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①场同物质、意识一样,是宇宙世界的基本现象,物质、意识是通过“场”而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场是物质与意识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中介和引渡环节。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②,“一般认为,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张力作用,构成了一种空间、一种物质运作的特殊形态,犹如电场、磁场等外界能量场效应……”③如此看来,教学场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中心组合而成的特定整体。教学既是场能量运作生成的一种社会物,也是一种演化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开放性、目的性、整体性、流动性等特征。
“教学场”是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思维观,它将教学的各个部分(软件、硬件)置于完整的生态空间中加以考虑,重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也是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概念。就如石鸥教授所说:“无论有多少改变,除了介绍性的成果外,迄今为止我国教学研究基本上仍是循着凯洛夫规定的内部教学框架探索过来的,基本特征是把教学当作一个超脱于社会的封闭系统而进行内部结构的静态分析和描述,诸如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技术手段等,很难有跳出这一框架或静态思路的,这是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主流。”④教学的过程中充斥着生命的成长、语言的流动、意义的生成,其本质并非分离的、破碎的,而是整体性的。但在实际中,我们往往容易运用定势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教学的整体性与实际问题研究的孤立性,是导致教学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的重要构因之一。
“作文教学指师生双方以作文为内容进行的教与学的协同活动”⑤,作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与口语教学、阅读教学等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生成。但我们亦可以将之看成完整的作文教学系统,即“作文教学场”,它不是孤立的,不仅其内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它同时也与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等领域不断发生着信息的交流。我们不妨将影响作文教学的各种因素纳入场中加以综合分析,再结合教学实际归纳总结出问题所在,从而摆脱传统的“只见树木”式问题发现法。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发展的交汇点上,尝试从“场”思维的角度解决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或许能开辟作文教学的另度洞天。
一、作文教学与生活的隔离——无视教学场的开放性
教学场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整体。教学场与自然场之间,特别是与自然场的派生场,如文化场、政治场、经济场等之间不断地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与对话。也就是说,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共同走向生活。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之《感动》篇封底有这样一段话:“文学有两种,一种是它被生活所创造,一种是它创造了生活。我喜欢前一种,更喜欢后一种。人类的今天离不开文学的创造。”⑥作者在谈及自己为何对写作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时说道:“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大片水。在我脑海里所记忆储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⑦“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入了坚韧。”⑧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到它(指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平,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⑨纵观古今,无论哪位优秀的作家,均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那些经历带给他们的人生况味,就是他们创作的无尽宝藏。
生活环境对于人性格的塑造以及禀赋的滋育的作用相当大。写作,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的文学性表达,可以是见闻、见解,也可以是重述与想象,体现作者对生活的体悟、意义的探寻、自我的重建。“听说读写”最难在“写”,写之难则在真。让人感到最快乐与满足的事情,莫过于真实、完整、优美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撑起整个地球。因此,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还孩子们以真实丰富的生活,写作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是的,现今的生活,纷繁驳杂,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多元化等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猎奇的触角,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甄别、评价的能力。当代生活便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天然土壤,在高考竞争日愈激烈的今天,我们不能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和书本构造的狭小空间,否则,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都是作茧自缚。
我们要遵循教学场的开放性,使课堂环境与生活不断地保持对话、交流,构造一个流变、和谐的生态系统。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阡陌交通,柳暗花明。
二、作文教学唯“利”是图——窄化教学场的目的性
教学场的目的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实学生的认知,二是要为社会输入多功能型人才,三是要通过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向人格的优化。
“作文教学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场,可发挥三个效用:一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字词句、修辞手法等运用能力);二是为其社会交往提供储备(公文写作、高层次的文学创作等);三是涵养性情,塑造人格。即写作作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最鲜明的体现,完全可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社会需要及自我提升的需要。
令人无可奈何的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劲指示下,在作文地位日趋巩固且气势愈旺的现实面前,作文教学场不得不缩水,甚至失去了“场”的意义。写,是为了会写;会写,是为了考试。这是一个多么简明而又可悲的命题。写作的目的已窄化至此,我们该如何期待作文教学的趣味性?于教师而言,也是无奈的。当成绩、指标都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当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已被确认有效时,谁会轻易逆道而行?事实上,谁不想看到活灵活现的课堂,谁又不愿品读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字呢?
