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天方盘”的智慧(外一题)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ur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方盘,一座刻有符号的大石盘,其中的奥秘数百年来尚未解开。这神奇之物何人所建?他就是明代大学问家黄道周。
  明万历十三年(1585),黄道周出生于福建漳浦县铜山深井村。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南明隆武(1645-1646)时,任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兼吏部、兵部尚书。 1646年殉国,四年后归葬漳浦北山。黄道周一生著述宏富,书画作品独具一格,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而他所创制的“天方盘” 可称之为宝中之宝。天方盘在漳浦黄道周纪念馆内。其原址是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黄道周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后称明诚堂、文明书院)。该馆于196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隔几十年,我再访明诚堂(纪念馆),只见四周的田园风光,已被现代建筑所取代。这样的景象,让古老的明诚堂更凸显出历史的风貌。旁边的道周中学,莘莘学子,书声朗朗,这应是道周先生所乐见的。走进明诚堂,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等,格局如故,位于天井中央的“天方盘”,格外醒目。几十年来,每提起黄道周,我的心里就会浮现出天方盘。此时此刻,面对天方盘,我感慨万千。400多年日晒雨淋,建天方盘的花岗岩石黯淡了,刻在上面的线条退化了,而天方盘的奇妙诱人,丝毫不减,参访者络绎不绝。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道周先生站在天方盘边,向我们演绎《易经》的奥秘,循循善诱,听者陶醉在“学易探秘”的氛围之中。而此时更让我感动和敬佩的是道周先生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
  天方盘凝结着黄道周研究与运用《易经》的智慧。正方形的天方盘有两层,下层边长5米,高0.37米,上层边长 3.78米,高0.42米,台面刻着一万多个小正方形和八个以盘中心为圆心的同心圆,方格和圆圈纵横交错,极其神秘。这样的边长,这么多的方格和圆圈有何作用、怎么使用,道周先生没有直接说明,几百年来也没人解得其中奥妙。然而,从建天方盘的目的推测,这应是他研究《易经》的成果,也应是深化研究、探索实用之需的演绎平台。道周自幼学《易》,少时帮兄耕作,一有闲暇,或在松间读《易》,或在大石上谈经。史料载:他曾与兄读《易》大石上,有虎出其下,因谓之曰,吾兄弟在此谈经,尔亦来听耶?虎乃弭伏而去。这种场面太令人佩服、太神奇了。 道周能自如地与老虎对话,说明他已将《易》融会于心。他用两年时间,每晚在庭院观天象、察变化,寻找自然之道,累积实践成果;18岁时写出《畴象》。在东皋书舍的十几年中,他边讲学、边研究,撰写了《易象》《大咸经》《三易洞玑》等著作。对天象奥秘的探索,天人关系的阐释等,有独到精深的见解,是一代易学大师研究《易经》的重要专著,被收入《四库全书》。面对这些辉煌的成果,我以为,创制天方盘,是其中最精彩的成果,是天才之作,傳世之作。
  天方盘展示黄道周循天理、尽人道的意愿。道周先生研究与运用《易经》内容广泛,而归结到一点,就是尽人道。也就是说,要做到明天理、修心性、尽忠孝,实现天人合一、社会和谐。他自己依此践行,成为一代完人。同时,他依此育人,培养明理行道的人才。他将书舍取名为“明诚堂”,并撰写对联“人从剥复后始见天地之心,我在畎亩中犹乐尧舜之道”,以明心志,践行真理。因此,道周的学问影响广泛,所授之课听者云集。他在明诚堂的授课,总是济济一堂,学者围满天方盘。他创办于九龙江北溪的邺山书院,同样学者如织,有“四方学者环江门而来听者千艘”的记载。此外,崇文书院、南溟书院等,也因道周在那里讲学而闻名于世。他是人们敬仰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为晚明漳州书院的繁荣与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天方盘闪烁着黄道周的人生光辉。道周先生学用一致,做学问与做人相统一。他著书立说,教学育人,誉满天下;为官正直,忠君报国,光耀史册。他抗清失败被俘押至南京,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血书,壮烈殉国,其气节感天动地。明隆武帝赐谥“忠烈”。清乾隆皇帝称他是“一代完人” ,追谥“忠端” 。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称他是:“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我凝神于天方盘,犹如看到一本精彩的巨书,闪耀着道周先生宝贵的著作、书画与人格的光辉,让人感怀不已。
