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音乐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at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在交响乐中已经被广泛运用,交响乐的发展必然依靠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完善数字化的音乐技术将使交响乐传统的教学观念、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为学生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交响乐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研究以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作品为代表的多部具有浓郁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交响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改编,力求探索出一条改编、推广、再创作的新路径,多渠道推进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中国交响乐;数字化探索;四川音乐学院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9)04 - 0122 - 05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9.04.017
  响乐起源于西方,是一种成熟并成规模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国交响乐从学习西方交响乐的表现形式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的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因为是借鉴外来艺术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见困难;因此,交响乐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是我们的根本使命。在当今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交响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更要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探寻适合于中国国情以及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模式。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交响乐产业能够走出传统模式向数字音乐模式转变,可以对整个交响乐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完善音乐数字化技术应用将使传统交响乐的教学观念、内容、手段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为学生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交响乐学习研究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以研究四川音乐学院院长的民族交响乐作品的数字化改编为课题,并成立相关课题组  ,试图探索出一条改编、推广、再创作的新路径,多渠道推进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繁荣。
  一、四川音乐学院院长交响乐作品及特点
   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知名的音乐专业院校,历届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交响乐的研究和探索,他们创作了众多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交响乐作品。这其中有许多作品获得了国家级的重要奖项,为民族交响乐作曲法提供了范本,为交响乐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四川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常苏民谱曲的《船工号子》、原院长李忠勇教授的交响音画《云岭写生》、原院长黄万品教授的管弦乐组曲《四川民歌五首》、原院长敖昌群教授的管弦乐《羌山风情》、原院长易柯教授的笛子与乐队《阿诗玛叙事诗》、原院长林戈尔教授的交响诗《凉山音画》等等。
   这些作品无论从结构、旋律、和声,还是配器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民族交响乐的经典之作。它们虽然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都是“交响音乐民族化,民族音乐交响化”理念的丰硕成果。这些创作者们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素材,坚持音乐民族化,巧妙地运用当代创作技法将民族音乐语言最大限度地与交响乐体裁相结合,以一种全新的音乐思维来“构架”音乐,从而实现作品的创作价值和艺术升华。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国家音乐艺术精品,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作品牢牢树立“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以西洋演奏技法为“纲”,中国民间音乐、故事为“用”,汲取民族文化滋养,真实反映民族的气质和精神,展现了汉、羌、彝等多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多样性文化生态,对民族文化保护作出了不凡的贡献。
  二、交响乐作品的数字化实践
   交响乐数字化就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乐器对交响乐进行处理、编辑、演奏等。利用电子管风琴实现交响乐数字化改编是该乐器的核心功能。电子管风琴本身就是一台高度集成、可独立完成乐曲创编的编辑器,它由键盘、音序器、音源、周边控制器等构成。音源是电子管风琴一切功能的核心部分,目前主流技术是采用虚拟物理模型合成技术,使电子管风琴具有强大的音色模拟、编辑制作等功能。电子管风琴强大的功能、表现力以及多音色、多声部的优势,可以模拟出一支管弦乐队的音乐效果。如用电子管风琴改编交响乐,塑造的交响音乐作品形象更具时代性与前瞻性,这也是进行交响乐数字化改编的技术基础和可能性的立足点。
   (一)数字化编曲