教学场的窄化甚至消失,也存在于语文教学的其他领域甚至是其他学科中。重建作文教学场,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能写、会写、爱写,让他们真正为了人生而写,为了梦想而写、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希望。
三、作文教学缺乏序列性——打破教学场的整体性
具体说来,教学场的整体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场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教学场是由生命态教学存在、实物态教学存在和虚物态教学相互作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种教学存在都是教学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教学场功能的整体性,是指场中各种形态的构成因子间及它们与场的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体现了整体的功能和作用。部分构成整体,部分只有以优化的方式组合、互动,才能形成强大的整体功用。对任何部分的偏废或过度强调,都是对教学场整体性的破坏。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要遵循科学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目前,打破作文教学场整体性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部分具有使命感和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了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和育人功能。他们试图摆脱以前的应试目标,摒弃机械训练和模式化操作,还作文教学以个性,还学生以灵性。于是“情境作文”、“快乐作文”、“生命作文”等大量产生,作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众芳摇曳。但是,由于个性、学养有别,在观望作文教学热闹景观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去处理“知识技能”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系,于是作文逐渐演变成“自由写作”。盲目性、随意性屡见不鲜,以至于成了作文教学的一种常态。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完全按照应试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不管哪个年级,如果今年考“漫画”作文,大家一律写“漫画”作文;如果明年有考“话题”作文的迹象,大家又一起写“话题”作文,不断在一个平面上反复机械操练。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完全忽视了作文教学场的整体性,没有顺应学生作文能力梯度生成的规律,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无序性、散漫性,以致产生学生的作文能力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掌控,因为它涵盖太多隐性的心理因素,也和个人的禀赋及情商等密切相关。文无定法、神而明之、唯心化、不可知,这似乎是将作文神秘化了。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可知,任何言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可遵循的序列。虽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呼吁个性、强调体验,但如果作文教学乱了章法、任性而为,最终只会南辕北辙。关注教学场的整体性,建立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尊重规律,讲求策略,才可使场域中的各个要素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
四、作文教学程式化机械化——割断教学场的流动性
教学场的流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伴随着教学场中语言的活动,教学场中充斥着流动的信息。“若细细品味不同的教学,就可能发现教学是如何随声音而流动的,就可能发现那声音流动背后的时间的流动、思维的流动、瞬间心理和即兴情绪的流动。”⑩二是教学场不断生成着意义。教学场中师生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和已发生的教学事件都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教学在流动中与特定情境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即意义的生成。
师生双方的对话与交谈共同构成了教育。作文教学的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生活经历之间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坦诚、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激发、相互协调、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
对话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写作,同时也是实现现实的“我”与批判的“我”的对话。从根本上来说,作文的过程是通过对客观世界、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的对话和交流发生意义上的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的生成、回归、反思、建构的过程,在“你”中启迪“我”,在“我”中发现“你”,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课堂是通过不断的对话来推动的,因此,动态性应是其基本特征。我们不能以“读——写——改——评”的机械操作模式去人为控制过程,去强行取消对话交流。生命的生成性决定了作文教学场的生成性,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在对话过程中准确掌握学生的生成状态,及时因势利导,以取得教学价值收益的最大化。切不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生硬割断教学场的流动脉络。
作文教学是重点亦是难点,我们要在尊重生命个体独特体验性的前提下,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到完整的场域之中来,既保证场内部的科学、有序,又保证场域外界的交通,让学生在开放又不失严整的环境中,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去热情生活、诗意体验、辩证思考,让他们的笔尖绽放绚烂之花,心生浓郁芳华。
————————
注释:
①Schellengberg J.Masters of Social Psycholog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70.
