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一时间,个性化阅读教学在新课堂成为一种时尚,不可否认,它使课堂热烈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出乎寻常的张扬。然而,在这似乎繁华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浮躁和浅薄,令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发展深感忧虑。
因此,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或赞同或反对)的阅读教学过程。它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求同阶段,求异阶段,再次求同阶段。
1 求同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
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的教学我们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二回合:在理解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第十一册《凡卡》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九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2 求异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诚如上文所述,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比如: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学生在对北大荒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写北大荒物产丰富的部分即从“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再往哪儿装呀?”这部分不仅是通过物产的丰富来体现出北大荒的可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物丰”的“趣”事来体现可爱的。他们认为: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水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波光粼粼。随手的一瓢都是满满的鱼,这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一幅图啊!难道表现的仅仅是物丰吗!还有“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追狍子”,闭上眼睛想想这个“猎手”该是个多么有趣的活雪人。而捉野鸡像拔萝卜似的,也令读者忍俊不禁。这表现的难道仅仅是“物丰”吗!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没有根植于对文本(作者)的深入体验感悟,是很难想象的。
3 再次求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这次求同的含义与第一次的求同不同,第一次求同是探寻作者(文本)所表达的意义,而第二次求同则是学生在经过求异阶段的交流讨论和体验感悟,对作者(文本)的思想观点
的重构。使之统一在自身的思想之中,成为自己个性发展的丰富养分。这次的求同和上一步的求异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这里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分开来写的。以下选择一则案例《给课文换一个创造性的结尾》(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P53页)就充分展示两个阶段融合的特点。学生学完《一曲友谊之歌》(初中教材第六册)后,教师问:“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一位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课文抒发了真情实感,这是课文的成功之处。”教师紧接着问他:“你从哪里看出是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感情?”这位学生说:“书本上写着就像一股微风扑面吹来我们全家人的心中流溢着温馨,同学们的声声问候,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柔,那么婉转。”老师让他坐下,请其他同学再找出文中其他三处的抒情句段。思考:哪一处抒情写得不太好。大约过了三分钟,学生1举手说:“我看文章最后一段写得不太好。”(我望着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忽然想到一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师追问:“不好在哪里?”生说:“这一段中‘忽然想到一句话’,似乎不太真实。”学生2发言:“我不这样认为。‘我望着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是告别时情景,后面加上这么一句‘忽然想到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能深化主题,点明友谊。其实,抒情的记叙文有时也要插入一些所谓虚伪话来以情感人。”学生3:我认为抒情要抒真情,要根据当时情景来写,不能用一些假话。最后一段读了使人恶心。学生4不服:这个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也点明文章题目,抒发“我”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这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总结说:“刚才很多同学能对课文质疑是很好的。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作者本想比较含蓄地抒发感情,只可惜写得非常不自然,且有点过了,大家读了都觉得很不好。但真的要换一个结尾,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有些同学认为这结尾很好的,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转天,同学交上了他们的结尾,一类是保留“人间自有真情在”句。如:①我望着师生们的背影渐渐在轻风细雨中消失,不禁感慨万千:人间自有真情在。②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渐渐消失,而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人间果真有真情啊!另一类是不写“人间自有真情在”。如:目送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行走,风与雨丝将师生们的真情向四处发散,使得风雨中洋溢着甜蜜的温馨,久久不散……上例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我认为,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之后,紧紧围绕“让学生对文本的表现主题的形式(抒情结尾)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多角度、有创意的讨论交流到有创造性的写,一气呵成,求异阶段与第二求同阶段,水乳交融。学生在求异中发展,在求同中升华。总之,我认为:只有在充分体验感悟文本(作者)真意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才能从浅薄、浮躁走向深刻、从容,从幼稚走向成熟。
