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邓州七族八姓高山族与台湾之渊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ongzhanyu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2009年12月18日,台湾阿里山特富野社区家家张灯结彩,人们身穿华丽的民族服饰,唱歌跳舞迎接来自河南邓州台湾村的族人。台湾村邹族(内地统称高山族)后裔陈相富、陈朝虎和布农族周姓后裔周庆选作为邓州高山族代表走进阿里山认祖归宗。2011年,邓州台湾村的陈、周、林、蔡、黄、谢、张、许八姓都选派代表组成访亲团,再次走进阿里山。据有关人士研究,台湾村高山族在邓州已有350年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探索这个历史事实,2015年7月,河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7人,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台湾村。运用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风物测量等方法,进行多角度探究。现将我们考察的台湾村高山族与台湾高山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情况报告如下:
  一、陈氏家族
  7月13日笔者一行拜访了台湾村陈氏族长陈相富,了解陈氏家族与台湾村陈氏的联系。老人非常热情,但老先生记忆和表达都不太清楚。在知情人的帮助下,我们了解到陈氏家族的历史。
  陈氏的始祖叫依那思罗,系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县)阿里山猫地干社人(在台湾叫邹族)。依那思罗之父在抗击荷兰侵略者时阵亡。郑成功攻打台湾时,依那思罗和哥哥依那吐拉为报父仇,参加了战斗。台湾光复以后,依那思罗成为黄廷将军的马夫,哥哥依那吐拉由于非常挂念老母亲,商议之后,哥哥决定回家赡养母亲,依那思罗留军队;一个尽忠,一个尽孝。1663年,郑氏集团发生内讧;是年3月,黄廷将军率军归附清廷。1668年,康熙下旨令黄廷从卢沟桥向南沿途疏散屯兵,腊月24日,黄廷率众到邓州落籍屯垦。这一年依那思罗22岁,黄廷将军给他娶了一位岑姓女子为妻。依那思罗以妻姓谐音改名陈年。依那思罗夫妇生四子,依次为元珍,元勋,元杰,元珠。十四年后即康熙二十一(1682)年,黄廷将军奉调率众参加收复台湾,出征时依那思罗带上二子元勋、三子元杰。收复台湾后,他带着两个儿子拜见了族中长老,依族礼让两个儿子入了吐蕃籍;拜托母亲与兄长照顾。独自随军回到邓州。从此,陈家兄弟四人大陆和台湾各有两个,300多年来,中原与台湾,骨肉至亲相隔万里彼此苦思念。
  1718年,72岁的依那思罗卒于邓州。临终前嘱咐儿子说:“一定把我的灵魂带回故乡去”。1867年4月24日,台湾陈氏后裔陈阿让随捻军路过邓州时,曾到台湾村寻亲。陈阿让是陈元杰的五氏孙,这次他遇到了依那思罗的七氏孙陈道平,他们为叔侄关系。所有陈氏族人聚在一堂,逐个问候致意,邓州陈氏对陈阿让盛情款待,引导陈阿让依族礼祭拜了始祖依那思罗墓。由于有军务在身,不能再多停留,陈氏还给陈阿让送了盘缠。此后两地陈氏又失去了联系。
  直到2007年,在郑州台商协会副会长吴天玺女士的牵线搭桥下,两岸终于有了联系,阿里山访问团访问台湾村,两岸的陈氏子孙终于见面了。陈氏族长陈相富与台湾邹族陈氏族长陈宗仁热情的拥抱,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双方亲切交谈,满面的笑容,场面非常感人。300多年的等待和期盼,两岸陈氏家族子孙终于团聚了。是什么力量让隔了300多年后的子孙再次相见?是什么力量让素未平生的人一见如故。毫无疑问是亲情,是血缘关系。两岸陈氏虽然分布在台湾和内地,远隔万里,但血脉一家亲永远不会变。