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
③吴小鸥:《教学场论》,湖南师范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④⑩石鸥:《教学过程:飘忽的声音和流动的本质——兼论教学语言》,《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30页。
⑤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⑥⑦⑧《走进曹文轩的纯美世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⑨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单位:甘玲珑,湖北大学文学院;余宗波,湖北远安一中]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②,“一般认为,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张力作用,构成了一种空间、一种物质运作的特殊形态,犹如电场、磁场等外界能量场效应……”③如此看来,教学场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中心组合而成的特定整体。教学既是场能量运作生成的一种社会物,也是一种演化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开放性、目的性、整体性、流动性等特征。
“教学场”是一个我们并不陌生的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思维观,它将教学的各个部分(软件、硬件)置于完整的生态空间中加以考虑,重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但是,这也是一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概念。就如石鸥教授所说:“无论有多少改变,除了介绍性的成果外,迄今为止我国教学研究基本上仍是循着凯洛夫规定的内部教学框架探索过来的,基本特征是把教学当作一个超脱于社会的封闭系统而进行内部结构的静态分析和描述,诸如教学过程、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与技术手段等,很难有跳出这一框架或静态思路的,这是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主流。”④教学的过程中充斥着生命的成长、语言的流动、意义的生成,其本质并非分离的、破碎的,而是整体性的。但在实际中,我们往往容易运用定势思维对其进行分析。教学的整体性与实际问题研究的孤立性,是导致教学问题无法彻底解决的重要构因之一。
“作文教学指师生双方以作文为内容进行的教与学的协同活动”⑤,作文教学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与口语教学、阅读教学等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生成。但我们亦可以将之看成完整的作文教学系统,即“作文教学场”,它不是孤立的,不仅其内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它同时也与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等领域不断发生着信息的交流。我们不妨将影响作文教学的各种因素纳入场中加以综合分析,再结合教学实际归纳总结出问题所在,从而摆脱传统的“只见树木”式问题发现法。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最富成果的发展几乎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思维发展的交汇点上,尝试从“场”思维的角度解决作文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或许能开辟作文教学的另度洞天。
一、作文教学与生活的隔离——无视教学场的开放性
教学场不是一个封闭的整体,而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的整体。教学场与自然场之间,特别是与自然场的派生场,如文化场、政治场、经济场等之间不断地保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与对话。也就是说,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共同走向生活。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之《感动》篇封底有这样一段话:“文学有两种,一种是它被生活所创造,一种是它创造了生活。我喜欢前一种,更喜欢后一种。人类的今天离不开文学的创造。”⑥作者在谈及自己为何对写作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时说道:“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水乡。我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的水声中长大的。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一眼瞧见的就是一大片水。在我脑海里所记忆储存着的故事,其中大半与水相关。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⑦“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我用幻想去弥补我的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自己、壮大自己、发达自己。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并给我的性格注入了坚韧。”⑧叶圣陶先生说:“应该去寻到它(指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平,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⑨纵观古今,无论哪位优秀的作家,均有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那些经历带给他们的人生况味,就是他们创作的无尽宝藏。
生活环境对于人性格的塑造以及禀赋的滋育的作用相当大。写作,简单说来,就是一个人生活经验的文学性表达,可以是见闻、见解,也可以是重述与想象,体现作者对生活的体悟、意义的探寻、自我的重建。“听说读写”最难在“写”,写之难则在真。让人感到最快乐与满足的事情,莫过于真实、完整、优美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撑起整个地球。因此,我们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还孩子们以真实丰富的生活,写作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是的,现今的生活,纷繁驳杂,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多元化等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猎奇的触角,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甄别、评价的能力。当代生活便是学生作文创新的天然土壤,在高考竞争日愈激烈的今天,我们不能将学生束缚于课堂和书本构造的狭小空间,否则,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育都是作茧自缚。
我们要遵循教学场的开放性,使课堂环境与生活不断地保持对话、交流,构造一个流变、和谐的生态系统。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阡陌交通,柳暗花明。
二、作文教学唯“利”是图——窄化教学场的目的性
教学场的目的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实学生的认知,二是要为社会输入多功能型人才,三是要通过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向人格的优化。
“作文教学场”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场,可发挥三个效用:一是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字词句、修辞手法等运用能力);二是为其社会交往提供储备(公文写作、高层次的文学创作等);三是涵养性情,塑造人格。即写作作为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最鲜明的体现,完全可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社会需要及自我提升的需要。
令人无可奈何的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强劲指示下,在作文地位日趋巩固且气势愈旺的现实面前,作文教学场不得不缩水,甚至失去了“场”的意义。写,是为了会写;会写,是为了考试。这是一个多么简明而又可悲的命题。写作的目的已窄化至此,我们该如何期待作文教学的趣味性?于教师而言,也是无奈的。当成绩、指标都要通过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当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已被确认有效时,谁会轻易逆道而行?事实上,谁不想看到活灵活现的课堂,谁又不愿品读学生内心深处的文字呢?