  再访明诚堂,我更加崇敬黄道周先生,更加敬畏天方盘所蕴含的自然之道。
  名扬古今的木棉亭
  在一棵茂盛的古榕树下,一座长方形的亭子威严耸立,树旁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庵堂。庵、亭与古榕交相辉映,景色诱人。这就是名扬古今的木棉庵、木棉亭,位于漳州城南十几公里的324国道旁。因南宋大奸臣贾似道在此被诛而名扬于世。
  贾似道是南宋末年台州人。因姐姐是宋理宗的宠妃,而官至右丞相。又因率兵抵抗蒙军诈称“大获全胜”,得到理宗信任,专权多年。理宗死后度宗继位,他的权势更盛,高于丞相。后因隐匿军情,在元军沿长江东下时,才被迫率兵抵抗致使全军覆灭,而遭到朝中大臣的弹劾治罪。谢太皇太后为平服人心,把他贬谪为广东高州团练副使,安置在循州(今龙川)。担任监押官的是任满回京的会稽县尉郑虎臣。一路走来,郑虎臣觉得贾似道爪牙甚多,特别是到了漳州,太守赵介如是贾似道的门下客,对其甚是关心。这更促使郑虎臣下决心除掉贾似道,以绝后患。离开漳州来到九龙岭,日已西斜,当晚在山前的木棉庵,也就是木棉铺驿站投宿。贾似道一见门额上“木棉庵”三字,不禁大惊,想起两年前一个化缘的和尚,曾暗示他人生荣枯的话:得该休时便该休,开花结子在棉州。一时猛然悟到此话的含义,急忙入庵祈求神明保佑,并急呼两个儿子。这时二子已被郑虎臣囚于别室。贾似道感到难逃死罪,就将藏身的冰脑吞下,即感腹痛难忍,走到厕所。郑虎臣以为他要逃走,追到厕所,一锤结束了他的生命,两个儿子也被击杀。郑虎臣诛杀奸臣贾似道,大得人心,千古流芳。至明朝嘉靖年间,抗倭名将俞大猷路过此地,特在庵前大榕树下竖立一个高3米、宽1米多的大石碑,上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多年后此碑下截断失,清乾隆十三年(1784)龙溪知县袁本濂摹原字镌立新碑于原址。民国25年(1936)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朱熙在庵南侧公路旁建“木棉亭”,将先后立的两块石碑,及历年来文人墨客歌颂郑虎臣的诗词石刻移至亭中,并作《木棉亭记》以简介史事。至今这些碑石仍在述说着历史。
  了解这段历史,再来看木棉庵和亭,自然有深一层的感受。庵是南宋淳熙十六至十五年(1188—1189)漳州太守傅伯寿所建,以庵立铺(驿站)。经历代修建,古庵至今尚存。这是一座闽南风格的庙宇建筑。走进正殿,香烟缭绕,供奉的主神端坐正中,面容慈祥而威严,两眼神光炯炯,好像对来祭拜的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此时,我们仿佛看到,当年高高在上、做恶多端的贾似道在神明面前求生的丑态,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无力。报应是天条铁律,对谁都一样,只是早报与晚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走近木棉亭,呈现于眼前的是,立于亭中的石碑虽已褪色,但碑中之字: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依然醒目威严。这碑如同一座勇士除奸的雕像:郑虎臣威风凛凛,除恶务尽的气势惊天地、泣鬼神。那一块块诗文石刻,又如连绵群山,将忠义勇士的形象拥至高峰,让人们仰观赞叹而感怀不已。这是永不磨灭的英姿,永不消失的正气。因此,在未立碑建亭之前的数百年里,郑虎臣的义举就一直传诵于世,从无间断。立碑建亭则更彰显人们对忠义正气的赞颂与传承。因而赋辞镌刻者连连不断,览胜凭吊者络绎不绝,口口传诵者则更多、更生动,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忠义之气乃天地之气,忠义之光乃日月之光,将同宇宙共长存。
其他文献
收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寄来的《东溪谣》,很厚重的一部长篇小说。我和作者、福建作家何葆国是中学时代就通过文学而相识的小伙伴,那还是在1985年,我们都在《中学生文学》上发表作品,属于同代的少年作家。那个年代的联系方式只有写信,又称笔友或者信友。后来,我在《当代小说》组织的一次笔会上见到他,当时他坐在下面听讲座,我看到他的名字在名单里,感到十分惊喜,讲座结束后就去找他聊天。如今有微信有电话,联系方式非
期刊