  1. 作品整理
   对交响乐作品进行数字化改编,就要对同类作品进行资料搜集、整理,以及对各种版本音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优选出最好的版本。
   2. 数字化总谱改编
   课题组对交响乐总谱进行了电子管风琴乐谱的改编。由于电子管风琴由2层手键盘和1层脚键盘构成,改编时需将交响乐各个声部融入到电子管风琴3层键盘可以演奏的范畴内,仔细分析乐曲声部,遵循声部缩编原则。当然,对于声部较多的作品,如李忠勇教授的交响音画《云岭写生》、敖昌群教授的管弦乐《羌山风情》,课题组采用3台甚至多台电子管风琴来进行改编,这样可以更完整地表现作品的每个声部,巧妙应用于各声部的呼应对答。
   3. 数字化音色制作
   交响乐通常是多章节的大型管弦乐曲,由弦乐组、管乐组、打击乐组等数个器乐组组成。而电子管风琴的音色有上百种,不仅包含各种乐器的基本音色,还包括不同奏法、不同组合而产生的新音色,模仿乐器游刃有余。改编时,课题组用交响化的思维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音色分析,在尊重原作品配器方式的基础上,对电子管風琴的音色进行组合优选,尽量模拟出原作品交响乐的效果,同时采用全新的创编角度进行音色编辑,通过混响、均衡、交响化、延音等效果器的运用,丰富音色效果,突出电子乐器的优势。
   4. 民族化演奏改编
   课题组选取的交响作品民族化特征明显,乐曲的音调、变奏与贯穿手法均有独特之处。如作曲家常苏民教授的作品《船工号子》,吸收了四川省大小河道上传唱的民间劳动号子——“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见滩、上滩、拼命”等号子,以多段连缀的手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及节拍变化形象地表现了船工齐心协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李忠勇教授的作品《云岭写生》曾获文化部、广电部、国家出版总署、中国音协主办的1981年全国首届交响音乐评比优秀奖(一等),四川省文艺评比一等奖。作品娴熟运用了交响手法,以饱满的热情歌颂边疆各族人民的新生活、新面貌,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明快的时代特征。作者以记实的手法和优美动情的笔触,引领听者与其一道去漫游,感受“超时空”体验。荣获“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的黄万品教授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四川民歌五首》,通过描写巴蜀山水的风貌烘托四川群众热烈庆祝翻身得解放的激昂情绪,在追忆往昔后又表现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喜悦心情。这首组曲是由《翻身花》 《打双麻窝子送给你》 《高腔山歌》 《尖尖山》 《舞曲》等5首分曲组成,作品《打双麻窝子送给你》曾荣获首届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在表现形式上,作者将交响乐风格与民间音乐完美结合,既做到了高雅,又让音乐喜闻乐见,这样的立意构思让民乐的风格与主旋律的艺术技巧巧妙混搭,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交响乐创作形式。敖昌群教授的管弦乐《羌山风情》,在1999年获四川省第七届蓉城之秋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在2004年获第十届国家文化部文化奖音乐作品(交响音乐)评奖优秀作品奖。该作品风格突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并且对比强烈。作品以双管编制的西洋管弦乐队进行呈现,和声变化丰富,主旋律在各声部变化穿插,单音色与多音色交织出现,既有抒情宽广的部分也有活泼灵动的部分,既有安静平缓的描述更有激烈力量的较量。该作品中音色变换频繁,节拍节奏多样,将羌族祭祀活动与民间节庆等场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而易柯教授的笛子与乐队作品《阿诗玛叙事诗》,曾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创作二等奖,它的题材来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音乐以云南民歌作为素材,结合了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林戈尔教授的交响诗《凉山音画》获得第七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银奖,作品包含大量彝族音乐元素,节奏欢快、情绪豪放,具有典型的大凉山彝族音乐风格特征,展现出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以上各部交响作品中突出的民族性是改编和演奏的重点,课题组在进行电子管风琴数字化改编时,要将这种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的音乐给予保留和发展,在充分突显四川民歌诗乐富有韵律节奏、虚实结合的特点后,根据民族乐器演奏法的不同,尽量在改编和演奏中突现民族乐器自身的演奏特点与细节,比如一些民族乐器的滑音、颤音等特殊演奏技法。如《四川民歌五首》中的《打双麻窝子送给你》,作品高潮处的配器写法就是运用弦乐组的反弓奏法表现颤音及快速小半音下滑音。电子管风琴在编曲时,首先给弦乐组音色以三度叠加音程、八度扩宽音程的深度改编和音区改编,其次在滑音踏板上进行减小小二度的设置,演奏时,右手深度触键压住弦乐音色,右脚移至滑音踏板,在旋律线条演奏的长音上向回踩,以模仿弦乐组的反弓奏法,此种方法效果非常突出。所以在改编民族化作品时,只有了解并熟悉民族乐器的技法,并将其融入电子管风琴数字化的改编,才能够使民族交响乐的音乐魅力得到提升。
   (二)音乐会展示及成果完善
   课题组将选取的交响乐谱进行数字化改编后,研究出一套完整的改编方法,并形成数字化改编理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题组将研究成果修改至更加完善,同时与部分原作者进行充分沟通,听取他们对作品数字化改编的修改意见,再不断地改进作品。之后,课题组对改编成果进行音乐会展演,邀请作者及兄弟院校的专家、学者一同聆听,通过公开的艺术实践活动展示课题成果,可以更为开放地吸取各方专家的意见,完善不足之处。
  (三)课堂教学实践
   1. 电子管风琴专业交响乐数字化课堂
