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由建筑施工引发的邻近房屋开裂事故时有发生,导致一系列事故纠纷和上访事件日益增多,对这类事故应采取哪种应急措施和检测方法,提供更准确公正的技术分析与仲裁依据,已成为检测人员需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曾参与多项工程事故引发房屋裂缝纠纷的技术鉴定工作,从中总结出一些体会,现列举例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房屋裂缝;应对措施;鉴定分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iggered by building construction near building crack accident to happen from time to tome, leading to a series of accident disputes and petitions events increase, to this kind of accident should adopt what kind of emergency measures and the detection method, provide more accurate fair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arbitra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testing staff should be explored.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a number of engineering accident caused cracks technical appraisal of the house disputes work, from which the paper summarizes some experience, now lists examples and peer discussion.
Keywords: housing crack; Measures; Appraisal analysis
中圖分类号: TV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案例由施工降水引发的房屋裂缝纠纷
1.1事故概况
某4幢连体的ll层框架结构商住楼工程,于2009年2月下旬动工,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桩,桩长10-15m。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该工程地面以下2.5-6.0m为砂土层,施工方在未施做止水帷幕的情况下,采用人工降水辅助桩基础施工。但在工程开挖过程中桩井内出现流砂现象,当3月中旬桩孔开挖至地面以下4-8m时,距工地约70m处的近30幢民宅居民陆续反映各自房屋因该工程施工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了该次工程事故纠纷。
1.2事故的检测分析
业主接到投诉后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要求施工方立即停止桩基施工,在场地四周设置深层搅拌桩围护结构作为止水帷幕,待4月中旬帷幕完工后再恢复基础施工。同时对达成一致意向的4幢民宅进行检测,其主要内容包括:
(1)房屋基础变形监测
我们受业主委托,对周边房屋的基础沉降和倾斜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定期监测。其中有1幢民宅在1个月内地基沉降速度为0.02 0.06mmd,超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允许值(0 01-0.04mmd),另3幢在监测期间整体倾斜一直有所发展,局部倾斜量已超过上述规范允许值0.4%,但未达到《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的结构危险点1.0%,另发现其中1幢在监测初期的局部倾斜量已达0.8%。
(2)模拟抽水试验
11月初业主委托地质勘查部门在止水帷幕外与居民区之间设置试验孔,进行模拟该次工程降水施工的抽水试验,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及透水层的渗透性,评价地下水水量、渗透系数及抽水试验影响半径等。经检测,该场地内静止水位为1.7-2.5m,含水层分别有素填土层、砂层及强、中风化基岩层,主要地下水为砂层孔隙水(属承压水),水量较丰富,以附近河涌水补给为主,并以侧向排泄为主,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均较少。该次降水施工影响的主要区域为砂层,根据单孔抽水试验检测数据,利用下式联立求出砂层的渗透系数k(md)及影响半径R(m):
k=O.366Q/(MS)-Ig(R/r)(裘布依公式)
式中:Q为相应降深时的涌水量(m3d);S为抽水孔内的水位降深值(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抽水孔半径(m)。根据抽水试验结果,渗透系数平均值k=4.17-4.22md,最大降深3.38m和3.86m(水位埋深分别为5.56,5.88m),对应影响半径分别为72m和81m,涌水量42.24-41.6m3d。
(3)补充地质勘探
在居民区内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分析评估该批民宅所处位置的地质状况,原地貌为冲积平原,经人工耕种后兴建为自然村落。场地土质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土、耕植层,冲积层,基岩,地质条件较差,存在淤泥及松散砂层,上覆地层承载力较低。据居民反映,该批房屋多采用天然基础,勘探试验结果表明耕植土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k=80kPa。
(4)结构体系调查
对4幢民宅的基础类型、截面及埋深、上部结构类型、基本布局以及传力体系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地基承载力进行复核验算。这些民宅距施工场地约45-60m,均为4层以下的砖混建筑物,采用条形浅基础,占地面积约90-110m2,层高约4m,平面布置均为矩形,使用时间约为5-15年。各幢房屋上部主体均采用正交梁板系统,结构布置基本合理,墙厚为180,240mm,各幢房屋均未设有完整的构造柱与圈梁体系。经验算,其中有2幢基础截面较小,不满足现有荷载情况下的承载力要求。
(5)结构变形检查
