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立书店,一般来说,讲究的是一种独特风格。这种风格可能来自摆设、选书主题、关注的议题、与读者互动的方式……它与其他书店不同核心价值在于强调深入社群,与在地产生强烈连结,提供一个连结人、社群与生活的平台。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需要独立书店的存在?有连锁书店或网络书店不就好了?不可否认,连锁、网络书店在文化产业有其不可抹灭的重要性,独立书店们并非要站在与他们宣战的位置,而是以另一种角度为这个产业注入不一样的色彩与想法,而这样的做法,对文化的永续经营是绝对必要的:
丰富文化多样性
正如老猫所说:“好书自己会说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阅读习惯正被排行榜效应拉向一个逐渐均化的方向,大众阅读口味被固化,经典好书越来越少人阅读,独立书店的存在正是透过强调主题、严格选书的方式,提供阅读者一个更深入主题的选择。文化多样性在不同的类型被重视且突显的过程中得以逐渐成形。
推广小区深耕、阅读、文化经营
独立书店强调与人、与地区环境的结合。它们在小区中作为一个讯息联系、分享、推广的中枢,在人、书店、社群、生活间建立一个完整的脉络,由区域开始让文化扎根。当每一个区域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区域间便可以更有效地做串连,从而使整体的文化环境坚不可破。
出版社与读者群的重要桥梁
独立书店作为出版社与读者间的直接对口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不同于网络书店的制式模式(无法与硬设备直接沟通)或是大型连锁书店一层一层各司其职的人员(关卡太多太繁琐),独立书店可以同时直接面对出版社与读者,做出有效的讯息传递与沟通。比如读者可以透过独立书店找到出版社内保持并不是那么好、依正常途径无法出货的书籍,而这在连锁书店或网络书店几乎不可能发生的。
独立创作、出版的发声平台
在推广独立创作上,独立书店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台湾的本土创作发行通路一直以来相当不成熟,有了作品却找不到人发行、自费出品单打独斗也打不进那些庞大的经销系统,很多好作品就埋没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独立书店提供发声平台,对创作者而言让他们的作品被看到;对读者而言他们获得了更多样的选择;对台湾的文化界而言,更是不断注入新的东西。
各项边缘议题与在地民众的沟通平台
除了独立创作者之外,也让一些边缘议题可以藉由独立书店发声,从这里开始,引导更多人关注并参与讨论。譬如现在台湾发行的两份报纸:四方报──为越南移工办的报纸;彩报──关注性别议题希望落实性别平等、维护LGBT权益,他们关注的议题并不是一般认为的“主流”,但不能因此便说他们不重要。提供一个管道,让他们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文化体应该是兼容并蓄能够容纳多种声音的。
从结盟开始
正因如此,我们认为独立书店绝对有其存在的必要,然则,一家书店到底能将这些让文化扎根的事项推行到什么程度?独立书店规模小人手资源不足并不是秘密,一家店能够做的事很有限,让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去运用,这是联盟成立的原因之一。
之二,与全球出版趋势相似,台湾出版陷入寒冬。这不只是独立书店无法生存的问题,就连诚品、金石堂这样大型的连锁书店,书籍营收下降并非“新”闻,究其原因不单起肇于全球阅读人口的逐年滑落,还牵扯到出版业、经销商等整个系统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有没有能力可以做些什么力挽狂澜?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了解一下台湾书业面临的困境:
削价竞争
在一个将书籍视为商品自由竞争,而非文化财产加以保护的资本国家,折扣战的发生显而易见。单本书出版后的一致性更加重这个现象,在来源不同却可获得完全相同产品的条件下,比价的行为更频繁地发生。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直观来看,能买到折扣越低的东西就越好,但这是真的吗?一本书如果以八折价钱出售,消失的两成毛利该由谁吸收?通常一成是由书店,另一成由出版社和经销商对分。当出售的价钱一直向下掉,造成的后果将是没有人赚得到钱。出版社在连成本都无法回收的情况下,只能被迫将书的定价向上抬,最后会导致一个可笑的情况:书的定价飙高,书店以低折扣将书价拉至一个合理可接受的范围。
经销系统
台湾目前图书的销售途径是这样:书由出版社出版后,交由经销商铺书给连锁书店、网络书店及各地小书店。然而整个系统并不是非常健全:其一,经销商作为通路的中游,本来具有传递讯息的重责大任,然而虽非刻意,讯息传递仍有缺漏;位于产业链条末端的书店,可以反映书市需求的售书情况并不能如实地被出版社知道,反之亦如此,书店有时无法正确取得出版社的书况,特别是那些小众类型的丛书;其二,以量制价的情形普遍存在,小书店往往因为订单的书量小、种类少,进书的价格比连锁书店高,甚至还有订不到书的困境。
出版界寒冬
