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本文从语言、实践、创新三个方面就如何培养翻译能力作一探讨。
关键词 翻译 语言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笔者认为,初学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必须过语言、实践和创新“三关”。
1语言关
一个较好的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基础,有的人连中文都理解不透,就更不用说外语了。搞好翻译需要语言基础要好,语言能力要强。不仅要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还必须具有语言的创造力。
在汉语修养方面,应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知识的研修,多阅读、多写作、多练习修改文章。关于英语水平,应注意打牢基础,扩大词汇量,广泛阅读,最好能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训练同时并进,较之单攻翻译能更快提高英语水平。要学会英语的各种表达方法,要广泛地阅读,经常做用英语写作的练习,要熟悉当代文学、应用文和政论文等不同文体所使用的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经常进行听说练习,培养语感。如果没有语感,自己觉得满通顺,英美人却听起来不顺耳。汉英翻译决不是字典和文法的儿子。不能字对字、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理解了原文的意思之后,要忘掉汉语,用英语去思维,然后用英文的惯用法表达出来。译文要准确、鲜明、生动,要传神,要保存原作丰姿,这就要我们平时刻苦学习,经常训练,努力提高我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2 实践关
翻译这一项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通过大量的实践而想提高翻译能力,无异于想学游泳却又不下水一样。中国有一句古训:“熟能生巧”,英语也有一句“Practice makes perfect”。显然“熟”就是“Practice”(练),“实践出真知”。当然,实践也要讲究科学性。初学者最好是先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自己的译文写成后同人家的译文相对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其次看看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到不足。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要先认真地阅读原文。阅读时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词的语法形式及句子结构、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逐步把握和理解原文的内涵,然后再用通顺的译文表达出来。最后,对照原文推敲译文,检查译文是否忠实和通顺。
随着水平的提高,可找些比较简单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同时,还要下工夫去研究翻译的理论,关心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翻译理论的实质,掌握翻译理论的基本技巧。翻译理论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两种语言的转换技巧、两种语言转换的方法。
3创新关
翻译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活动。它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形象到逻辑、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间的转换。如果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很难做到忠实和通顺。翻译是一种艰辛的、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究其本质而言,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再创新。“……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1954)。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这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有别于其他的发明和创造,翻译中的创造性不是抛开原作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自由发挥、为所欲为,而是以原作的语言为基础,受制于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译者若不发挥其积极思维、不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是无法把握住原作的脉络的。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创新呢?(1)理解要深。对原文的理解越深越透,发挥创造性的自由度就越大。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3)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4)精益求精。好的译文不是一下子就能轻易想出来的,有时需要苦思冥想,花很长时间。因此,必须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
总之,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要想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首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把两种语言学好,然后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并且不断实践,同时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经过这样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翻译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周仪,罗 平.翻译与批评[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2001(4).
[4] 黄源深.英语笔译实务.外文出版社,2005.
关键词 翻译 语言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笔者认为,初学者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必须过语言、实践和创新“三关”。
1语言关
一个较好的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好的语言基础,有的人连中文都理解不透,就更不用说外语了。搞好翻译需要语言基础要好,语言能力要强。不仅要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还必须具有语言的创造力。
在汉语修养方面,应加强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知识的研修,多阅读、多写作、多练习修改文章。关于英语水平,应注意打牢基础,扩大词汇量,广泛阅读,最好能听、说、读、写、译五方面训练同时并进,较之单攻翻译能更快提高英语水平。要学会英语的各种表达方法,要广泛地阅读,经常做用英语写作的练习,要熟悉当代文学、应用文和政论文等不同文体所使用的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经常进行听说练习,培养语感。如果没有语感,自己觉得满通顺,英美人却听起来不顺耳。汉英翻译决不是字典和文法的儿子。不能字对字、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理解了原文的意思之后,要忘掉汉语,用英语去思维,然后用英文的惯用法表达出来。译文要准确、鲜明、生动,要传神,要保存原作丰姿,这就要我们平时刻苦学习,经常训练,努力提高我们的文化知识水平。
2 实践关
翻译这一项语言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通过大量的实践而想提高翻译能力,无异于想学游泳却又不下水一样。中国有一句古训:“熟能生巧”,英语也有一句“Practice makes perfect”。显然“熟”就是“Practice”(练),“实践出真知”。当然,实践也要讲究科学性。初学者最好是先找一些难度切合自己水平且有汉语译文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自己的译文写成后同人家的译文相对照。先看看自己在理解方面是否准确,其次看看自己的表达是否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从中找到不足。在翻译实践中,我们要先认真地阅读原文。阅读时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句子中词语的含义、词的语法形式及句子结构、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分析过程中逐步把握和理解原文的内涵,然后再用通顺的译文表达出来。最后,对照原文推敲译文,检查译文是否忠实和通顺。
随着水平的提高,可找些比较简单的本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文章进行翻译。同时,还要下工夫去研究翻译的理论,关心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了解翻译理论的实质,掌握翻译理论的基本技巧。翻译理论研究的实质就是研究两种语言的转换技巧、两种语言转换的方法。
3创新关
翻译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活动。它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音到语义、从形象到逻辑、从语言到文化的多层次、多方位语际间的转换。如果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很难做到忠实和通顺。翻译是一种艰辛的、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究其本质而言,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再创新。“……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郭沫若,1954)。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这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有别于其他的发明和创造,翻译中的创造性不是抛开原作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而自由发挥、为所欲为,而是以原作的语言为基础,受制于该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译者若不发挥其积极思维、不发挥其创造性思维是无法把握住原作的脉络的。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创新呢?(1)理解要深。对原文的理解越深越透,发挥创造性的自由度就越大。
(2)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
(3)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
(4)精益求精。好的译文不是一下子就能轻易想出来的,有时需要苦思冥想,花很长时间。因此,必须有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
总之,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的语言活动。要想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首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把两种语言学好,然后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和常用的翻译技巧并且不断实践,同时积极运用创造性思维。经过这样一个长期实践和不断积累的过程,翻译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周仪,罗 平.翻译与批评[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 孙致礼.翻译与叛逆[J].中国翻译,2001(4).
[4] 黄源深.英语笔译实务.外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