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针对一些热点话题,组织辩论活动时,学生往往不会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来看问题并展开辩论。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并能机智地进行调整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思辨,疏通条理,鼓励他们表达,及时恰当地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机智引导课堂辩论激活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实施纲要》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如能适当地引入一些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和比较,适当组织一些辩论活动,将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多元化的感悟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给品德与社会课堂以灵动的生命气息。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也以其独特的新颖性、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辩论的会场,让学生在辩论中激活思维,学会思考,提高认识。
但是,学生作为一个个富于想象和情感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充满了智慧和活力,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是不可完全控制的。而且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面比较窄和思维能力比较低的限制,往往不会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来看问题并展开辩论。因此,教师必须能机智地进行调整和引导,及时恰当地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
经典案例:
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的赛课中,我借班上课,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中的《鸦片的背后》里的“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最近人们都在讨论如何对待圆明园这一历史遗迹,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重修,另一种观点是不重修。你支持哪个观点呢?请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到左边,第二种观点的同学到右边,一起讨论,把你的理由说具体详细,咱们准备进行一场辩论赛如何?
生:(全部往右边去)
师:(很吃惊)你们都是支持不重修?
生:是。
师:为什么呢?
生:保留那些残垣断壁,可以警示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
师:还有什么理由?
生:……
师:重修圆明园有许多好处,首先,圆明园恢复了原貌,可以吸引很多的中外游客,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其次,我们后人又可以看到圆明园里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了,不用一直在历史资料的字里行间发挥想象,模糊地猜测它曾经的恢弘气势。在此,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个能力进行修复再建,把我们民族最好的东西留在世间。这可是一件功盖千秋的伟业呀!
生:……
师:老师的观点是重修,我刚才对重修圆明园列举了三大好处,这些都是我的理由。你们的观点是不重修,你们能否针对我观点中的三大好处来进行反驳,把你自己的理由说得更充分,把老师驳倒,让老师心服口服呢?
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师:我的第一个理由是圆明园修建好了,一定会吸引很多的中外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你们打算怎么反驳我?
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让后人牢记历史的屈辱相比,后者要重要得多。
生:如果重新造一个圆明园,成为供人们游乐的公园,人们记忆中屈辱的历史就会淡去。
生:就是建成了新的圆明园,那也只是建成了它的外表,里面很多奇珍异宝和图书文物却没有办法重造,那也算不上真正的圆明园!
生:供人们旅游的公园太多了,没有必要再多一个圆明园,而圆明园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在向人们诉说“落后就要挨打”。
师:你们的发言很有道理,但是还不足以说服我,我的第二个理由,圆明园建成以后,我们后人又可以看到圆明园里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了,不用一直在历史资料的字里行间发挥想象,模糊地猜测它曾经的恢弘气势了呀!那可比现在的断壁残垣美多了。
生:重修以后能给我们的仅仅只是美的感受,而北京圆明园的遗址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看到那片废墟才让人们产生强烈的震撼!具有特别的意义!
生:美丽的建筑到处都有,不难见到,但是圆明园里的断壁残垣却能昭示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段耻辱,一根根断柱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生:现在虽然只剩下几根残柱,但那就像中国人不屈的脊梁,能激起我们的斗志!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不过我还有第三个理由,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努力把我们民族最美好的东西留在世间留给后人啊!而且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个能力进行修复再建呀!