检查各幢房屋结构的变形和开裂情况,并记录各种裂缝的分布和开展状况。在事故发生8个月后,我们对该批房屋进行该项检查,结果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裂缝:(1)斜向开展的墙体裂缝:宽约0.2-0.7mm,个别达4mm,长约0.35-0.7m;(2)门窗周边水平或斜向延伸的墙体裂缝,宽约0.2-1mm,长约0.6-2m;(3)圈梁或楼板10-200mm以下墙体或屋面板10-200mm以上顶层突出梯间墙体的水平裂缝:宽约0.4-0.7mm,个别达1.0-1.3mm,长约2-5m;(4)水平在柱墙交接处纵向裂缝:宽约0.1-0.2mm,长约2-3m;(5)楼板角部的斜向裂缝:宽约0.2-0.55mm,长约0.5-1.5m;(6)楼板跨中的平行裂缝:宽约0.15-0.4mm,长约3-4m;(7)顶层女儿墙的转角处斜向裂缝或墙底近屋面板处水平延伸裂缝:宽约1-1.3mm,长度基本与房间跨度一致;(8)首层室内地坪与墙体间的交接裂缝:宽约1-1.3mm,长度基本与房间跨度一致;(9)门框石材与相接墙体间的脱离裂缝:长度沿门框通长分布;(10)窗台压顶梁跨中的断裂裂缝:宽约0.8-1mm;(11)屋面通花挡板或花架上构件裂缝:宽约0.3-1mm;(12)室内墙体装饰批挡的网状裂纹。
2、事故处理技术与鉴定方法
2.1房屋裂缝事故处理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发现该类事故的共同特点是工程施工前期建设各方均未对周边房屋各项结构特征进行检测和采集,造成事故后缺乏可比初始数据的情况,给事故的鉴定和仲裁带来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此类工程事故时必须及时做好应急的技术处理,并迅速开展对后续施工的房屋监测。
事故发生后,首先应尽快查明各幢房屋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是否已构成危房,其次为保障房屋安全,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案例中立即停工和设置止水帷幕,必要时采取水源回灌措施,此外,案例中的模拟抽水试验有助于明确划分事故的影响范围,有效避免纠纷事态的扩大发展,对善后赔偿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施工期间的房屋监测是评估工程施工对邻近房屋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监测技术有:房屋基础沉降与倾斜监测、结构裂缝跟踪监测、结构振动效应实时监测等。其要点是应及时和同步,案例中的房屋基础变形监测是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开展的,考虑到基础变形相对水位下降的过程较滞后,故可算较为及时;但案例中在事故发生8个月后才委托裂缝鉴定,该项检测对裂缝新旧程度的判断会造成一定难度,因而迅速开展施工过程中的房屋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2.2房屋裂缝事故的鉴定方法
工程事故的分析与鉴定主要是依据施工过程中各项监测数据的前后对比、相关调查和资料采集、结构特征的检测分析、结构复核验算以及各项检查结果的相互验证,从而综合推断出事故的鉴定结论。案例中通过模拟抽水试验和基础变形监测均可明确判断出两项工程施工均对其邻近房屋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各项检测和验算结果的相互验证比对,是鉴定分析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案例中则不可直接用裂缝检查结果来验证房屋倾斜原因。但透过地基承载力验算,表明该房屋基础截面并不满足现有荷载情况下的承载力要求,因而可以推断房屋倾斜与开裂是在工程动工前发生,只是降水施工加剧了原有倾斜和裂缝的发展,从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基础变形初期观测数据可以验证这一推断。
在工程事故鉴定中,房屋裂缝起因是事故赔偿工作的核心,准确判断裂缝为事故直接造成或间接促使其发展,成为解决事故纠纷的关键。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直保持对房屋的裂缝监测,则可为事后裂缝的起因判断提供非常清晰和准确的依据;若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房屋裂缝检测,透过对裂缝新旧程度的细致判断,基本上也可為房屋受损分析提供较直观的线索;若在事故发生半年后才进行裂缝检测,则必须根据各种裂缝的分布、走向及特征等进行类别分析,从而对房屋在事故中的受损程度作出准确推断和评价。
3结语
总结近年接触的多个工程案例,笔者认为上述案例中描述的第1、2类裂缝大多出现在天然浅基础房屋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案例中,施工中的人工降水是其常见诱因,而小型工程爆破振动是较难导致墙体出现大范围斜向开裂的;第3、4类裂缝虽然与墙体材料收缩裂缝较相似,但小型工程爆破或振动也有可能使柱或梁板与墙体连接较薄弱的部位出现错位和脱离;当振动较激烈时,水平裂缝的端头常会呈现多段相互平行的斜向短裂缝;第5、6类裂缝应为楼板温度收缩裂缝。但若周边墙体同时呈现同向斜裂缝,则应归类为沉降裂缝;第7类裂缝主要为屋面墙体温度裂缝;第8类裂缝因首层室内地坪沉降或水位下降而引起;第9-12类裂缝则以材料收缩变形为主。综上所述.两项工程的降水与爆破施工均扰动了临近房屋地基土的稳定性,从引发周边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旧裂缝加剧和新裂缝形成情况。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房屋裂缝;应对措施;鉴定分析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riggered by building construction near building crack accident to happen from time to tome, leading to a series of accident disputes and petitions events increase, to this kind of accident should adopt what kind of emergency measures and the detection method, provide more accurate fair technology analysis and arbitration, has become the common testing staff should be explored. The author participated in a number of engineering accident caused cracks technical appraisal of the house disputes work, from which the paper summarizes some experience, now lists examples and peer discussion.
