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效显著,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现象也日益突出,个别“村官”党性丧失,在经济利益的诱惑面前,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为村民和集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为农村和谐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本着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对农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进行分析调研,制定相应措施予以应对,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和农村的稳定。
一、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
1.涉案领域较为集中,多为涉农惠民补贴和征地拆迁款项: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各种涉农惠民补贴覆盖面不断扩充,补贴额度不断增加,使得这项钱款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北京作为首都,城镇化建设推进速度逐渐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开发,拆迁改造范围不断扩大,拆迁补偿资金数额日益增长。有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利欲熏心,将犯罪的魔爪,伸向了这些钱款,利用接触、管理、协助发放相应资金的职务便利,套取、骗取、侵吞上述钱款。
2.犯罪手段、方法简单直接,多为冒名报领后设立小金库并私分: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觉悟有待加强,不懂法,不学法,法制观念淡薄,在其任村干部之前,大多从事农业劳动或者个体经商,在处理事情上想法、做法相对简单。从近年办理的案件看,村干部多采取以村民姓名虚报相关款项,冒充签名领取款项后不入村集体账目,设立账外账,并将其中部分钱款或全部钱款以补贴等名义私分或占为己有。
3.犯罪形式相近,多为窝、串案和共同犯罪:
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往往窝案、串案多,共同犯罪、共同作案的较多,一旦查处即涉及到整个基层领导班子,一般表现为村支书或村主任与会计共谋作案或是由一人主谋,指示村会计进行实际操作,其他村干部有意或无意的为作案提供帮助,最后进行分赃。这些人掌握实权,相互勾结,共同得利,出现了固定的腐败群体。由于人员相对固定,事先经过勾结串通,在查办类似案件的时候,取证难度相对较大,涉案人员对问题往往避重就轻,相互推诿。
4.犯罪危害较大,社会影响恶劣: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往往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相对城市而言,部分农村群众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因此村民会密切关注其收入是否及时、准确的收到,而针对这些钱款的犯罪行为必然会引起民情激愤,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甚至于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影响恶劣。
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成因:
1.引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
从近年查办的相关案件中分析,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学历不高,思想政治觉悟参差不齐,而且普遍缺乏法律知识,法制意识淡薄,对什么是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不甚了解,甚至脑中根本就没有职务犯罪的概念,因此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受约束,恣意妄为。而上述两点也造成其严重缺乏民主意识,一旦掌权,便体现出明显的官僚作风和特权思想,“一言堂”、“集体的钱就如自己的钱”等想法做法存在较为普遍。更有甚者,其担任“村官”的初衷就不是为全村村民服务,而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其从事各项工作时都将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从未首先考虑村民的利益,把村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了发财致富、光宗耀祖的工具。正是部分村干部的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步步将其推向了犯罪的道路。
2.引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客观因素:
在办案中我们发现,农村基层干部通常任职时间较长,即使是新任村支书也通常在之前担任过村两委委员或在村委会担任其他职责。长期的村委会工作是引发犯罪的诱因。农村基层日常事务繁杂,待遇不高,又因为大多村干部均是本村任职,长期不轮换,有的逐渐滋生居功自傲的思想,认为自己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都做出过贡献,自己付出那么多,因此吃点、喝点、拿点也是应该的,有的则产生侥幸思想,认为自己能长期干下去,没人管、没人查、没人监督,因此贪一点、占一点也没人知道,因而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虽然实行“村账镇管”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在很多方面监管并不到位,有时只是形式上的监管。比如曾经一个贪污迁坟补偿款的案件中,补偿款是打入了一个“村镇双管”账户中,账户必须有村大队的公章和分管副镇长的名章同时签章才可以从账户中支取款项,但是由于对副镇长名章的监管不到位,账户中的钱款可以被该村干部任意支取,失去监管后,村干部将之前虚报的迁坟补偿款取出后私分。
此外村务、政务、财务不公开,村级管理不民主,同样是引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村干部竞选动机不纯,为谋取私利方便,而不想让广大村民了解村务、政务,往往在村级管理中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特别是在财务公开过程中,普遍存在假公开或不公开现象,导致村民无法监督,为自己谋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
三、查办和预防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及措施
在查办案件方面,不局限于举报内容,要全面深入了解、掌握涉农领域政策和相关资金落实基本情况,全面摸清专项领域贪污贿赂犯罪底数,并重点分析村干部及村会计的个人财产情况,判断资金存入是否与相应款项的发放有关,努力发现和查找案件线索,为深入查办案件打下基础。在查办过程中,如发现涉及其他村镇,分析这些村镇是否存在类似情况,做到对案件的深挖细查,同时起到更好的震慑作用,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侦查措施和手段上,适时合理运用各种侦查措施和手段,同时针对侦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及时研究有效地应对措施。在运用法律政策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法律界线,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找准法律和政策的结合点。
在侦查策略和方法上,要注意保密,将公开调查与秘密调查相结合,并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切实增强排除干扰阻力、快速突破案件的能力水平。要集中优势兵力、组织精兵强将打歼灭战,力求在深挖窝案串案上有新突破,不断扩大办案成果。
