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以致于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这部分学生由于在生活上缺乏关心、学习上缺乏监督,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出现不良思想。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实现对农村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的培育,塑造农村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助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教师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意识;增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长期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发挥着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构建学生价值观、塑造学生法制观念的作用。然而,由于教师观念和方法等问题,导致这门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下,法治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深度分析农村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能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塑造,最终全面提升法治課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农村学校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首先,从教师的层次来看,大多数农村法治教师对道德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地把教学内容当成任务,只关注教学进度,教育理念呈现出功利化。再加上教师未对道德法治课进行明确的定位,导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太过老旧,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丧失学习兴趣,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流于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农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了解比较少,大多数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学习方面,不愿花时间去了解道德法治课,更谈不上对道德法治课产生兴趣,同样也对法治课程学习存在轻视化现象。
最后,从家庭层面而言。农村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大部分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缺乏家长的指引和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会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甚至还有孩子受到爷爷奶奶的娇惯,养成严重的不良习惯和思想。
二、增进农村学校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度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走向,作为农村法治教师,首先要充分意识到农村学生的特殊性,要深刻把握发展学生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的重要性,避免只顾完成任务,忽略对学生精神、思想和行为上的教育。只有教师重视起来,才能真正发展农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2.利用信息化手段,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也逐步走进了农村法治课堂,为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助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其视频、动画功能进行多方位讲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助力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因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无形中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进而实现高效法治课堂的构建。比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单元教学中,以往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所处的家乡环境,更无法形成环保意识和爱护公物的意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用视频、图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人们乱扔垃圾导致清澈的溪水被污染,被损毁的环境一角等,让学生受到感染,升起一股爱护家乡环境的责任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创设课堂情境,塑造学生的法治观念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形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教师要将学生的心理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潜移默化之间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利用物体、语言给学生创新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情境中,学生的体验将会更加真实,也会对道德与法治学习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有效实现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塑造。因而,针对小学法治课堂课堂氛围低迷的现象,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情境教学,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当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例如,在一次课堂上,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的课堂活动,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还原一次“偷东西”的情境,分别扮演“小偷”和“路人”,之后,教师对“小偷”的行为进行宣判,告诫学生“偷东西”属于盗窃财物,情节严重的还会判刑,我们一定要学会规范自己。通过情境还原和教师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内心受到触动,其法治观念也会逐渐形成。
三、总结
综上,为促使农村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的全方面成长,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受到感染,无形中完成学生道德与发展观念的塑造,确保促使农村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胜豪.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 情感读本,2021(9):30.
[2]李永锦. 依托道德与法治,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J]. 求知导刊,2018(26):119-119.
关键词: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意识;增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长期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都发挥着提高学生思想品质、构建学生价值观、塑造学生法制观念的作用。然而,由于教师观念和方法等问题,导致这门课程长期以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课程教学流于形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下,法治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深度分析农村学生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能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塑造,最终全面提升法治課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当前农村学校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缺失的成因分析
首先,从教师的层次来看,大多数农村法治教师对道德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地把教学内容当成任务,只关注教学进度,教育理念呈现出功利化。再加上教师未对道德法治课进行明确的定位,导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太过老旧,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丧失学习兴趣,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流于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其次,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农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了解比较少,大多数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学习方面,不愿花时间去了解道德法治课,更谈不上对道德法治课产生兴趣,同样也对法治课程学习存在轻视化现象。
最后,从家庭层面而言。农村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大部分学生成为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上缺乏家长的指引和关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会呈现出较为严重的自闭心理,甚至还有孩子受到爷爷奶奶的娇惯,养成严重的不良习惯和思想。
二、增进农村学校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对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度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走向,作为农村法治教师,首先要充分意识到农村学生的特殊性,要深刻把握发展学生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的重要性,避免只顾完成任务,忽略对学生精神、思想和行为上的教育。只有教师重视起来,才能真正发展农村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2.利用信息化手段,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
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也逐步走进了农村法治课堂,为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突破,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助力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其视频、动画功能进行多方位讲解,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助力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因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无形中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进而实现高效法治课堂的构建。比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的单元教学中,以往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到我们所处的家乡环境,更无法形成环保意识和爱护公物的意识。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用视频、图片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例如人们乱扔垃圾导致清澈的溪水被污染,被损毁的环境一角等,让学生受到感染,升起一股爱护家乡环境的责任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创设课堂情境,塑造学生的法治观念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形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教师要将学生的心理活动整合起来,让学生潜移默化之间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利用物体、语言给学生创新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情境中,学生的体验将会更加真实,也会对道德与法治学习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进而有效实现对学生法制观念的塑造。因而,针对小学法治课堂课堂氛围低迷的现象,教师可以积极运用情境教学,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参与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当中,真正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例如,在一次课堂上,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主题的课堂活动,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还原一次“偷东西”的情境,分别扮演“小偷”和“路人”,之后,教师对“小偷”的行为进行宣判,告诫学生“偷东西”属于盗窃财物,情节严重的还会判刑,我们一定要学会规范自己。通过情境还原和教师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内心受到触动,其法治观念也会逐渐形成。
三、总结
综上,为促使农村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的全方面成长,教师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受到感染,无形中完成学生道德与发展观念的塑造,确保促使农村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胜豪. 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 情感读本,2021(9):30.
[2]李永锦. 依托道德与法治,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J]. 求知导刊,2018(26):11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