  二、周氏家族
  7月14日,笔者一行访问了周氏家族后裔周丙亮和周庆顺老人,测量了周氏最早的院落——周家楼院和周氏始祖迪摩达奥(汉名周殿卿)墓。周氏家族在臺湾为布农族,他们的始祖迪摩达奥将军,原系台湾凤山西山凯感社人。郑成功收复台湾时,迪摩达奥积极参战,并编入前提督黄廷的麾下。台湾光复后,迪摩达奥因功被南明封为骠骑将军。随后达奥带着弟弟迪摩达鲁去见黄廷将军,禀明弟弟也要入军,黄廷欣然应允,并给迪摩达鲁取汉名周殿白。不久迪摩达奥便留下妻儿和弟弟一起随黄廷将军班师回厦门。周殿白20岁时黄廷又亲自为他做媒娶了妻子。
  1663年3月,黄廷决定投靠清朝时,征求迪摩达奥的意见,是选择到内地继续征战还是回台湾安居乐业?经过激励的思想斗争,迪摩达奥毅然决定选择追随黄廷将军为祖国统一继续征战。另一方面,迪摩达奥在台湾的妻子布安尼之父——昕善社酋长临终前嘱咐布安尼去找迪摩达奥,让他回去继承酋长之位。布安尼携带幼子和长老千里迢迢来中原寻夫。布安尼将酋长之托告知迪摩达鲁,迪摩达鲁仍选择留守军队。经过商议迪摩达鲁替兄回台继承酋长职位,迪摩达奥与妻子定居邓州,弟弟和长老回台湾,从此骨肉至亲分离。350年间两地周家子孙后代再也没有见面。
  一直到2011年邓州文化团去访问台湾高山族,周氏还没有如愿。
  三、林氏家族
  7月15日,笔者一行访问了林氏族长林茂恩老人,了解到林氏家族的一些历史。林氏始祖汉名林钟,蕃名不可考。据他们先人口耳相传,因林钟出来从军时年龄尚小,迪摩达奥将军对他多有体恤,故林氏族人一直以来称迪摩达奥为“恩公”。1668年,林钟随周殿卿落籍邓州屯垦,亦居住在台湾村上营与周为邻,至今周林二姓的后人仍然同住上营村,睦邻友好。
  据林氏后人介绍,在邓州屯垦练兵时期,林钟将军分工料理增修军械,对所有枪刀剑戟和弓箭逐一校检,深得周之赏识。林将军在邓州生活仅有六年,康熙十三年林将军跟随黄廷将军平叛吴三桂三番叛乱时,不幸身亡。葬于长沙岳麓山。
  林钟为国捐躯后,所遗孤儿寡母在周殿卿将军的关照下,只顾艰难度日,所以,有关始祖林钟将军的生平事迹记录极少。但根据其风俗以及其和迪摩达奥等人的亲属关系推测,其应该生活在今台湾高雄凤山一带,属布农族。2011年,林氏后裔随邓州文化交流团去台湾寻亲,因时间短暂,尚未能如愿。
  四、蔡氏家族
  7月16日,笔者一行去拜访了蔡氏族人蔡喜明老师,了解到高山族蔡氏家族的一些历史。蔡氏家族始祖安笃斯旦(后改名蔡万通),原系台湾诸罗县(今嘉义县)阿里山纳竹湾社人,曹族。祖父在抗击荷兰人时遇难,父亲雅玛安笃在收复台湾战斗中阵亡;安笃斯旦为遗腹子。按其曹族祖制,婿亡女返,生子溺死,女择婿另嫁,因而武力抢女返归。幸亏祖母蔡氏系福建漳浦豪族,知书达礼;几经周折,多亏迪摩达奥慷慨相助,终于保全了安笃斯旦性命。然后祖孙只好随军求生。屯垦邓州时,安笃斯旦刚刚七岁,靠祖母的艰辛养育,以及黄廷将军、迪摩达奥将军等人的照顾才长大成人。在这种环境下,安笃斯旦从小便发誓继承祖父之志,既发奋习武,又勤于读书。十二岁时便冠童子试,随后逐步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都是榜上有名。由于他文武双全,深得迪摩达奥的器重。康熙二十四(1685)年千里奔赴东北边疆,激战沙俄,收复失地雅克萨城,得到了康熙的嘉奖。康熙二十七(1688)年,安笃斯旦跟随蔡元率师平叛湖广战乱,单枪匹马杀入敌阵,骁勇登城,勇冠三军,众位将军都佩服不已。蔡万通乃高山族英烈遗孤,与祖母生活在邓州,其曹氏族人则居住在台湾。从此与宗族亲人相隔万里。   五、黄氏家族
  黄氏家族始祖安达依鲁(后改为黄堦山)原系台湾卑南山南麓(今台东县)阿里摆社人,卑南族。他自幼丧父母,生活坎坷,最后被招入赘泉州井镇黄氏家中,遂改姓黄。后参加黄廷大军,投入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战役,因功被封为游击将军。1663年黄廷将军投靠清朝时,他为报效祖国,携妻小离开部落族人,来到大陆。1668年随大军屯兵于邓州。安达依鲁一家一直居住在上营。