生:修建它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我们国家现在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富裕,很多人的生活还比较贫困,没有必要在这里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生:我们可以把重建的钱用在科学研究上,让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国家不敢再小看我们中国。
师:你们的理由非常充分,老师被你们彻底驳倒了,心服口服了。你们的观点和咱们国家对圆明园的做法非常一致,现今在北京的圆明园遗址上,尽管非常残破凄凉,但是却不断有人去拜谒,它让我们牢记那石头上侵略者踏过的脚印,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是警钟依然长鸣,我们要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起立,高声诵读这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案例分析:
这个辩论的环节,我预设的目标是学生能充分地各抒己见,让不同意见产生碰撞,进而使价值观得到提升。然而非常出人意料,学生的观点竟然完全一致,理由也非常单一:不重修,保留那些残垣断壁警示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没有了对手,如何辩论,学生的思维又如何激活呢?我急中生智,自己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摆出了建议重修的三条理由。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觉得有三点非常重要:
1.激发思辩,鼓励表达。“思辩”意味着观点的交锋与碰撞。如果没有各具个性化色彩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与争论,也就无所谓“思辩”。我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辩,自己站到了与学生相对的立场,并利用他们好胜心强的特点,故意向他们挑战,要他们想办法把我的理由驳倒。在辩论的过程中,我不是凌驾于课堂之上,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是急着给学生“标准和唯一”答案;而是创设一种和谐、宽容、民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感受和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议论得失,从而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且,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发言,并适当地表示一点点妥协之意,使学生在得到鼓励并看到自己的成效之后更加有信心,表达的欲望更加强烈。
2.疏通条理,帮助表达。辩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做到条理清晰,针锋相对,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必须要老师进行随机的引导。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把支持重建的理由分解成三条,引导学生先针对第一条理由来反驳,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各抒己见,接着摆出第二个理由进行辩论,然后是第三个……最后,老师充分地肯定学生的精彩发言,紧扣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这样,疏通了思辩的条理,能帮助学生形成和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意见和思考。由此表明,他们的思维是真正打开了,他们已会用大脑去审视和分析问题了。
3.认真备课,准备充分。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而恰当的应对这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不仅平时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学会及时恰当地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而且要对这节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设,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准备好相应的应对方案。本次教学案例中,我没有能预设到学生的观点会一边倒,并准备好相应的措施,出现了一些慌乱。不过,幸好,事先我备课时预设过学生辩论时对赞成重修和不重修这两种观点可能提出的理由,因此课堂上就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比较自然流畅地提出不重修的三大理由,引起学生的辩驳把课顺利地上了下来。
总之,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形,老师必须要课前充分备课,课上灵活机智,善于应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场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来看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辩论活动中不断地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张扬个性,提高能力。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针对一些热点话题,组织辩论活动时,学生往往不会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来看问题并展开辩论。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预设,并能机智地进行调整和引导,帮助学生激发思辨,疏通条理,鼓励他们表达,及时恰当地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机智引导课堂辩论激活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新课程实施纲要》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如能适当地引入一些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对照和比较,适当组织一些辩论活动,将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多元化的感悟理解,激活学生的思维,释放他们的情感,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给品德与社会课堂以灵动的生命气息。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材也以其独特的新颖性、创造性,给学生提供了辩论的会场,让学生在辩论中激活思维,学会思考,提高认识。
但是,学生作为一个个富于想象和情感的、完整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充满了智慧和活力,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是不可完全控制的。而且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面比较窄和思维能力比较低的限制,往往不会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来看问题并展开辩论。因此,教师必须能机智地进行调整和引导,及时恰当地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
经典案例:
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的赛课中,我借班上课,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中的《鸦片的背后》里的“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
师: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最近人们都在讨论如何对待圆明园这一历史遗迹,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重修,另一种观点是不重修。你支持哪个观点呢?请支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到左边,第二种观点的同学到右边,一起讨论,把你的理由说具体详细,咱们准备进行一场辩论赛如何?
生:(全部往右边去)
师:(很吃惊)你们都是支持不重修?
生:是。
师:为什么呢?
生:保留那些残垣断壁,可以警示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
师:还有什么理由?
生:……
师:重修圆明园有许多好处,首先,圆明园恢复了原貌,可以吸引很多的中外游客,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其次,我们后人又可以看到圆明园里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了,不用一直在历史资料的字里行间发挥想象,模糊地猜测它曾经的恢弘气势。在此,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个能力进行修复再建,把我们民族最好的东西留在世间。这可是一件功盖千秋的伟业呀!
生:……
师:老师的观点是重修,我刚才对重修圆明园列举了三大好处,这些都是我的理由。你们的观点是不重修,你们能否针对我观点中的三大好处来进行反驳,把你自己的理由说得更充分,把老师驳倒,让老师心服口服呢?
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师:我的第一个理由是圆明园修建好了,一定会吸引很多的中外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你们打算怎么反驳我?
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让后人牢记历史的屈辱相比,后者要重要得多。
生:如果重新造一个圆明园,成为供人们游乐的公园,人们记忆中屈辱的历史就会淡去。
生:就是建成了新的圆明园,那也只是建成了它的外表,里面很多奇珍异宝和图书文物却没有办法重造,那也算不上真正的圆明园!