Keywords: housing crack; Measures; Appraisal analysis
中圖分类号: TV5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案例由施工降水引发的房屋裂缝纠纷
1.1事故概况
某4幢连体的ll层框架结构商住楼工程,于2009年2月下旬动工,基础设计为人工挖孔桩,桩长10-15m。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该工程地面以下2.5-6.0m为砂土层,施工方在未施做止水帷幕的情况下,采用人工降水辅助桩基础施工。但在工程开挖过程中桩井内出现流砂现象,当3月中旬桩孔开挖至地面以下4-8m时,距工地约70m处的近30幢民宅居民陆续反映各自房屋因该工程施工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了该次工程事故纠纷。
1.2事故的检测分析
业主接到投诉后采取了相应措施,首先要求施工方立即停止桩基施工,在场地四周设置深层搅拌桩围护结构作为止水帷幕,待4月中旬帷幕完工后再恢复基础施工。同时对达成一致意向的4幢民宅进行检测,其主要内容包括:
(1)房屋基础变形监测
我们受业主委托,对周边房屋的基础沉降和倾斜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定期监测。其中有1幢民宅在1个月内地基沉降速度为0.02 0.06mmd,超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允许值(0 01-0.04mmd),另3幢在监测期间整体倾斜一直有所发展,局部倾斜量已超过上述规范允许值0.4%,但未达到《危险房屋鉴定标准》中的结构危险点1.0%,另发现其中1幢在监测初期的局部倾斜量已达0.8%。
(2)模拟抽水试验
11月初业主委托地质勘查部门在止水帷幕外与居民区之间设置试验孔,进行模拟该次工程降水施工的抽水试验,以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及透水层的渗透性,评价地下水水量、渗透系数及抽水试验影响半径等。经检测,该场地内静止水位为1.7-2.5m,含水层分别有素填土层、砂层及强、中风化基岩层,主要地下水为砂层孔隙水(属承压水),水量较丰富,以附近河涌水补给为主,并以侧向排泄为主,上层滞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均较少。该次降水施工影响的主要区域为砂层,根据单孔抽水试验检测数据,利用下式联立求出砂层的渗透系数k(md)及影响半径R(m):
k=O.366Q/(MS)-Ig(R/r)(裘布依公式)
式中:Q为相应降深时的涌水量(m3d);S为抽水孔内的水位降深值(m);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r为抽水孔半径(m)。根据抽水试验结果,渗透系数平均值k=4.17-4.22md,最大降深3.38m和3.86m(水位埋深分别为5.56,5.88m),对应影响半径分别为72m和81m,涌水量42.24-41.6m3d。
(3)补充地质勘探
在居民区内进行补充地质勘探,分析评估该批民宅所处位置的地质状况,原地貌为冲积平原,经人工耕种后兴建为自然村落。场地土质自上而下依次为人工填土、耕植层,冲积层,基岩,地质条件较差,存在淤泥及松散砂层,上覆地层承载力较低。据居民反映,该批房屋多采用天然基础,勘探试验结果表明耕植土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k=80kPa。
(4)结构体系调查
对4幢民宅的基础类型、截面及埋深、上部结构类型、基本布局以及传力体系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地基承载力进行复核验算。这些民宅距施工场地约45-60m,均为4层以下的砖混建筑物,采用条形浅基础,占地面积约90-110m2,层高约4m,平面布置均为矩形,使用时间约为5-15年。各幢房屋上部主体均采用正交梁板系统,结构布置基本合理,墙厚为180,240mm,各幢房屋均未设有完整的构造柱与圈梁体系。经验算,其中有2幢基础截面较小,不满足现有荷载情况下的承载力要求。
(5)结构变形检查
检查各幢房屋结构的变形和开裂情况,并记录各种裂缝的分布和开展状况。在事故发生8个月后,我们对该批房屋进行该项检查,结果发现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裂缝:(1)斜向开展的墙体裂缝:宽约0.2-0.7mm,个别达4mm,长约0.35-0.7m;(2)门窗周边水平或斜向延伸的墙体裂缝,宽约0.2-1mm,长约0.6-2m;(3)圈梁或楼板10-200mm以下墙体或屋面板10-200mm以上顶层突出梯间墙体的水平裂缝:宽约0.4-0.7mm,个别达1.0-1.3mm,长约2-5m;(4)水平在柱墙交接处纵向裂缝:宽约0.1-0.2mm,长约2-3m;(5)楼板角部的斜向裂缝:宽约0.2-0.55mm,长约0.5-1.5m;(6)楼板跨中的平行裂缝:宽约0.15-0.4mm,长约3-4m;(7)顶层女儿墙的转角处斜向裂缝或墙底近屋面板处水平延伸裂缝:宽约1-1.3mm,长度基本与房间跨度一致;(8)首层室内地坪与墙体间的交接裂缝:宽约1-1.3mm,长度基本与房间跨度一致;(9)门框石材与相接墙体间的脱离裂缝:长度沿门框通长分布;(10)窗台压顶梁跨中的断裂裂缝:宽约0.8-1mm;(11)屋面通花挡板或花架上构件裂缝:宽约0.3-1mm;(12)室内墙体装饰批挡的网状裂纹。
