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佾舞与礼乐的关系分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y9538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庙佾舞又称祭祀乐舞,是拜祭孔子和其他古代圣贤时进行的舞蹈礼仪。文庙佾舞的传承历史长达二千多年,不仅历史悠久,文化传承的内容众多,包含的历史价值更是一座丰富的宝藏,需要进行更为详细的探索和研究,尤其是文庙佾舞与礼乐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传统文化学者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以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文庙佾舞的文化传承和礼乐文化的悠久历史开展深入探索,探讨二者的关系。其间,笔者结合多年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研究经验,提出具有一定启发作用的建议和想法。
  一、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的认知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开山鼻祖,不仅为后世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还影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当前,一些国学教育学校将孔子雕像树立在校园内最为瞩目的位置,以彰显对孔子的尊敬。不仅如此,每年在山东等地还要举办对孔子和相关圣贤的拜祭仪式。其中,文庙佾舞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借助文庙佾舞的形式构建祭祀礼仪的相关舞蹈,表达对古代先贤的敬爱。随着时代的发展,历朝历代也称文庙佾舞为文庙礼仪舞或者释奠佾舞等,现代人统称祭孔乐舞。
  文庙佾舞属于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外在体现,因此相关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都是基于儒家思想的文化精髓。人们可以通过文庙佾舞的形式实现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有效宣传,实现儒家思想文化的深度传播,约束相关弟子务必遵行行为、规范、坐姿、言谈等方面的日常生活礼仪,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文庙佾舞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舞蹈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既能够凸显舞蹈祭祀帶来的庄严氛围,又能借助音乐的强大震慑效应,提升祭祀仪式的使命感和形式感。
  随着复兴传统文化的理念进一步深化,社会大众更加重视和关注民族文化,进一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推进了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的研究。以山东曲阜为代表的祭孔仪式进一步促进了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文庙佾舞动作和节奏的还原,体现对于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强大包容力。复兴祭祀典礼的初衷是让优秀的中华文明精神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让现代人持续发扬光大,让优秀的文明精髓可以永久流传。
  研究发现,复原文庙佾舞务必要将舞蹈祭祀的形式与内在有效统一,才能还原舞蹈的真实面貌,进而梳理出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的真实关系,实现对礼乐文化思想的真正解读,探索文庙佾舞的实质内核。基于“礼”与“乐”的关系,要进一步还原礼乐文化的本质内在,探索儒家文明的精神殿堂,了解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的重要关联和传承意义。
  二、礼与乐的发展
  殷商时期对于“帝”与“天”的认识,西周时期对于“礼”与“德”的重视,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都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伟大进步,其中,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充分将“德”与“礼”有机结合,从而构建起“仁爱”的核心思想体系,为后世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克己复礼”的个人修身方式,已经成为“仁者爱人”理想愿望的重要实践内容。由此可见,对于传统“礼”的认知,充满了历史的岁月感与文化感,彰显出孔子的伟大与重要,同时以实际的行动内容,对后世弟子进行系统约束,将“礼”的内容,进一步放大和提升,深化“礼”的实质内容,以“仁爱”为核心,不断探索“君子为人”的基准和法则,尝试用具体标准和实际的要求,促进儒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仁爱”是基于德行的自省行为,也是儒家弟子自身觉悟的重要体现,借助“仁爱”的核心思想,结合礼乐的形式,实践思想内容的有效传承。礼乐属于极为高雅的艺术,通过礼乐的内容和形式,“仁爱”的精神内核被包裹上重要的文化养分,让儒家弟子借助礼乐的内容,了解“仁爱”思想的内核,感受文化共鸣的力量和意义,同时潜移默化改变当前社会对于“礼”的本质要求和礼乐的实践内容,从而实现“以德为政”的国家治理。儒家文化思想对于传统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自汉代起,以儒家文明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一直影响至今,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性。通过对礼乐文明的了解和梳理,要进一步明白礼乐对儒家文明的重要性,探索其本质的同时,进一步分析礼乐文明的重要联系。
  清代《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乐记》记载,“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一段对乐的解读,首先表达出内心感悟的不同,情绪感受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音乐分为悲伤的音乐、欢快的音乐、压抑的音乐和激情的音乐等,那么音乐的声音同样有高低之分或者等级之分,借助乐器的辅助形式,结合佾舞的动作变化,构成了乐的基本含义。由此可见,乐是声、音、舞三者的统一集成体,更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乐记》说“乐也者,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乐章德,礼报情反始也”,进一步说明礼的目的是为了反思祖先贡献的功绩,并且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利用祭祀的形式来报答祖先给予的物质基础。
