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电网公司建成的三级运营监测体系,实现了对电网关键指标、重要资源和核心业务的在线监测、分析,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文章阐述了县供电企业开展运营监测工作的意义,从运营监测队伍建设、主题库建设、模型建立、成果运用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国网浙江建德市供电公司在运营监测工作方面的具体实践,并对运营监测工作的后续开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运营 监测分析 实践探索
一、运营监测发展简介
运营监测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主要业务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即时在线监测分析,并将监测分析结果提供给企业经营者进行经营决策,以实现对企业核心资源和主要经营活动的有效管控。
2011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实施管理和技术的双重创新,建立运营监测体系的战略构想。经过几年的实践,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基本建成了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运营监测中心体系,实现了对电网运营关键指标、重要资源、核心业务的在线监测、分析,很好地提升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效益。
二、县供电企业开展运营监测工作的意义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程的实施,县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浙江为例,全省各县供电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业务应用丰富,信息系统已实现对人资、财务、物资等核心资源和生产、营销、后勤、综合管理等主要业务的覆盖,部分业务也已实现了分散式的业务监测,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同时,随着同业对标、综合计划等管理手段的成熟运用,县供电企业均建立了以指标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常态化例会制度,这也成为县供电企业运营管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虽然县供电企业已形成各类业务监测机制服务于专业管理,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各类业务数据掌握在不同的业务部门,缺乏一种横向贯通的机制,没有形成全局层面的有效集中和充分展示,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日常运营情况的及时掌握。同时,由于不同专业多种指标体系的并存,不同指标体系间存在着定义不清晰、口径不一致、部门有交叉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真实运营情况的展现。因此,在县供电企业开展运营监测工作,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清晰、部门责任明确、跨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可以很好地整合企业资源,提升管理效率。
2015年,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提出,要将运营监测体系延伸覆盖至县供电企业。为此,国网浙江建德市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开始了运营监测工作的探索实践。
三、公司运营监测工作的相关实践
1.关于运营监测队伍。设立运营监测机构,挑选生产和营销两大主要专业人员各1人,专职从事运营监测工作。同时建立公司运营监测专家库,将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行政后勤等各专业领域,具有相对丰富工作经验和一定业务分析能力的管理人员纳入专家库,从而形成“专职+专家”模式的运营监测队伍。其中专职主要负责日常运营监测工作的系统数据查询分析、报告撰写、工作提示;专家主要负责有关专题监测课题的深度分析、报告撰写等协同配合。
2.关于运营监测主题。针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选取部分重点可提升的关键指标和相关重点专项工作作为运营监测主题,即形成指标类和事件类两大监测主题。指标类主题,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关键、常态指标的监测,可以分为售电量、线损率、贡献毛益增长率、每万元电网资产运行维护成本等企业主要经营类指标和反违章稽查率、服务咨询投诉工单数、营配数据对应率等重点业务类指标。该类主题指标种类、数量、以及检测的频次相关固定。事件类主题,主要是对一些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和亟待提升的管理短板,以专题事件的形式开展监测的主题,如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关闭情况,营业厅监控视频的开启情况等。事件类主题根据公司经营实际情况,由职能部门提出需求,动态进行调整,可根据需要确定日、周、月不同的监测频次。
3.关于运营监测模型。指标类主题,通常可以从系统中直接取数,无需新建监测模型。事件类主题,则需根据监测主题的实际特点,梳理事件监测所需要关注的指标体系,编制监测方案,形成监测模型。具体的监测,只需根据模型,通过信息系统对事件关键数据的定期抽取、跟踪、分析,从而掌握事件的发展状况,发出预警,促进工作调整。如现场作业人员IC卡身份识别手持终端使用情况监测,公司设定了IC卡身份识别手持终端使用率作为此事件的关键指标,定义该事件的监测模型为:
具体的事件监测时,监测人员只需定期抽取安监系统的IC卡身份识别手持终端保有量和应用数,就可以统计、分析基层员工对IC卡手持终端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对使用率低于工作要求(监测阀值)的单位、班组进行预警、通报。
4.关于运营监测成果运用。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公司运营监测机构只对监测到的指标和事件结果进行客观的通报,不提出直接的考核建议。通报主要采用三种途径,一是定向发送预警单,告知相关责任单位,所管理的运营指标数据已经达到或超过预警的阀值,需立即查明原因,做好整改;二是定期出监测分析报告,对運营监测发现的异动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提升措施的建议;三是在公司月度工作会议上作发言,通报公司关键指标、重点事件的推进情况,对不同单位的部分同类指标进行排名点评,促进责任部门不断完善改进,闭环整改。
5.关于运营监测人员培养。运营监测工作要求监测人员不仅要熟悉不同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而且更要对不同的专业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敏锐的业务洞察力,因此运营监测人员的培养对于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公司一方面积极派员参加上级组织的运营监测业务培训,尽可能多地学习运营监测方面的业务知识;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其他专业人员到运营监测中心挂岗,通过挂岗人员和运监人员的互动学习,提升双方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目前两名运监人员已对财务、人资、建设等方面专业要求有了一定的认知,有效保障了公司运营监测业务的开展。
公司运营监测业务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监测主题库和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为企业强化同业对标、绩效指标管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司同业对标由2015年一季度的全省同规模县供电企业第13名,稳步跃升至三季度的第7名,进入综合管理标杆行列。
四、结语
随着运营监测业务的深入持续开展,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类别丰富,契合企业实际的运营监测主题库,实现运营监测业务从部分关键指标、重点事件监测向全方位、全要素、全天候的在线监测转变,实现运营监测向运营监控转变,还需要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剑.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20):149-150.
