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生态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甘肃省、市、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及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发展方式、强化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不断发展。
目前,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全省推进产业扶贫、夯实生态农业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不二选择,进行得如火如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条件相对薄弱。甘肃省大多数地区山多川少,山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很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南方农业大省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农田灌溉率低,干旱、霜冻、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发展生态农业条件较差,几乎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和经济的高水准发展。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化肥、农药使用不科学,随意随性,设备老旧,严重缺失科学指导和配制,利用率不高。随意丢弃农药废弃包装物,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尾菜处理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率不高。“白色”污染、秸秆丢弃焚烧、畜禽粪污污染等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退耕还林,宅基地胡搭乱建,使得部分占补耕地质量等级不断下降,耕地数量减少、质量层次下降。再加上农民进城务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劳动力严重缺失,严重制约有效耕地面积的播种。并且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化肥,人工有机肥使用几乎消失,严重影响土地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大力提倡的有机施肥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过度施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农业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还相对较弱,特别是对生态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缺乏深入研究。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东西不平衡、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现象日益突出,在实际生产中成了“短板”,直接制约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严重考验。
五是发展生态农业群众认识程度不高。部分群众对生态农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没有长远眼光,目标不明。对食品安全质量、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品牌化意识不强。加之农产品交易市场优质优价机制还未普遍形成、农产品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太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认识基础相对薄弱,地方名优土特产得不到广泛推广,电商平台发展滞后,产品严重滞销,严重制约农民种植积极性。
六是发展生态农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生态农业对于农民经营性收入占比偏低,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扶贫力度任务重。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不明显,财政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大、导向性不强,产业与生态、产业与环境融合不深入。
二、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明确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建议省、市领导部门研究制定出台全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生态农业发展目标。让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生产占主导地位,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大力提倡中医药种植、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循环农业优势彰显,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市场潜能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让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绿色生态农业发达、生产环境质量优良、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模式,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快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蔬菜尾菜综合处理利用,推进农产品、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制定农田污染控制标准,建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控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业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农药、化肥、饲料、兽药、鱼药等投入品的管控。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农作物秸秆利用和废弃农膜回收,抓好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高原夏菜、优质林果等优势产业和中药材、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推进生态产业扶贫,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品牌质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是推进农业污染治理。争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耕地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防治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尾菜处理利用工作成效,鼓励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污染防治工作。创新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增强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是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农业生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鼓励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有利于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夯实技术示范推广和宣传力度,引导农民采取秸秆还田、科学施肥用药、推进病虫害防控等综合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能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知识产权服务交易平台。
五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化技术和良好生态农业生产规范,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将重点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息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小型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追溯范围。加强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整治,探索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对接机制,不留盲点死角,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監管,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可追溯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制定出台“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奖励办法,支持“三品一标”认证,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铺好路。
六是完善生态农业扶持政策。设立市级和县级财政生态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以农业保险为主的生态农业防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扶持政策体系。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尽快形成覆盖全省农业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引导及支撑保障作用,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对生态农业产业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项目融资支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绿色生态导向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还靠地基坚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肩上更是扛着振兴农村战略宣传重任,要宣传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振兴战略政策,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好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生态农业全面发展出力,为振兴乡村战略添砖加瓦。
目前,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全省推进产业扶贫、夯实生态农业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不二选择,进行得如火如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条件相对薄弱。甘肃省大多数地区山多川少,山旱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很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南方农业大省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农田灌溉率低,干旱、霜冻、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发展生态农业条件较差,几乎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和经济的高水准发展。
二是发展生态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化肥、农药使用不科学,随意随性,设备老旧,严重缺失科学指导和配制,利用率不高。随意丢弃农药废弃包装物,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尾菜处理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率不高。“白色”污染、秸秆丢弃焚烧、畜禽粪污污染等现象依然比较突出,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是发展生态农业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退耕还林,宅基地胡搭乱建,使得部分占补耕地质量等级不断下降,耕地数量减少、质量层次下降。再加上农民进城务工,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劳动力严重缺失,严重制约有效耕地面积的播种。并且农业生产过度依赖农药、化肥,人工有机肥使用几乎消失,严重影响土地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大力提倡的有机施肥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过度施用农药、化肥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农业环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约束不断加剧。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还相对较弱,特别是对生态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缺乏深入研究。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东西不平衡、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低、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现象日益突出,在实际生产中成了“短板”,直接制约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严重考验。
五是发展生态农业群众认识程度不高。部分群众对生态农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没有长远眼光,目标不明。对食品安全质量、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品牌化意识不强。加之农产品交易市场优质优价机制还未普遍形成、农产品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太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认识基础相对薄弱,地方名优土特产得不到广泛推广,电商平台发展滞后,产品严重滞销,严重制约农民种植积极性。
六是发展生态农业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生态农业对于农民经营性收入占比偏低,产业化程度低,产业扶贫力度任务重。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和实效性不明显,财政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大、导向性不强,产业与生态、产业与环境融合不深入。
二、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明确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建议省、市领导部门研究制定出台全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生态农业发展目标。让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生产占主导地位,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大力提倡中医药种植、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循环农业优势彰显,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市场潜能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让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绿色生态农业发达、生产环境质量优良、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种养结合模式,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快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畜禽粪便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蔬菜尾菜综合处理利用,推进农产品、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制定农田污染控制标准,建立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控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业环境监测预警网络,加强农药、化肥、饲料、兽药、鱼药等投入品的管控。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农作物秸秆利用和废弃农膜回收,抓好整县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壮大草食畜牧业、高原夏菜、优质林果等优势产业和中药材、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推进生态产业扶贫,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特色优势,突出品牌质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三是推进农业污染治理。争取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耕地质量提升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提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和病虫害防治效率,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和尾菜处理利用工作成效,鼓励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等积极参与污染防治工作。创新污染防治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增强农业资源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是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农业生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鼓励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有利于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夯实技术示范推广和宣传力度,引导农民采取秸秆还田、科学施肥用药、推进病虫害防控等综合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能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组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知识产权服务交易平台。
五是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生态农业标准化技术和良好生态农业生产规范,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推进追溯信息平台建设,将重点产品、“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龙头息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小型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追溯范围。加强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整治,探索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对接机制,不留盲点死角,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監管,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可追溯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制定出台“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奖励办法,支持“三品一标”认证,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铺好路。
六是完善生态农业扶持政策。设立市级和县级财政生态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推进以农业保险为主的生态农业防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扶持政策体系。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尽快形成覆盖全省农业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切实解决农业“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充分发挥金融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引导及支撑保障作用,创新贷款抵押方式,对生态农业产业实行差别化授信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项目融资支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绿色生态导向作用,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还靠地基坚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肩上更是扛着振兴农村战略宣传重任,要宣传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振兴战略政策,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好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生态农业全面发展出力,为振兴乡村战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