  乐的实质目的是将人们内心的情况进行充分表达,主要表达的意思是给予,而礼的作用则是表现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借助追思寻找原因,赞颂功德。礼乐的本质是报答与给予,需要穿戴祭服,打躬作揖,献上佾舞开展祭祀。另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礼记》第37卷有如下描述:“故钟鼓管磬,羽篙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篮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升降上下,周还裼袭,礼之文也。”这进一步说明了礼乐的表现形式,借助相关乐器,将音乐的内容进一步充分表达,以乐器为辅助、舞蹈为形式、音乐为核心,彰显出仪式的厚重感与庄严感。同时,将祭祀的整个流程进行完整的把控,注重每一个祭祀的环节和重点。任何一项步骤都不能跨越和颠覆,需要以循序渐进的形式,体现礼的重要形式,对于祭祀服装选择、祭品摆放、乐器选择、祭祀动作调整、礼乐呈现效果都有重要作用。另外,还能根据礼乐的内容,起到对后代子孙的教化作用,提升家族文化的传承理念。   《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乐记》对乐的描述极为丰富。其中,天地的和谐之音可以被称为乐,礼则被认为是天地的秩序。由此可见,礼乐文化的解读极为多样,同时包含古人对礼乐的重视和尊敬,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后人的心理。通过固定的祭祀流程,结合礼仪的制度内容,人们可以在乐曲中感受情感的变化,降低不良情绪的蔓延,借助礼的教化,抚平内心,以谦逊的道德標准,约束相关行为。礼乐教化而治理天下的理念正是由此得出。
  礼乐文化源远流长,礼乐关系密切。对礼乐的情感表达不仅仅是对祖先的祭祀、拜谢,更有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理念,教化世人借助道德标准约束日常行为。
  三、文庙佾舞与礼乐文化之间的影响
  孔子提出的“礼”“乐”概念教育后人要通礼、懂礼,借助乐的内容,实现儒家思想对行为的规范,借助千百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变化,对人们的道德认知、伦理常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限制和提高,实现“克己复礼”,让这些要求和标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习惯。佾舞是这些要求、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着礼的秩序、乐的和谐、乐教的功能、礼的规范等,这些内容都是道德认知的转化形式,同时也是认清自我的重要方式。佾舞的精神内涵是要求人们保持本心,以内心的庄严来平息生活的聒噪。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学习,人们的容貌会变得庄严,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变化正是礼对于行为规范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们通过本能的认知,进一步了解伦理认知变化的有效过程。结合音乐节奏的形式、排列组合的样式,形成队伍的完整统一,既要体现对于礼的尊重和敬重,还要将佾舞的动作和内容表达清晰,以舞蹈的形式将礼与乐的核心本质充分体现,同时借助节奏变化和阵型排列,有效规范礼的行为。由此可见,文庙佾舞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礼与乐的本质内容,更多的是礼乐文化借助舞蹈的形式,实现身心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境界的基本要求是祭祀人员的身体与内心实现完整的统一,将道德文化标准融入程序化的舞蹈动作中,让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礼”的重要性,让人们对道德的理解出于本能的反应,形成一种习惯,从而达到人之本然的境界,即“仁爱”境界。
  身心合一的标准不仅要求动作有效联系,更需要将内心的思想与精神世界融合一体,将伦理道德的内容与本心结合,使身体与道德密不可分。这种标准和内容正是古代帝王规范和约束百姓的重要措施。由此可见,这种标准在古代君王的从政理念中具有一定的政治诉求,借助佾舞的内容来实现道德文化的有效贯彻。另外,人们对礼乐内容和佾舞的重视会引发对道德的重视,不仅会促使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还能将礼乐文化、佾舞文化进一步发展和传扬,实现对世间善恶的有效区分。
  佾舞文化与礼乐文化一样,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表现等级,尤其在西周、东汉等多个时期,佾舞的内容有明确的划分,其中《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汉》《大武》等作品中多有说明。一方面,对祭祀舞蹈的内容进行说明,另一方面,对舞蹈动作、人数、具体标准等进行说明,让社会大众既要明确佾舞的重要性与文化性,还要明白佾舞也是礼乐思想的重要体现,助力于社会大众对于秩序的遵守,同时使执政者进一步巩固社会发展现状。佾舞的舞者利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对礼乐文化的尊敬,这并不影响舞者内容的精神归属。佾舞是崇尚道德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规范日常行为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文庙佾舞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它可以引导社会大众重视和关注道德礼仪,使人养成谦逊、内敛的行事风格,强化对道德理念的认知和感悟,从而实现“仁者爱人”理想境界。
  (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每个朝代都有它独具特色的一面,而明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明朝这一历史时期孕育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既有值得后人传承的优秀文化,也有人们需要去其糟粕的文化。本文旨在通过解析明朝的传统文化,以明朝的社会制度作为切入点,让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明朝社会制度有多维度的认识和全新的见解。其间不仅
期刊