因此,我认为,所谓个性化阅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中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寄寓的价值观作出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或赞同或反对)的阅读教学过程。它必须经历三个阶段:求同阶段,求异阶段,再次求同阶段。
1 求同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础
求同:指的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学习手段,达到对文中作者(或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的认同或引起共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的教学我们要经过两个回合。第一回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第二回合:在理解作者(文本)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文本)的观点思想是通过怎样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第十一册《凡卡》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讲的是九岁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及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主题思想。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而之后的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2 求异阶段: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诚如上文所述,学生在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观点及为表现思想观点所采用的形式后,对文中所展示的思想观点和作者所采用的表现形式必定会有个人的看法,或赞成或反对,以至于出现超越作者本身的认识局限,产生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和创造,发掘出文本所。蕴含的价值,实现了自我建构。比如:教学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一文,学生在对北大荒是一个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有的学生就认为,写北大荒物产丰富的部分即从“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再往哪儿装呀?”这部分不仅是通过物产的丰富来体现出北大荒的可爱,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叙述“物丰”的“趣”事来体现可爱的。他们认为:河水刚开化,藏了一冬的鱼都从水底游上来了。水面上挤挤挨挨的都是鱼,波光粼粼。随手的一瓢都是满满的鱼,这是多么神奇!多么有趣的一幅图啊!难道表现的仅仅是物丰吗!还有“穿得像个棉花包似的,戴上皮帽子、皮手套,提着根棍子到草塘里去逮野鸡,追狍子”,闭上眼睛想想这个“猎手”该是个多么有趣的活雪人。而捉野鸡像拔萝卜似的,也令读者忍俊不禁。这表现的难道仅仅是“物丰”吗!这样的个性化解读没有根植于对文本(作者)的深入体验感悟,是很难想象的。
3 再次求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这次求同的含义与第一次的求同不同,第一次求同是探寻作者(文本)所表达的意义,而第二次求同则是学生在经过求异阶段的交流讨论和体验感悟,对作者(文本)的思想观点
的重构。使之统一在自身的思想之中,成为自己个性发展的丰富养分。这次的求同和上一步的求异阶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融合在一起,这里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分开来写的。以下选择一则案例《给课文换一个创造性的结尾》(郑金洲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P53页)就充分展示两个阶段融合的特点。学生学完《一曲友谊之歌》(初中教材第六册)后,教师问:“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在哪里?”一位学生稍加思考后回答:“课文抒发了真情实感,这是课文的成功之处。”教师紧接着问他:“你从哪里看出是抒发了作者真实的感情?”这位学生说:“书本上写着就像一股微风扑面吹来我们全家人的心中流溢着温馨,同学们的声声问候,是那么亲切,那么温柔,那么婉转。”老师让他坐下,请其他同学再找出文中其他三处的抒情句段。思考:哪一处抒情写得不太好。大约过了三分钟,学生1举手说:“我看文章最后一段写得不太好。”(我望着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忽然想到一句话:“人间自有真情在。”)师追问:“不好在哪里?”生说:“这一段中‘忽然想到一句话’,似乎不太真实。”学生2发言:“我不这样认为。‘我望着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渐渐消失的背影’是告别时情景,后面加上这么一句‘忽然想到一句:人间自有真情在’能深化主题,点明友谊。其实,抒情的记叙文有时也要插入一些所谓虚伪话来以情感人。”学生3:我认为抒情要抒真情,要根据当时情景来写,不能用一些假话。最后一段读了使人恶心。学生4不服:这个结尾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而且也点明文章题目,抒发“我”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
这时候,下课铃响了。老师总结说:“刚才很多同学能对课文质疑是很好的。这篇文章的结尾段,作者本想比较含蓄地抒发感情,只可惜写得非常不自然,且有点过了,大家读了都觉得很不好。但真的要换一个结尾,又不是件容易的事。当然,有些同学认为这结尾很好的,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转天,同学交上了他们的结尾,一类是保留“人间自有真情在”句。如:①我望着师生们的背影渐渐在轻风细雨中消失,不禁感慨万千:人间自有真情在。②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渐渐消失,而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人间果真有真情啊!另一类是不写“人间自有真情在”。如:目送师生们在轻风细雨中行走,风与雨丝将师生们的真情向四处发散,使得风雨中洋溢着甜蜜的温馨,久久不散……上例教学之所以取得成功,我认为,老师在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之后,紧紧围绕“让学生对文本的表现主题的形式(抒情结尾)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多角度、有创意的讨论交流到有创造性的写,一气呵成,求异阶段与第二求同阶段,水乳交融。学生在求异中发展,在求同中升华。总之,我认为:只有在充分体验感悟文本(作者)真意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才能从浅薄、浮躁走向深刻、从容,从幼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