  安达依鲁之子云鹏,字先之。十二岁随其父母到邓州定居。日渐长大成人,精练武功,后加入军营。康熙十五年,时吴三桂叛军征粮于邓州,黄廷命左先锋参将郑艮率军阻击。黄先之正直青春年华,同上营青年勇士纵勇冲锋。黄先之不幸中箭,虽经军医医治,但还是遗留疾患,神智不清,不久去世,年仅二十五岁。留下其幼子存世,在邓州艰难繁衍。自安达依鲁死后,黄氏子孙再也没回到台湾。从此350多年内便失去了联系。
  六、谢氏家族
  2015年7月18号笔者来到邓州文渠乡盛号村对谢家进行走访,我们见到了87岁的谢家族长谢守联老人。当我们问起谢氏家族的历史时,老人家说:谢氏家族相传叫泰麽族,而在台湾叫泰雅族,这是音译的误差;在大陆则统称高山族。他说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说:咱们谢氏的始祖叫莫那瓦丹(汉名谢国禧),常年跟随黄廷将军征战。因收复台湾时因功被南明册封为义勇将军;黄廷率部归清时,谢国禧携妻子阿亚古里(曹族)跟随黄廷一路征战,后来屯垦定居邓州。屯垦邓州以后,谢将军又多次跟随黄廷出征,被清钦赐从五品官衔。谢国禧有四个儿子。其中,当年黄廷决定分兵投主时,把长子谢宗忠留在了台湾,居住在台湾云林县口湖乡口湖寮泰雅族谢厝村。二儿子瓦丹裕后谢宗华、三儿子瓦丹金戈谢宗孔和小儿子谢敬熙分别居住在今河南省邓州市文渠乡殷洼村、盛号村和花园村一带。
  台湾谢氏与邓州谢氏族人相隔万里,甚是思念。据谢守联老人讲,抗日战争以前,大陆谢氏与台湾谢氏一直有联系。邓州谢氏祖茔地里有四亩八分耕地为家族公产,每年的产出专门用于两岸族人来往的费用。可惜的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被迫中断来往,至今没有取得联系。
  七、张许二家族
  通过对张许祠堂的勘察与测量,笔者了解到张许家族的历史和与台湾族的关系。
  张许二姓太始祖奇瓦毛苏,原系台湾花莲县玉山东麓哈拉八湾社人,阿美族。奇瓦毛蘇曾携二子参加抗击荷兰侵略者,失败后父子三人逃至厦门,加入郑成功军队,编入黄廷部下。长子毛苏达拉娶黄廷部下张旻女儿为妻,后取汉名张伯春,次子毛苏达丹编入黄廷的左都督许胜麾下,遂取汉名许仲春。在攻打荷兰收复台湾时,长子毛苏达拉身负重伤,留在了部落。奇瓦毛苏携次子许仲春来到大陆,以后辗转来到邓州屯垦。康熙二十一年又携次子再度平剿台湾,台湾战事结束后,他回到台湾花莲县玉山东麓阿美族哈拉八湾社与亲人团聚,见长孙张登相和次孙张登瑞都已长成小伙子,奇瓦毛苏非常高兴。但得知长子张伯春,前年因弹伤复发而去世,老人特别伤心,加之年事已高,又染上风寒,抱病不起,老人决定留在族社,落叶归根;经黄廷将军同意,许仲春、张登相叔侄一起班师回邓州,自此中原与台湾骨肉至亲相隔万里,但浓浓的血缘关系永远不会断,他们彼此思念着对方。2011年邓州文化团访问台湾时,张登相的后代张永禄带领邓州的张许族人见到亲人时难抑激动的心情,亲人相见,泪如泉涌,但一时难以厘清宗族关系,此次没有足够的依据像陈氏家族那样举行认祖归宗的社礼。
  从奇瓦毛苏落叶归根,次子许仲春、长孙张登相在邓州繁衍,中间经历了350多年。笔者可以体会到时间永远割不断亲情,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有一天能够与台湾的亲人重聚。值得一书的是:邓州高山族中张许二家虽汉姓不同,但实乃同宗,他们恪守同姓不婚的中原古训,350年来,张许无一例通婚。可见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大陆与台湾之高山族之间亦是如此。
  八、结语
  翻阅一本本泛黄的族谱,手抄或全或缺的碑文,记录着他们的口述,倾听着邓州高山族流传几百年特有的风俗。我们大致了解到七族八姓的历史进程,我们小分队一行7人的心情特别复杂。这些有形的风物和无形的有关他们祖宗的辛酸苦辣,大概就是七族八姓与台湾血脉关系最好的见证。从一系列考证中,你不难发现当年台湾高山族这些将士跟随黄廷将军征战,最后屯居邓州;台湾和内地都分布有七族八姓子孙。由此也可知台湾和内地有一系列割舍不断的血缘。血浓于水,虽相隔万里但亲情难以割断。近年来,台湾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加,人文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海峡两岸都是炎黄子孙,都盼望台湾的回归,盼望与亲人团聚,盼望华夏民族的统一。