电影《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主题上都能让人体会到意味深长的意境,本文从构图、色彩、光线的明暗对比等视听元素去分析和感悟这部经典的优秀作品。  《黄土地》这部电影笔者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每一遍看完后都会去思考和领会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和每一首配乐中所蕴含、所暗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部文艺题材电影创作于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改编自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
期刊
“忆语体”散文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描写琐细的家庭生活,大胆摹写闺房情事,感情真挚缠绵,作者在自然之美和个人生活的意趣中体悟自己的情感价值。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回归。本文所要论述的“忆语体”著作,分别是明末清初阶段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葉乾嘉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嘉道时期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以及清后期道咸年间蒋坦的《秋灯琐忆》、清末民初余其锵
期刊
马克思说:“劳动产生美。”美源于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从不停的生活实践劳动中产生的。为了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源起进行了探讨。  审美源于生活,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建立在较为稳定的生活基础之上。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渐渐向农耕社会迈进,早期部落的形成使人类有了固定的居住地,同时伴随着农田的耕种以及牲畜的养殖,食物有了稳固的来源。正是这种生活上质的提高,给予了人
期刊
随着网络覆盖率的增长,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现阶段,网络阅读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阅读内容包括小说、学术论文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大众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又能丰富自身知识水平,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网络时代对此类作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的融合进行探究,具体包括阅读推广、阅读体验以及用户忠诚度等内容,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现象级电影,本文主要从哪吒形象的起源、本土化发展以及电影的创新方面进行论述,对哪吒的形象做探讨。哪吒的形象能够传承千年不衰,自然与每个时代的思想对于此形象的创新密不可分。  一、佛教中哪吒形象的舶来  (一)哪吒形象的起源  哪吒形象由古印度传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僧侣对佛教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大量佛教人物在此过程中变得家喻户晓,哪吒就是其中的典型。北凉《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有着
期刊
红色家书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红色家书所传承的红色精神对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红色家书的话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的家书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红色家书作为家书悠久历史中的一部分,诞生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年代和事业建设过程中写给亲人的书信,其精神内核是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
期刊
陈其钢是旅法作曲家,青年时期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罗忠镕。1984年,他赴法国深造,被音乐大师梅西安收为关门弟子。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探寻自我的一个过程,创作致力于表现作曲家内心的真实,他以最自然、平和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京剧瞬间》是陈其钢现有两首钢琴作品中的一首,这首作品是为梅西安音乐大赛创作的,沿袭梅西安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蕴含浓郁的中国京剧色彩,同时饱含印象派的朦胧美
期刊
《钓鱼城》是一部得到社会公认的原创佳作,靠着其精良的制作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和热爱,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忘、深刻的剧场体验,还获得不少同行的尊敬與赞赏,是值得深入探析的优秀作品。《钓鱼城》中包含的剧本创作思路与音乐特征为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从历史文化情怀和歌剧专业视角下对《钓鱼城》剧本的创作动机与音乐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该剧本在文学和歌剧音乐方面的出色表现,供业界同
期刊
由于古代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农业一向是立国之本,而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所以马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显见的作用,中国古代以马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非常丰富,既涉及绘画、雕刻等造型艺术形式,也涉及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还涉及舞蹈、马技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  一、有关马的诗文  古代关于马的诗歌数量很多,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不少诗句脍炙人口,意境深远。《诗经》中的《鲁颂·駉》堪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