从前年年中开始,出版业界的一些问题渐渐浮出台面,6月,出版业界开始讨论诚品将于该年底全面转寄售制一事;7月,凌域跳票,出版社陆续受到冲击;8月,大和经销因帐款问题,旗下经销之出版品,全面退出金石堂。每起事件都说明了出版界所面临的困境。诚品提出的寄售制不但无法解决书业长期以书养书的深层问题,对出书量一向很大的台湾书业来说,将迅速改变书业版图及方向,进而产生新问题:对中大型出版社而言,调整出书方向,将朝向高回转率图书为主,回转率低的人文种类长销书,将快速消失于书市;小型出版社的情况更糟,资金调度困难增加,可能连出版新书都成问题。
独立书店联盟的成立,不独是为解决独立书店在整体书市内问题,在直接面对读者之外,更期待能做为一个讯息传递的窗口,在出版社、各地小书店、经销商间扮演联系、沟通的角色。现今已不是自保即可的时代,要谈改革必须大家一起合作!独立书店联盟抛出了一个对未来的期待,这只是开始而已,要走向一个完整健全的书业需要通路中所有成员的努力,虽然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成效,但稳固长期地进行,必然可以看到好的改变。
理想很大期待更深
独立书店联盟,以集书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名字,带着“推动文化深耕”及“直接面向台湾书市问题”的理念, 于今年十一月成立。理想很大,但具体到执行,又该如何进行?我们做出以下规划:
讯息透明化、资源共享
在这个机制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将讯息透明化。由现在成立联盟的八家独立书店开始,释出各店可以运用的资源,创造一个物流、信息、经验都可以流通并分享的管道。由于这些独立书店们都拥有自己的风格特色、都有自己专注的核心,于是在不同的面拥有各自的专长。像是在主题选书;艺文活动推广;与当地社群、生活连结方面、取得特色商品、独立出版品方面,在之前单打独斗的状况下,每家可能只擅长其中的一两项,若要引进新的资源,又必须从头摸索,不但耗费时间及人力,也无法迅速看到成效。但当共享的管道打通之后,便可以藉由经验分享、人脉物源的信息的迅速取得,而使得资源能够快速并更有效地被利用,让全台的独立书店同时获利。
这是一个取得及回馈的机制,一家书店提供自己擅长的部分,再从数据库中取得自己想要进一步发展方向的信息,进而更有效地推动它所关注的议题。当这样的机制成为共识后,数据库内的东西会渐趋丰富且完整。
由于核心思想的不同,各家书店需要从数据库取得的信息,与取得信息之后运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即使使用相同的数据库,并不会使各家书店走向均化而不再具有原来的风格特色,反而会强化其风格,使得多样性更为成熟。
在地经营、文化深耕推动
除了各家独立书店现行的各项推广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加深其深度、广度外,独立书店联盟更设计了“核心课程”与“主题商品”以推动文化深耕与小区经营。
现今已有不少独立书店开设读书会、写作班、环境运动、小区营造等相关课程,这些师资将会被统整,建立一个“集书人师资数据库”,配合各家书店的需求,在全台各地开设课程,一方面带领读者深耕阅读、开发内在能源及创作能力……一方面藉由与小区民众互动的形式,与在地产生强烈连接。除了长期课程,还会不定期举办短期的活动,像是新书座谈会、议题座谈会、电影、纪录片放映会、音乐分享会等,让读者群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艺文活动,甚至将其纳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另外我们也认为,很多商品不该只是商品而已。书籍因其蕴含多层次的内容自不在话下,其他很多特色商品、小农商品等其背后蕴含了很多故事,他们的价值不该只建立于金钱之上,更多时候他们可以与人产生连接,激出更多的想象与可能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季主题商品”计划,将在每季针对一个主题提供选书、展示特色商品,搭配他们的起源、创作者的故事等,追求一种较为精致的、可能性更丰富的消费可能。商品不是死的,当它被创造出来、被挑选并购买的同时,有很多人的情感牵涉其中,这种人与人、人与物的关联性,正与独立书店强调与人、与地连接的精神相符。
于此之外,独立书店联盟在未来也将会有自己的出版品。分为两个面向,一是以传递独立书店讯息、特色为目标的相关刊物及书籍;另一则是发掘、培育台湾创作者,为其发表著作。
出版社、各地独立书店、读者群联系窗口
在解决书业问题面向,独立书店联盟必须分头进行以下几件事:收集各地独立书店信息,了解大家的经营情况、需求、困难;作为窗口直接面对出版社、经销商、读者群,反应书市情况及通路中的问题,协调彼此的想法并督促改变;更远期的目标是让大家了解独立书店必须同舟共济,当达成这样的共识之后,关于折扣战的问题、结账方式引发的出版方向转型的问题,也能够在全体一同商讨、协调、改革之后,得以顺利解决。
独立书店联盟,诉求的并不是短期可见的利益,而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期待使台湾书业更加美好。独立书店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但希望藉由这样的发声,唤起台湾文化人对未来的可能想象。当大家都愿意开始进行这样的志业,把台湾的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成熟健全的状态,也就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