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园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合作,通过双方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发展。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须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各类教育中,幼儿园教育更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完成教育任务,提高保教质量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但事实上家园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误区,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深反思。
一、家园合作中存在的误区
(1)地位“低”,交流单向。在家园合作中,家长的地位比较低,不少家长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园归老师管。家长缺乏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识和积极性,幼儿园经常无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教育主体地位,或者单纯要求家长理解和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不去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或者想当然地把家长视为教育的对象,居高临下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因此,在家长会上,我们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家长听,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比较少,很多时候是一问一答,交流比较单一、单向,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参与,家长把“参与”仅仅看作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教师则认为家长“参与”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工作。家长委员会等家园合作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同虚设,事实上,家长并没能真正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管理与决策,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家长难以发挥主动性。
(2)沟通“浅”,内容贫乏。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家长在接送时会询问教师:“我们家宝宝今天乖不乖?”“我们家孩子最近怎么样?”询问得比较含糊与笼统,没有具体到哪一方面。而教师针对这样的询问与交流,一般都无从客观地评价,很多时候是这样回答的:“还好”“比以前有进步”等,双方交流的内容比较贫乏,沟通停留在表层,犹如蜻蜓点水,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
(3)理解“偏”,教育拖拍。在很多家长的眼中,智力的开发和知识技能的提升是最重要的,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代价,希望教师多教授这方面的内容,忽视态度、兴趣、习惯、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理解上的分歧与偏差,导致教育方法方式的不同,家长比较关注的是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会算几以内的加减法,而对孩子兴趣的持久性、自我价值感、抗挫折教育等关注得比较少,这种重智的思想与教师的育儿观念背道而驰,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拖拍,形成不了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诸多误区导致了家园合作的效率低、积极性不高,那应该怎样走出误区、优化家园合作呢?
二、家园合作的优化策略
(1)沟通对象个别化。在与家长接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由于每个家长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家长工作也要因人而异。在沟通中,对不同层次家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指导,及时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特别是对不同孩子同一时期存在的不同问题,如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人情绪、同伴间的争执等,沟通要面对面,要个别化、深入化,教师要协同家长解决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尽量让每个孩子全面发展。
(2)沟通方式多样化。针对家园合作中沟通方式比较单一的情况,我们应积极努力拓宽沟通渠道,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措施,使形式多样化,增加与家长沟通的力度,以取得相互合作、交流的可能,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沟通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①家长会:可以请家长讲讲育儿的经验或困惑,共同探讨其方法与措施。②家长半日活动:请家长观摩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③家园联系册:将孩子点滴的进步告诉家长,切忌笼而统之,空泛无物。灵活运用以上多种形式的家园合作,使家园合作更加深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合作观念一致化。合作是一种有意义的互补行为,家园双方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明确双方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家园只有同向运转,合力前进,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才能保证家园工作的双赢。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和谐统一,最终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家园合作既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又是一种互动的表达,只有当这种关系处于平等状态时,才能真正增进家园之间的合作,才能找寻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协同弹好家园合作的二重奏,使家园合作更及时、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心幼儿园)
一、家园合作中存在的误区
(1)地位“低”,交流单向。在家园合作中,家长的地位比较低,不少家长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园归老师管。家长缺乏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识和积极性,幼儿园经常无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教育主体地位,或者单纯要求家长理解和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不去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或者想当然地把家长视为教育的对象,居高临下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因此,在家长会上,我们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家长听,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比较少,很多时候是一问一答,交流比较单一、单向,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参与,家长把“参与”仅仅看作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教师则认为家长“参与”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工作。家长委员会等家园合作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同虚设,事实上,家长并没能真正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管理与决策,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家长难以发挥主动性。
(2)沟通“浅”,内容贫乏。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多家长在接送时会询问教师:“我们家宝宝今天乖不乖?”“我们家孩子最近怎么样?”询问得比较含糊与笼统,没有具体到哪一方面。而教师针对这样的询问与交流,一般都无从客观地评价,很多时候是这样回答的:“还好”“比以前有进步”等,双方交流的内容比较贫乏,沟通停留在表层,犹如蜻蜓点水,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
(3)理解“偏”,教育拖拍。在很多家长的眼中,智力的开发和知识技能的提升是最重要的,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代价,希望教师多教授这方面的内容,忽视态度、兴趣、习惯、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种理解上的分歧与偏差,导致教育方法方式的不同,家长比较关注的是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会算几以内的加减法,而对孩子兴趣的持久性、自我价值感、抗挫折教育等关注得比较少,这种重智的思想与教师的育儿观念背道而驰,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拖拍,形成不了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诸多误区导致了家园合作的效率低、积极性不高,那应该怎样走出误区、优化家园合作呢?
二、家园合作的优化策略
(1)沟通对象个别化。在与家长接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由于每个家长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家长工作也要因人而异。在沟通中,对不同层次家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指导,及时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特别是对不同孩子同一时期存在的不同问题,如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人情绪、同伴间的争执等,沟通要面对面,要个别化、深入化,教师要协同家长解决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尽量让每个孩子全面发展。
(2)沟通方式多样化。针对家园合作中沟通方式比较单一的情况,我们应积极努力拓宽沟通渠道,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措施,使形式多样化,增加与家长沟通的力度,以取得相互合作、交流的可能,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沟通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①家长会:可以请家长讲讲育儿的经验或困惑,共同探讨其方法与措施。②家长半日活动:请家长观摩孩子的活动,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③家园联系册:将孩子点滴的进步告诉家长,切忌笼而统之,空泛无物。灵活运用以上多种形式的家园合作,使家园合作更加深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合作观念一致化。合作是一种有意义的互补行为,家园双方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明确双方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家园只有同向运转,合力前进,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才能保证家园工作的双赢。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和谐统一,最终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家园合作既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又是一种互动的表达,只有当这种关系处于平等状态时,才能真正增进家园之间的合作,才能找寻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协同弹好家园合作的二重奏,使家园合作更及时、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市震泽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