教学场的窄化甚至消失,也存在于语文教学的其他领域甚至是其他学科中。重建作文教学场,通过写作教学,让学生能写、会写、爱写,让他们真正为了人生而写,为了梦想而写、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希望。
三、作文教学缺乏序列性——打破教学场的整体性
具体说来,教学场的整体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场结构的整体性,是指教学场是由生命态教学存在、实物态教学存在和虚物态教学相互作用而组成的有机整体,各种教学存在都是教学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教学场功能的整体性,是指场中各种形态的构成因子间及它们与场的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体现了整体的功能和作用。部分构成整体,部分只有以优化的方式组合、互动,才能形成强大的整体功用。对任何部分的偏废或过度强调,都是对教学场整体性的破坏。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要遵循科学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目前,打破作文教学场整体性的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部分具有使命感和教育理想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了作文教学的创造性和育人功能。他们试图摆脱以前的应试目标,摒弃机械训练和模式化操作,还作文教学以个性,还学生以灵性。于是“情境作文”、“快乐作文”、“生命作文”等大量产生,作文教学可谓百花齐放,众芳摇曳。但是,由于个性、学养有别,在观望作文教学热闹景观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去处理“知识技能”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系,于是作文逐渐演变成“自由写作”。盲目性、随意性屡见不鲜,以至于成了作文教学的一种常态。另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完全按照应试的题目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不管哪个年级,如果今年考“漫画”作文,大家一律写“漫画”作文;如果明年有考“话题”作文的迹象,大家又一起写“话题”作文,不断在一个平面上反复机械操练。这两种极端的做法,完全忽视了作文教学场的整体性,没有顺应学生作文能力梯度生成的规律,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无序性、散漫性,以致产生学生的作文能力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现象。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掌控,因为它涵盖太多隐性的心理因素,也和个人的禀赋及情商等密切相关。文无定法、神而明之、唯心化、不可知,这似乎是将作文神秘化了。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可知,任何言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可遵循的序列。虽然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呼吁个性、强调体验,但如果作文教学乱了章法、任性而为,最终只会南辕北辙。关注教学场的整体性,建立作文教学的序列性,尊重规律,讲求策略,才可使场域中的各个要素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
四、作文教学程式化机械化——割断教学场的流动性
教学场的流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伴随着教学场中语言的活动,教学场中充斥着流动的信息。“若细细品味不同的教学,就可能发现教学是如何随声音而流动的,就可能发现那声音流动背后的时间的流动、思维的流动、瞬间心理和即兴情绪的流动。”⑩二是教学场不断生成着意义。教学场中师生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和已发生的教学事件都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教学在流动中与特定情境相互作用后的结果,即意义的生成。
师生双方的对话与交谈共同构成了教育。作文教学的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生活经历之间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坦诚、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激发、相互协调、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
对话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写作,同时也是实现现实的“我”与批判的“我”的对话。从根本上来说,作文的过程是通过对客观世界、文本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的对话和交流发生意义上的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的生成、回归、反思、建构的过程,在“你”中启迪“我”,在“我”中发现“你”,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
课堂是通过不断的对话来推动的,因此,动态性应是其基本特征。我们不能以“读——写——改——评”的机械操作模式去人为控制过程,去强行取消对话交流。生命的生成性决定了作文教学场的生成性,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在对话过程中准确掌握学生的生成状态,及时因势利导,以取得教学价值收益的最大化。切不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生硬割断教学场的流动脉络。
作文教学是重点亦是难点,我们要在尊重生命个体独特体验性的前提下,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到完整的场域之中来,既保证场内部的科学、有序,又保证场域外界的交通,让学生在开放又不失严整的环境中,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去热情生活、诗意体验、辩证思考,让他们的笔尖绽放绚烂之花,心生浓郁芳华。
————————
注释:
①Schellengberg J.Masters of Social Psycholog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70.
②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
③吴小鸥:《教学场论》,湖南师范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④⑩石鸥:《教学过程:飘忽的声音和流动的本质——兼论教学语言》,《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30页。
⑤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⑥⑦⑧《走进曹文轩的纯美世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⑨叶圣陶:《文章例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单位:甘玲珑,湖北大学文学院;余宗波,湖北远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