  作者简介:霍清廉,男,中共党员,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
其他文献
摘要:图案尊重自然的法则和生活逻辑,更尊重心理学尺度的美。它追求富于意境风格化的美。有时是粗犷、浑厚;有时又那样稚拙、灵巧;有时那样繁缛,有时那样单纯;有时那样自由随意,有时又那样周密严谨。本文就是从贵州少数民族图案挖掘及其整理入手,将其应用到产品设计教学中去,结合了民间故事,阐明了民族图案在其的意义,由此,发掘旅游商品设计数字化教学的应用实际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改革;贵州少数民族;挖掘
方言保护是现今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各地方言中都存在部分较为老旧的方言词语流失的现象,笔者以客家方言为例,简单列举了客家话方言词语流失的现象,并探讨了通过小范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马克思主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是多数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能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一定的语言艺术。在系列讲话中,习近平通俗有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目的:探究流产后关爱服务对流产妇女避孕知识及行为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流产手术患者60例,根据其就诊顺序的差异将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患者流产后接受常规服务;观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因此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我国特殊的一种语言文字,即汉语和汉字,由此产生了具有丰富影响的汉语言文学,其丰富的内
摘 要: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产物,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方式的集中代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时代的到来,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力也随之有所改变。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许多以实用为主的手工艺品已经逐渐工业制品所取代,失去了其实用价值;许多民间手工艺品的实用价值已经不再存在了,其价值力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和艺术价值上;许多手工艺
不知从哪里来,不知到哪里去,生命飘浮在迷茫的上空,从秘密的历史长途中走来.不知道什么时间开始,不知道什么时间结束,生命无常的情状为生存设定无限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