2、事故处理技术与鉴定方法
2.1房屋裂缝事故处理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发现该类事故的共同特点是工程施工前期建设各方均未对周边房屋各项结构特征进行检测和采集,造成事故后缺乏可比初始数据的情况,给事故的鉴定和仲裁带来一定的技术难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处理此类工程事故时必须及时做好应急的技术处理,并迅速开展对后续施工的房屋监测。
事故发生后,首先应尽快查明各幢房屋结构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是否已构成危房,其次为保障房屋安全,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案例中立即停工和设置止水帷幕,必要时采取水源回灌措施,此外,案例中的模拟抽水试验有助于明确划分事故的影响范围,有效避免纠纷事态的扩大发展,对善后赔偿工作起到关键作用。
施工期间的房屋监测是评估工程施工对邻近房屋影响程度的重要手段。常用的监测技术有:房屋基础沉降与倾斜监测、结构裂缝跟踪监测、结构振动效应实时监测等。其要点是应及时和同步,案例中的房屋基础变形监测是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开展的,考虑到基础变形相对水位下降的过程较滞后,故可算较为及时;但案例中在事故发生8个月后才委托裂缝鉴定,该项检测对裂缝新旧程度的判断会造成一定难度,因而迅速开展施工过程中的房屋监测是非常必要的。
2.2房屋裂缝事故的鉴定方法
工程事故的分析与鉴定主要是依据施工过程中各项监测数据的前后对比、相关调查和资料采集、结构特征的检测分析、结构复核验算以及各项检查结果的相互验证,从而综合推断出事故的鉴定结论。案例中通过模拟抽水试验和基础变形监测均可明确判断出两项工程施工均对其邻近房屋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同时,各项检测和验算结果的相互验证比对,是鉴定分析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案例中则不可直接用裂缝检查结果来验证房屋倾斜原因。但透过地基承载力验算,表明该房屋基础截面并不满足现有荷载情况下的承载力要求,因而可以推断房屋倾斜与开裂是在工程动工前发生,只是降水施工加剧了原有倾斜和裂缝的发展,从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基础变形初期观测数据可以验证这一推断。
在工程事故鉴定中,房屋裂缝起因是事故赔偿工作的核心,准确判断裂缝为事故直接造成或间接促使其发展,成为解决事故纠纷的关键。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一直保持对房屋的裂缝监测,则可为事后裂缝的起因判断提供非常清晰和准确的依据;若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房屋裂缝检测,透过对裂缝新旧程度的细致判断,基本上也可為房屋受损分析提供较直观的线索;若在事故发生半年后才进行裂缝检测,则必须根据各种裂缝的分布、走向及特征等进行类别分析,从而对房屋在事故中的受损程度作出准确推断和评价。
3结语
总结近年接触的多个工程案例,笔者认为上述案例中描述的第1、2类裂缝大多出现在天然浅基础房屋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案例中,施工中的人工降水是其常见诱因,而小型工程爆破振动是较难导致墙体出现大范围斜向开裂的;第3、4类裂缝虽然与墙体材料收缩裂缝较相似,但小型工程爆破或振动也有可能使柱或梁板与墙体连接较薄弱的部位出现错位和脱离;当振动较激烈时,水平裂缝的端头常会呈现多段相互平行的斜向短裂缝;第5、6类裂缝应为楼板温度收缩裂缝。但若周边墙体同时呈现同向斜裂缝,则应归类为沉降裂缝;第7类裂缝主要为屋面墙体温度裂缝;第8类裂缝因首层室内地坪沉降或水位下降而引起;第9-12类裂缝则以材料收缩变形为主。综上所述.两项工程的降水与爆破施工均扰动了临近房屋地基土的稳定性,从引发周边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旧裂缝加剧和新裂缝形成情况。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