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译农+慕辰 风生水起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览日期
  2013年9月28日-10月24日
  展览地点
  沪申画廊(上海)
  邵译农與慕辰的新展览由一组刺绣作品、两组木雕作品與一组摄影作品构成。其中看似“装置”或“观念艺术”的三组作品实际上严格遵循着传统刺绣、木工與漆器技艺的旧法度。中国旧材料與工艺的质地让画廊空间弥散着阴而不柔的气象;像是走进了一座古宅庭院,主人背对着你,看着他前方的景致,然后你绕着主人转了一圈,发现他永远背对着你看着他前方的景致。
  作品《春秋春秋》由一系列大尺寸的中外旧钱币刺绣构成,钱币的印刷向来是以版画技艺为基础,而这里艺术家改变了图像生成的劳动空间,用女红的针线穿插来解构钱币图案源自印钞厂的利欲之气;丝质的轻柔也让作品随时顺风而动,在交易活动中被焦虑着使用的纸钞不见了,旧币上的图像作为被商业文明所遮蔽的风景显现了出来。
  《圣子非》则是两座着漆乌木塔,形制不同却带着古意,其实是由中国旧园林中的不同窗型放样出来;人们在园林走廊中对窗外景致的凝视或一瞥被实体化了。塔作为佛教建筑的功能——保存舍利子——被延续在作品中,真的舍利子自然是没有的,艺术家制出一个虚位以待的中空,这个虚位是对时代與自己的高要求。今天急功近利的浮躁文化,死后留不下有永恒意义的“舍利”,自有这两座目光之塔的嘲笑。
  展览的几组作品制造了一种观看,这种观看打断了我们的现代时间。那些略略飘动的大幅旧钱币刺绣让我们看到,我们当下在看旧钱币,而制作钱币的前人当时在看更旧的风景,有黄帝的人像、有天坛、有女神,即便是无处不革命的新中国的纸币,也要在游行的各族人民身后置一座华表。纸币上出现这些旧东西的图像有何用处?直接写上数字與银行不更简洁实用?但那就不叫钱了,那叫白条。
  钱之所以为钱,就一定要有故人與旧风景。钱的基础是信任,要相信这张薄纸有价值,只有朝向故人與旧风景的眼光才能确定经济主权者與这个共同体在一个庭院中,而不会趁天黑跑没影了。同样,旧园子的花窗外若是车水马龙也没什么可看的,舍利子般晶莹永恒的是旧时观者朝向虚静的心性;在这种观看中才能生成出值得信任與礼拜的。
  推销员向你微笑,露出六颗牙,你预感将被坑;旧园子的主人望向过去,建起一座空舍利塔,你预感时代再按今天这样下去可不行。
其他文献
加利福尼亚:异样的乌托邦抑或社会性的检疫隔离  策展人安森·法兰克在其与迪德里克·迪德里克森合作策划的《全球》(The Whole Earth)展画册撰文中提到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词“社会性的检疫隔离”(Social Quarantine)。“Quarantine”常常指流行疾病发生时为避免大面积传播细菌病毒而实施的强制性检疫隔离手段,而伴随隔离的往往是消毒、清洁等措施。而在这里的语境中,“检疫隔离”
期刊
安娜-克莱尔·考哈贝,法国艺术理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身体,经验与感性。从博士论文开始(《朝向创造行为的理论:1940至1960年代美国的舞蹈与绘画》),她建立起“身体”与“图像”之间的跨学科理论研究框架。同时作为一名受过专业训练的舞者,她多次参加集体性创作项目,并于这些实践中就身体的开放性和接受其他艺术形式的能力等问题予以持续的探索。  “崔莎·布朗:结果观众不知道我是否已经停止跳舞了”,——在
期刊
ARTTIME:中国艺术圈也许对波兰的当代艺术比较陌生,你能谈谈“批判艺术”(Critical Art)运动,著名的福克守画廊(Foksal Gallery),还有你的观念和这样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吗?  AZ:对于在苏联长期控制下脱离出来的整个东欧而言,曾经有过巨大的期许:新的现实,新的社会。波兰变得自由了,新的系统开始了实验。艺术家感到可以自由的行动了——他们投身于这个社会变革之中。他们对于在一个