[2]张泽峰.运营监测(控)体系建设与应用分析,[J].硅谷,2014,(23):241-242.
关键词:企业运营 监测分析 实践探索
一、运营监测发展简介
运营监测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主要业务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即时在线监测分析,并将监测分析结果提供给企业经营者进行经营决策,以实现对企业核心资源和主要经营活动的有效管控。
2011年底,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实施管理和技术的双重创新,建立运营监测体系的战略构想。经过几年的实践,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基本建成了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总部、省公司、地市公司三级运营监测中心体系,实现了对电网运营关键指标、重要资源、核心业务的在线监测、分析,很好地提升了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效益。
二、县供电企业开展运营监测工作的意义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程的实施,县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以浙江为例,全省各县供电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业务应用丰富,信息系统已实现对人资、财务、物资等核心资源和生产、营销、后勤、综合管理等主要业务的覆盖,部分业务也已实现了分散式的业务监测,为专业化管理提供支撑。同时,随着同业对标、综合计划等管理手段的成熟运用,县供电企业均建立了以指标数据分析为基础的常态化例会制度,这也成为县供电企业运营管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虽然县供电企业已形成各类业务监测机制服务于专业管理,但从具体的实践来看,各类业务数据掌握在不同的业务部门,缺乏一种横向贯通的机制,没有形成全局层面的有效集中和充分展示,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日常运营情况的及时掌握。同时,由于不同专业多种指标体系的并存,不同指标体系间存在着定义不清晰、口径不一致、部门有交叉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真实运营情况的展现。因此,在县供电企业开展运营监测工作,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清晰、部门责任明确、跨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可以很好地整合企业资源,提升管理效率。
2015年,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提出,要将运营监测体系延伸覆盖至县供电企业。为此,国网浙江建德市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开始了运营监测工作的探索实践。
三、公司运营监测工作的相关实践
1.关于运营监测队伍。设立运营监测机构,挑选生产和营销两大主要专业人员各1人,专职从事运营监测工作。同时建立公司运营监测专家库,将电网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人资、财务、物资、行政后勤等各专业领域,具有相对丰富工作经验和一定业务分析能力的管理人员纳入专家库,从而形成“专职+专家”模式的运营监测队伍。其中专职主要负责日常运营监测工作的系统数据查询分析、报告撰写、工作提示;专家主要负责有关专题监测课题的深度分析、报告撰写等协同配合。
2.关于运营监测主题。针对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选取部分重点可提升的关键指标和相关重点专项工作作为运营监测主题,即形成指标类和事件类两大监测主题。指标类主题,是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些关键、常态指标的监测,可以分为售电量、线损率、贡献毛益增长率、每万元电网资产运行维护成本等企业主要经营类指标和反违章稽查率、服务咨询投诉工单数、营配数据对应率等重点业务类指标。该类主题指标种类、数量、以及检测的频次相关固定。事件类主题,主要是对一些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和亟待提升的管理短板,以专题事件的形式开展监测的主题,如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关闭情况,营业厅监控视频的开启情况等。事件类主题根据公司经营实际情况,由职能部门提出需求,动态进行调整,可根据需要确定日、周、月不同的监测频次。
3.关于运营监测模型。指标类主题,通常可以从系统中直接取数,无需新建监测模型。事件类主题,则需根据监测主题的实际特点,梳理事件监测所需要关注的指标体系,编制监测方案,形成监测模型。具体的监测,只需根据模型,通过信息系统对事件关键数据的定期抽取、跟踪、分析,从而掌握事件的发展状况,发出预警,促进工作调整。如现场作业人员IC卡身份识别手持终端使用情况监测,公司设定了IC卡身份识别手持终端使用率作为此事件的关键指标,定义该事件的监测模型为:
具体的事件监测时,监测人员只需定期抽取安监系统的IC卡身份识别手持终端保有量和应用数,就可以统计、分析基层员工对IC卡手持终端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对使用率低于工作要求(监测阀值)的单位、班组进行预警、通报。
4.关于运营监测成果运用。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公司运营监测机构只对监测到的指标和事件结果进行客观的通报,不提出直接的考核建议。通报主要采用三种途径,一是定向发送预警单,告知相关责任单位,所管理的运营指标数据已经达到或超过预警的阀值,需立即查明原因,做好整改;二是定期出监测分析报告,对運营监测发现的异动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提升措施的建议;三是在公司月度工作会议上作发言,通报公司关键指标、重点事件的推进情况,对不同单位的部分同类指标进行排名点评,促进责任部门不断完善改进,闭环整改。
5.关于运营监测人员培养。运营监测工作要求监测人员不仅要熟悉不同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而且更要对不同的专业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敏锐的业务洞察力,因此运营监测人员的培养对于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至关重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公司一方面积极派员参加上级组织的运营监测业务培训,尽可能多地学习运营监测方面的业务知识;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其他专业人员到运营监测中心挂岗,通过挂岗人员和运监人员的互动学习,提升双方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目前两名运监人员已对财务、人资、建设等方面专业要求有了一定的认知,有效保障了公司运营监测业务的开展。
公司运营监测业务已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监测主题库和行之有效的工作体系,为企业强化同业对标、绩效指标管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司同业对标由2015年一季度的全省同规模县供电企业第13名,稳步跃升至三季度的第7名,进入综合管理标杆行列。
四、结语
随着运营监测业务的深入持续开展,如何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类别丰富,契合企业实际的运营监测主题库,实现运营监测业务从部分关键指标、重点事件监测向全方位、全要素、全天候的在线监测转变,实现运营监测向运营监控转变,还需要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剑.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32(20):149-150.
[2]张泽峰.运营监测(控)体系建设与应用分析,[J].硅谷,2014,(23):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