生:供人们旅游的公园太多了,没有必要再多一个圆明园,而圆明园存在的重要意义就是在向人们诉说“落后就要挨打”。
师:你们的发言很有道理,但是还不足以说服我,我的第二个理由,圆明园建成以后,我们后人又可以看到圆明园里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了,不用一直在历史资料的字里行间发挥想象,模糊地猜测它曾经的恢弘气势了呀!那可比现在的断壁残垣美多了。
生:重修以后能给我们的仅仅只是美的感受,而北京圆明园的遗址是那段屈辱历史的见证,看到那片废墟才让人们产生强烈的震撼!具有特别的意义!
生:美丽的建筑到处都有,不难见到,但是圆明园里的断壁残垣却能昭示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段耻辱,一根根断柱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生:现在虽然只剩下几根残柱,但那就像中国人不屈的脊梁,能激起我们的斗志!
师:你们说得太精彩了,不过我还有第三个理由,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努力把我们民族最美好的东西留在世间留给后人啊!而且现在我们国家也有这个能力进行修复再建呀!
生:修建它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我们国家现在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和很多发达国家相比,还不算富裕,很多人的生活还比较贫困,没有必要在这里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生:我们可以把重建的钱用在科学研究上,让曾经侵略过我们的国家不敢再小看我们中国。
师:你们的理由非常充分,老师被你们彻底驳倒了,心服口服了。你们的观点和咱们国家对圆明园的做法非常一致,现今在北京的圆明园遗址上,尽管非常残破凄凉,但是却不断有人去拜谒,它让我们牢记那石头上侵略者踏过的脚印,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是警钟依然长鸣,我们要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让我们一起起立,高声诵读这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我做起!”
案例分析:
这个辩论的环节,我预设的目标是学生能充分地各抒己见,让不同意见产生碰撞,进而使价值观得到提升。然而非常出人意料,学生的观点竟然完全一致,理由也非常单一:不重修,保留那些残垣断壁警示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没有了对手,如何辩论,学生的思维又如何激活呢?我急中生智,自己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摆出了建议重修的三条理由。反思这个教学环节,我觉得有三点非常重要:
1.激发思辩,鼓励表达。“思辩”意味着观点的交锋与碰撞。如果没有各具个性化色彩的不同观点的交锋与争论,也就无所谓“思辩”。我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辩,自己站到了与学生相对的立场,并利用他们好胜心强的特点,故意向他们挑战,要他们想办法把我的理由驳倒。在辩论的过程中,我不是凌驾于课堂之上,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是急着给学生“标准和唯一”答案;而是创设一种和谐、宽容、民主的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感受和探究,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议论得失,从而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并且,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发言,并适当地表示一点点妥协之意,使学生在得到鼓励并看到自己的成效之后更加有信心,表达的欲望更加强烈。
2.疏通条理,帮助表达。辩论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做到条理清晰,针锋相对,对于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必须要老师进行随机的引导。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把支持重建的理由分解成三条,引导学生先针对第一条理由来反驳,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各抒己见,接着摆出第二个理由进行辩论,然后是第三个……最后,老师充分地肯定学生的精彩发言,紧扣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这样,疏通了思辩的条理,能帮助学生形成和表达出多种不同的意见和思考。由此表明,他们的思维是真正打开了,他们已会用大脑去审视和分析问题了。
3.认真备课,准备充分。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对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而恰当的应对这样意想不到的情况,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地准备。不仅平时我们要更多地了解学生实际,学会及时恰当地处理辩论中的各种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灵活性;而且要对这节课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预设,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准备好相应的应对方案。本次教学案例中,我没有能预设到学生的观点会一边倒,并准备好相应的措施,出现了一些慌乱。不过,幸好,事先我备课时预设过学生辩论时对赞成重修和不重修这两种观点可能提出的理由,因此课堂上就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比较自然流畅地提出不重修的三大理由,引起学生的辩驳把课顺利地上了下来。
总之,在课堂辩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预料之外的情形,老师必须要课前充分备课,课上灵活机智,善于应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场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来看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辩论活动中不断地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张扬个性,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