在办案质量和效果上,确保取证质量,提高证据的合法性和证明力,使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法律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在执法办案实战中,还要切实增强分析掌握犯罪规律特点的能力,注意总结办案得失和侦查经验,提高侦查破案水平。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往往会危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社会稳定。有效的查处和遏制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大局。因此,要加大力度预防和打击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做好坚实的保障。
一、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特点:
1.涉案领域较为集中,多为涉农惠民补贴和征地拆迁款项:
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各种涉农惠民补贴覆盖面不断扩充,补贴额度不断增加,使得这项钱款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北京作为首都,城镇化建设推进速度逐渐加快,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开发,拆迁改造范围不断扩大,拆迁补偿资金数额日益增长。有些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利欲熏心,将犯罪的魔爪,伸向了这些钱款,利用接触、管理、协助发放相应资金的职务便利,套取、骗取、侵吞上述钱款。
2.犯罪手段、方法简单直接,多为冒名报领后设立小金库并私分: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觉悟有待加强,不懂法,不学法,法制观念淡薄,在其任村干部之前,大多从事农业劳动或者个体经商,在处理事情上想法、做法相对简单。从近年办理的案件看,村干部多采取以村民姓名虚报相关款项,冒充签名领取款项后不入村集体账目,设立账外账,并将其中部分钱款或全部钱款以补贴等名义私分或占为己有。
3.犯罪形式相近,多为窝、串案和共同犯罪:
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中,往往窝案、串案多,共同犯罪、共同作案的较多,一旦查处即涉及到整个基层领导班子,一般表现为村支书或村主任与会计共谋作案或是由一人主谋,指示村会计进行实际操作,其他村干部有意或无意的为作案提供帮助,最后进行分赃。这些人掌握实权,相互勾结,共同得利,出现了固定的腐败群体。由于人员相对固定,事先经过勾结串通,在查办类似案件的时候,取证难度相对较大,涉案人员对问题往往避重就轻,相互推诿。
4.犯罪危害较大,社会影响恶劣: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往往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相对城市而言,部分农村群众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因此村民会密切关注其收入是否及时、准确的收到,而针对这些钱款的犯罪行为必然会引起民情激愤,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甚至于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影响恶劣。
二、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成因:
1.引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
从近年查办的相关案件中分析,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学历不高,思想政治觉悟参差不齐,而且普遍缺乏法律知识,法制意识淡薄,对什么是贪污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不甚了解,甚至脑中根本就没有职务犯罪的概念,因此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不受约束,恣意妄为。而上述两点也造成其严重缺乏民主意识,一旦掌权,便体现出明显的官僚作风和特权思想,“一言堂”、“集体的钱就如自己的钱”等想法做法存在较为普遍。更有甚者,其担任“村官”的初衷就不是为全村村民服务,而是为了个人利益,因此其从事各项工作时都将个人得失放在首位,从未首先考虑村民的利益,把村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了发财致富、光宗耀祖的工具。正是部分村干部的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步步将其推向了犯罪的道路。
2.引发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客观因素:
在办案中我们发现,农村基层干部通常任职时间较长,即使是新任村支书也通常在之前担任过村两委委员或在村委会担任其他职责。长期的村委会工作是引发犯罪的诱因。农村基层日常事务繁杂,待遇不高,又因为大多村干部均是本村任职,长期不轮换,有的逐渐滋生居功自傲的思想,认为自己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基础建设都做出过贡献,自己付出那么多,因此吃点、喝点、拿点也是应该的,有的则产生侥幸思想,认为自己能长期干下去,没人管、没人查、没人监督,因此贪一点、占一点也没人知道,因而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
虽然实行“村账镇管”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在很多方面监管并不到位,有时只是形式上的监管。比如曾经一个贪污迁坟补偿款的案件中,补偿款是打入了一个“村镇双管”账户中,账户必须有村大队的公章和分管副镇长的名章同时签章才可以从账户中支取款项,但是由于对副镇长名章的监管不到位,账户中的钱款可以被该村干部任意支取,失去监管后,村干部将之前虚报的迁坟补偿款取出后私分。
此外村务、政务、财务不公开,村级管理不民主,同样是引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村干部竞选动机不纯,为谋取私利方便,而不想让广大村民了解村务、政务,往往在村级管理中暗箱操作,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特别是在财务公开过程中,普遍存在假公开或不公开现象,导致村民无法监督,为自己谋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
三、查办和预防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对策及措施
在查办案件方面,不局限于举报内容,要全面深入了解、掌握涉农领域政策和相关资金落实基本情况,全面摸清专项领域贪污贿赂犯罪底数,并重点分析村干部及村会计的个人财产情况,判断资金存入是否与相应款项的发放有关,努力发现和查找案件线索,为深入查办案件打下基础。在查办过程中,如发现涉及其他村镇,分析这些村镇是否存在类似情况,做到对案件的深挖细查,同时起到更好的震慑作用,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侦查措施和手段上,适时合理运用各种侦查措施和手段,同时针对侦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及时研究有效地应对措施。在运用法律政策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法律界线,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找准法律和政策的结合点。
在侦查策略和方法上,要注意保密,将公开调查与秘密调查相结合,并做好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切实增强排除干扰阻力、快速突破案件的能力水平。要集中优势兵力、组织精兵强将打歼灭战,力求在深挖窝案串案上有新突破,不断扩大办案成果。
在办案质量和效果上,确保取证质量,提高证据的合法性和证明力,使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法律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在执法办案实战中,还要切实增强分析掌握犯罪规律特点的能力,注意总结办案得失和侦查经验,提高侦查破案水平。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往往会危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社会稳定。有效的查处和遏制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和谐稳定大局。因此,要加大力度预防和打击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做好坚实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