   根据四川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专业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要演奏大量的古典交响乐作品,通过不断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多种演奏技巧。部分学生也参与到我们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对交响作品改编的实践,他们掌握到更多的编曲技法和民族交响乐的演奏技巧,同时对民族交响乐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课题组的教师多次通过公开课的形式推广交响乐数字化课程,将课题组的成果带入课堂进行教学展示,并邀请作者来到课堂亲自为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理念、作品的演奏技巧以及作品的风格把握等等,带给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和多元的创作思维。
   2. 作曲指挥专业交响乐数字化课堂
   交响乐的数字化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可能。推广直观性的电子管风琴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交响乐教学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因为交响乐是集合众多乐器且表现形式多样的音乐体裁,而作曲指挥人才课程的常规教学模式是通过影像、CD等音像资料让学生掌握乐器的视听效果,是一种较抽象的教学方式。如果想在课堂上实现乐器真实的演奏效果以及具体声部的声音效果,需现场观摩乐队演奏,而交响乐的乐队人员和乐器配置通常比较庞大,课堂教学很难实现,所以学生只能进行想象式练习,缺乏直观性。学生无法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产生音乐灵感,使得交响乐教学成为音乐作曲指挥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管风琴普及率的提高,为更加直观的交响乐教学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并逐渐成为现实。
   在数字化的教学中采用电子管风琴多音色、多声部逼真演奏的交互式教学,让音乐教学更为直观化、人性化和便捷化,也让学生以更真实的交响乐感受来学习作曲指挥。此种教学模式在更新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抽象的教学方法变得直观具体、活泼生动,让学生可以快速、便捷地直观感受经典或是自己创作的交响作品效果,还可以反复感受分声部、分乐器的细节效果,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更利于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创新能力。目前,这一教学模式已在指挥专业的音乐课堂进行实践并深受师生好评。
  三、交响乐作品的数字化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艺术形式开始借助电子技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交响音乐数字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创新能力来看,交响乐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学技术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以交响乐为核心的数字娱乐服务在战略层面和服务层面应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艺术品味为目标,致力于创新性战略的实践和服务水平的稳步提升。
   随着国内音乐市场音乐版权意识的增强,中国数字音乐平台运作的独特性已然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关注。中国当下的几大数字音乐平台更倾向于多元化的营销模式,而不仅仅只是提供音乐服务,未来可以提供音乐社区、电音电商、数字音乐发行、粉丝经济、商业演出等服务,建立起一个成熟的集数字音乐制作到发布的闭合式生态圈。在音乐领域,电声乐器、音乐载体和传播方式已然实现了相对全面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电子音乐发展从音色合成到音乐制作传播、音乐消费方式,都在发生改变。交响音乐作品数字化的过程同样覆盖创作、演出、制作以及传播等环节,这可以让交响乐更加便利地走进千家万户,让人们体会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同时,数字化的交响乐在网絡空间中流动传输,交响乐爱好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在第一时间下载聆听,即使下载、复制或播放任意次,音乐品质也不会发生变化。这样的数字音乐模式既丰富了交响乐的传播模式,也拓展了交响乐从业者的市场,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商业链,获取稳定的经济收益。所以说数字化交响乐既是时代的潮流,更是音乐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当然,交响作品全数字化还有不少工作要做。数字化使交响乐团的演出形式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交响乐谱的数字化改编。目前,国内对交响乐的数字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交响乐与电子音乐的共同发展和进步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我们也将依托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专业音乐院校的优势,探索并形成具有西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数字交响乐。
  本篇责任编辑 张放
  参考文献:
  [1]赵驰.浅淡交响乐[J].黄河之声,2011(23).
  [2]徐登峰.音乐技能计算机辅助系统与数字化教学新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0(6).
  [3]李涛.“多重结构”思维及其分析理论——陈怡《第二交响乐》结构分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2).
  [4]沈晓明.电子管风琴的发声原理及技术特点[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4(4).
  [5]夏立生.数字化多媒体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教育的比较和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
  [6]石城子.评新潮交响乐[J].音乐研究,1996(3).
  [7]黄万品.交响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尝试
  ——《四川民歌五首》创作札记[J].音乐探索,1983(1).
