应该切实把教师点拨作为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安排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相信学生的能力、释放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韦软意(1967- ),女,壮族,广西环江县洛阳镇普乐小学高级教师。
(责编 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