期刊
1910年,伦敦克佑区皇家植物园的简报(Bulletin of Miscellaneous Information)中有这样一项记载:“在目前看来,人工靛蓝染剂无疑是化学家的光辉成就,但对种植者来说则实属不幸……”靛蓝由天然到合成的变迁在许多意义上来说都是殖民现代主义的叙事关键,其间农业与工业劳力史、指纹学、织物贸易、农民起义、以及图像制造交汇碰撞。将靛蓝解读为异议的发源,也正建立在这些生物政治学
期刊
与黄专先生的见面,是在他离开北京的5天前。后来,在微信上突然看到了他的《别了,北京》一文。然而见面的当天压根就没想到问他为何离开:一方面可能是我对这种事情的迟钝;另一方面,我觉得——离开/回来/再离开——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出差、旅游、驻外工作,今天不就有很多人过着候鸟一样的生活吗?然而,问题似乎不妙,因为这将意味着一件事情的夭折,也许还是终结。  相对于这些反复无常、随时变动的人事,以及我
期刊
“时间没有同一性和绝对性……背离的、汇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历史从来未曾前行或后退,它一直在分岔的叙事中被描述、被构想、被显现。  过去、将来与我们的此刻共时性地发生着,在分叉时间的另两端。  如同这花园中交错分岔的小径。  魏言  北村独立工场定义为是一群成员并不固定并自我组织进行各自思想和
期刊
海蒂·芭蕾特是一位来自比利时的策展人,目前在柏林工作。她拥有汉学科的硕士学位。现担任柏林世界文化宫《零年后》(After Year Zero)展览的助理策展人。芭蕾特曾担任于2012年由安森·法兰克策划的台北双年展助理策展人。她于2008年至2012年担任布鲁塞尔Jan MOT画廊的画廊总监。芭蕾特曾策划展览《相遇》(The Encounter)(2011),并于2008年和2011年间与布鲁塞尔
期刊
艺术时代=ARTTIME  陈晓云=陈  ARTTIME:如果没有电脑你会做艺术吗?想过没有?  陈:会做,艺术也不需要太多数据量。  ARTTIME:为什么是影像?主要是影像?  陈:一开始是想省事,觉得从脑电波转化成数字信号是件特别符合逻辑的事情,后来还是想证明能省事,最后发现费事已经来不及了。  ARTTIME:从职业的角度,有没有想过改行做别的?或者感觉自己还有可能改行做别的?  陈:认真
期刊
《我们称之为心灵的东西是特别的多余》是我们进入这个名为《黑更黑,死更死,火更火,拾阶而下》陈晓云个展中遇到的第一件作品,我个人把它看成展览的一个起点和基调。我们自我的心灵正是真相的遮蔽物、误读的解码器,没有心灵,物、事件、世界……的本来面目将会向我们敞开,那么,对真相来说,我们人的心灵是多余的。心灵强加给事物各种意义,多余的意义。心灵,是假相的生成者。陈晓云对心灵的怀疑和厌离,预示了他对相的怀疑和
期刊
展览时间  2013年9月21日-11月3日  展览地点  麦勒画廊(北京)  鄢醒的近作展示了工作的美妙境界,展示了只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才具备的独特精神。从网络上下到展厅内外的任何一个细节,鄢醒精心开发经营着一条属于自己的宣传、传播、流通的完美渠道。這种线上线下随时随地的经营,使鄢醒的日常生活全部有了工作的性质,而這全部的工作都指向鄢醒作为艺术家的形象的塑造。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艺术在艺术界有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