  收稿日期:2019-02-10
  基金项目:2017年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科研项目“交响乐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音乐学院历届作曲家院长交响乐作品为例”(xnyy2017008)。
  作者简介:张晓波(1963—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手风琴电子键盘系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吴琼(1980— ),女,硕士,四川音乐学院手风琴电子键盘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王茜(1979— ),女,四川音乐学院手风琴电子键盘系副教授(四川成都 610021)。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东南亚;传播交流;文化“走出去”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与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并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① ,为新时代我国做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指明了方向。中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在儒家文化中居于崇高地位。“安上
期刊
摘 要: 2019中国(成都)王光祈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9月29—30日举行。来自国内外3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围绕会议议题展示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呈现出跨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趋势,史料学、文献学、艺术学、图像学、传播学、经济学、美育等学科多维度地融合到“王学研究”中。研究方法上多元化和前沿化研究趋势很好地诠释了该领域学术前沿动态,体现出王光祈学术研究在业内
期刊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料学;王光祈;史学研究;《中国音乐史》  引言  近代科学意义上的音乐史学研究, 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是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王光祈较早提出将西方学者研究西方音乐史的方法运用于中国音乐史研究,将中国音乐史学建立在音乐史料的基础上。他在《中国音乐史》开篇写道:“本书之作,系欲将整理中国音乐史料之方法,提出讨论。譬如我们计算律管,应用何种物理公式;采用音乐史料,应用何
期刊
摘 要: 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幻境”音乐剧场于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成功完成世界首演。音乐剧场以“幻境”主题设计为主线,由9部不同民族器乐编制的新作品构成,通过民族器乐、8.2多声道电子音乐和LED视觉相结合的多媒体音画剧场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绚丽多彩的视听盛宴。从“幻境”音乐剧场的创作背景、作品内容构成和影音设计与实现出发,评述多媒融合的多维感官音乐剧场,为电子音乐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期刊
2020年3月8日,四川“抗疫”公益歌曲《日出》正式上线。歌曲由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联袂出品,川音校友、青年歌手谭维维倾情献唱,主创人员大部分为四川音乐学院老师与校友。  国家有难,八方支援,群策群力,共克时艰。作为文艺工作者,创作团队持续积极开展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重大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用艺术创作展现全民抗“疫”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鼓舞意志,歌頌大爱、礼赞勇士,用“艺术人”的
期刊
摘 要:自由曲式是19世纪欧洲艺术音乐创作中的一种新结构形态。在过去的学术研究中,一般从曲式学和音乐分析的角度涉及这种非常规的结构思维(多为个案分析),但对其发生的背景与动因尚未予以深究。拟从音乐文化史的角度,并结合代表性的作品例证,展示古典器乐曲式结构在19世纪的经典化与同时期浪漫主义观念对这种限定性的突破與偏离,并解释这一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的实质与意义。  关键词:自由曲式;19世纪;古典-浪漫
期刊
2019年9月13至15日,第三届雅马哈全国电子键盘大赛总决赛在四川音乐学院举行。大赛自年初啟动以来,参与人数达到3万余人。本次大赛分为电子琴组、电钢琴组、双排键组及弹唱组等4个组别和海选、大区赛、复赛、决赛4个阶段进行比赛。共有来自全国的298名优秀选手参加了决赛阶段的角逐。   此次大赛由四川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周思源先生担任组委会主席,孙洪斌副院长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学校手风琴电子键盘系副主任张晓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我国美声唱法实践与教学中的语言问题”系列研究(之一)为基础,详细阐述了美声唱法中“语言性认知”的两个部分——外语习得与汉语实践,并指出存在于两种语言认知中的“言说”到“歌唱”的主体实践转换路径。最后,讨论了国际音标在美声唱法“语言性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美声唱法;语言性认知;唱词分析  中图分类号: J61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期刊
摘 要: 宋玉《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作者借秋抒怀,表达“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该写法被誉为我国文学的“悲秋”之祖。琴曲《宋玉悲秋》为后人感叹宋玉之悲秋情怀而作。此曲托物言志,借“秋”的悲凉折射出宋玉的个人身世和社会环境的悲凉之气。从两方面解读琴曲《宋玉悲秋》,在对宋玉其人其事的熟悉与了解的过程中,再识古琴文化。  关键词:《宋玉悲秋》;《九辩》;打谱;调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 J632.3
期刊
摘 要: 音乐学编纂与写作中的历史和史料维度是研究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运用它们决定了作者的写作方式、风格和定位。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的著作《为什么是马勒?——一个人和十部交响曲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在写作中关注了历史在当代的作用,剖析了马勒作品在当代产生的效应,解答了其复兴的谜团。这部著作在叙述上以时间和空间的交叉为轴,展现了作曲家与作品、历史与现实、发送者与接收者、创作与聆听等诸多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