戊戌仲秋,某日,几个人陪福州和香港来的朋友前往龙山镇西山村观看东溪窑出土窑址。车子从县城出发20分钟便进入龙山镇,在沿永丰溪修建的公路上行进,一边是清澈的溪流,一边是竹林茂密的山坡,空气新鲜,清凉快意,充满绿色,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南靖与华安交界处的东溪古窑群所在地。  登上一段山坡,便来到了封门坑窑主人住宅遗址。三间主房和两边厢房的石砌地基,还有石条门框都保存完好。一条山涧水从屋
期刊
偌大的世界,繁杂的生活。人们总是会想办法取悦、放松自己。放松的方式有很多,一种是风花雪月,一种是临风志清。总是说出去走走吧,为了遇见美。遇见生活中的一朵花。小孩儿看见一朵花会想要去摘,这时候是大人最好的教育时机;年轻人看见一朵花会不屑,因为觉得自己配得上这个世界所有的花;上了年纪看见一朵花会陷入沉思,花一样的岁月真好。要我说,花最好了,任何人都喜欢她,无论多少人喜欢,她依旧自在。  友人发来邀请,
期刊
“九十九湾”闽南水乡,是2016年启动建设的一处滨水与休闲游憩新景观。对市民来说,近在咫尺就可游览郊野古厝民居风情。这里吸引着人们慕名而来,留连忘返。  “九十九湾”在龙文区境内,从九龙江北溪蜿蜒流向西溪,因委婉曲折而得名。自古是漳州流域最广的内河,也是水陆交通要道。这条水域,贯穿龙文区,联结城乡,绕过一个个村庄,浇灌十里八方土地。昔日曾烟柳绕堤、小舟荡漾、商贾航运。这条水域的沿岸,建起了一个又一
期刊
卫闽村街上的竹柏树龄五百年,樟树树龄二百多年,这是估算,是园林工作者给它们按个标识吧。  竹柏树身不光滑,布满疙瘩,加之粗腰身,枝繁叶茂。遮蔽的阴影更密,我伫立它的枝叶下,被遮蔽。当然,它一定看出我在猜想什么,一个人面对一株古老的树,自然将时光拉远,树的每一根枝条无限延伸,叶子呢?哪怕丢失在地面的一片,拾起来仔细辨认,似乎也与身世有关。对呀,与身世有关。时光遥远的那头,树下伫立的是一位祖辈,他那时
期刊
蚵仔煎是闽南语的俗称,普通话叫海蛎煎,它是福建沿海,漳州,台湾,潮汕等地区经典的传统小吃之一,是家家餐桌上一道常见的家常菜。  据民间传闻,蚵仔煎还有一则有趣的历史故事。1661年3月,郑成功从鹿儿门率领军队攻入台湾,意欲收复失土。郑军攻进台湾前,荷兰侵略军就已经把粮食藏匿起来。郑军在缺乏粮食的情况下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将台湾的特产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搅拌,再煎成大饼充饥。结果出乎意料,这道味美
期刊
2014年6月26日,诏安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这在漳州市属首个,在福建省是第三个。这是诏安继“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青梅之乡”“中国海峡硒都”之后又一块响当当、沉甸甸、金灿灿的招牌。  如今,更值得骄傲的是,2019年5月20日,在联合国老龄所总部欧洲马耳他召开的“人口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国际会议”上,福建省诏安县被认证为“世界长寿乡”。从此,诏安拥有了第一张国际名片。而
期刊
“一月炒米香,二月炒韭菜,三月锵锵滚,四月炒米粉……”  这首童谣是我小时候最常挂在嘴边的,长大后,它也一直记在我的心里,现如今,它已经牢牢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了。  近年来,每当一个人散步经过小溪的中山公园,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在临河的原小溪码头位置上驻足片刻。凝望那平静的河水,内心瞬间思潮涌动,眼前就会浮现出幼小的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坐在码头台阶上,拍着小手快乐地吟唱童谣的情景。  说起那小溪码头,老小
期刊
少年时总是反复做一个梦,梦见妈妈躺在一个星星编织成的水晶床上,那床散发出美丽的蓝光,妈妈安详温和地朝我笑。星星那梦幻般的光芒给了梦中的我一个恬静的世界,让我沉醉在唯美的遐想之中。  有人常说梦是心灵的反应,与现实相反。现在想来,大抵是那时的母亲对我太严厉,总要求我考第一名而且是100分。母亲是老师。有一回我考97分,是第一名。我兴高采烈地向母亲报喜,谁知母亲一看分数立刻皱起眉头,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
期刊
几次想动笔,写一些有关母亲的文字,因只身一人,在医院照顾因脑梗塞,导致左手、左脚瘫痪的母亲,随时被她的话语打断,而迟迟不能动笔。一会儿要挪一下身子,一会儿要弄一下被单,一会儿把她的手摆正一下,一会儿口渴了要喝水……总之,病床上的母亲,躺了几天,已经被病痛折磨得浮躁不安。  刚刚,看到母亲斜靠在床垫上,口中念诵着什么,右手在胸前,摆出拜佛的手势,她应该是在念经祈福吧?  记得刚住院的翌日早晨,已病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