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好课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_Frank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这么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语文专家的好课标准往往是宏观而抽象的,他们提出语文好课的四个特征是:能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好课标准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功能,然而缺乏对具体操作的方法指导,我尝试从实践操作上谈谈我的语文好课观。
  
  一、变面面俱到为重点突出
  一般教师都希望构成自己一堂课的每个环节都能精雕细琢,引人入胜。他们的设想既要有新奇趣味的开头,又要有生成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小节,以及延伸到课外的思索等等,各个环节又合乎“起承转合”的连贯。其实,语文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制约课堂的各种因素决定着语文课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语文课应该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首要任务。
  如我曾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文本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话传神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本课的教学要求就是学习萧伯纳谦逊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以前我教这一课时让学生逐段逐句朗读并分析,结果是面面俱到,时间仓促,反主为次,虎头蛇尾,效果欠佳。
  
  二、变对答如流为激活思维
  大部分教师都希望自己提问时,学生能对答如流。学生对答如流可以使教师的设计意图毫无滞碍地全面贯彻,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可以使教学结构紧凑完整。然而对答如流的外表下,学生的思维质量有多高?因为语文就其本质而言是思维训练,要达到对答如流的“理想”效果,主要有三种途径:1.教师把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预先分解成若干个层层递进式的小问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采用这样爬坡式的策略,学生自然“对答如流”。这样教师扶着学生走,长此以往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依赖性,这样的学生很少能品尝“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这种层层推进式的提问已经逐步淡出新课程改革的主流。2.教师预先渗透或临场“面授机宜”,学生按照教师的叮嘱一字不漏地进行回答,这样也能达到“对答如流”的效果。这样的例子在公开课中比比皆是。3.教师教的是尖子班。尖子们解答针对普通班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小菜一碟,对答如流自是情理中的事。而对于这样的班级应该做更高的要求。从上面的三个途径看,“对答如流”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浅表层面;“对答如流”可能使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而大部分中下生被迫成为孤独的听众和看客。语文课应该以激活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为主要任务,语文课应该允许学生有下列表现:尝试阶段回答问题时的疙疙瘩瘩、断断续续——这些疙瘩和断续也是所有学生的学习资源;交流汇报前的凝神默想;独立解决——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独立思维的机会动辄被“小组讨论”所挤掉,这是个值得大家反思的大问题;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新授课上的“错误”不是真正的错误,所谓“错误”都是帮助学生最终触摸和掌握真理的资源。
  
  三、变热热闹闹为真实有效
  观摩课、示范课具有导向、示范和规范的作用,可以说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巨大,然而仔细审察、分析许多观摩课,难免让听课教师产生许多的感慨和疑惑。把语文课上得如此热热闹闹、花团锦簇,需要耗费多大的财力和精力?一堂课的成本与它的成果能否成正比,是否划算?这样热热闹闹、花团锦簇式的课让我觉得高不可攀,难以借鉴学习。
  那么,如何把课上得真实有效呢?我想结合课外阅读指导《麦先生的旅行》中的几个教学案例来阐述。首先,教师该讲的地方还是应大胆地讲。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讲授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并没有反对或取消讲授法,而是让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讲。如案例中的“创读”,学生不懂,教师就应直接告诉学生:读书的最高境界——创造性读书,表现在:对作品本身进行丰富,比如填补文字空白、补充图画,还可以创作出故事“新篇”。学生明白了,联想有据可循了,联想也就丰富了。其次,要敢于把学生的错误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的错误和正确解答都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反映,错误的解答更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如课刚开始,学生的心还未静下来,听故事有了偏差,把“悲伤的旅行”说成“快乐的旅行”,这时,教师没有着急,也没有再讲故事,只说:“是快乐吗?看来大家没听懂,再来看一看书。”这样,教学很快就有了转机。关于“对比读”,学生无法把握,此时,教师把关于麦先生的领带那两幅图拿出来让学生对比着看,学生很快了如指掌。再次,讲究实效性还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索实践中去,而且要给予充分的思考、练习时间,并且做到当堂反馈。最后,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手段要尽可能简单。环节过多,手段复杂可能使教师完成一堂课要理清千头万绪,不能集中优势力量去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四、变完美无缺为上出精彩
  叶澜教授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既然完美无缺总是离我们那么遥远,那么虚无缥缈,倒不如去追求实在的、基于现实能力的东西,上出局部的精彩或亮点。精彩是好课不容置疑的表征,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精彩可以预约,也可能不期而至,但它们都是教师精心准备、苦心经营的结果。
  如教学《小露珠》,我没有拘泥于课本,让学生尽情地说出有怎样的小露珠,又向学生发问:“咦,小露珠怎么会变魔术呢?”我还引导学生表演小露珠还会和哪些动物打招呼,又是怎样打招呼的。由于我时时处处从学生的角度着想,顺着学生的思路而又高于学生的思路,才有了学生创造的精彩。
  精彩呈现之时,教师放下矜持,学生摆脱拘谨,师生成了真正亲密无间的学习伙伴;精彩呈现之时,学生思维的闸门彻底打开,充盈于课堂的是自由创造的“游戏精神”。教师在精彩中获得成长。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致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系自身免疫损伤造成的关节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质破坏,致使关节功能障碍,僵直和变形。RA在我国发病率为0.3
错误之一:为尽快恢复苗条而节食从怀孕到分娩,对母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消耗过程。产后一方面母体自身需要很好的恢复,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哺育婴儿的重任,这些都有赖于充足的营养
江苏的如皋被誉为长寿之乡。当笔者前往实地采访时,当地的长寿老人笑嘻嘻地对我说:“萝卜咬着咯嘣脆,常吃活到百十岁。”别小看这句俗语,细心揣摩,确有道理。
大量临床统计资料表明,70%以上的中风病例发生在秋末和冬季,故医学专家把中风称之为"秋冬季神经科的流行病"。中风,是中医对脑血管意外的统称,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发病急骤,来势
确定一名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也就是医生所说的诊断糖尿病。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面对有症状的糖尿病患者首先要确定是否真的患有糖
教育要求准确、科学,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讲”的切入点,抓好“讲”的契机,讲出语文的妙。    一、能开启学生心智的重点词句要讲  那些能开启学生心智,体现教学目标的重点要讲,不能轻易放过。我们应将重点品析与整体感悟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品析促进感悟,深化感悟。请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张平南教学《跳水》一文时,指导学生理解“风平浪静”一词的片段:  师:解释一下“风平浪静”。  生:就是风浪平静。  
现在,每当看到"爱国"这个词,或是和别人聊起有关"爱国"的话题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几年前教学六年级时的一件事,眼前就会浮现出金知延这个韩国小女孩的样子。她在一次课堂上的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仍存在以部分教师以“教”为中心的现象,与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的理念背道而驰。作为一线教师,要牢固掌握新课标的要求,吃透教育思想的精髓,树立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标尺,进一步推进变革课堂教学,将“讲堂”演绎成为“学堂”,铸就师生共同发展的乐园!  一、舞动课堂音符 彰显学堂活力  文本、教师、学生是构造课堂的三个要素。要想让课堂成为学堂,前提是要让学生爱语文学科,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