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从来都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时的农业现代化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和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促进我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时再说农业现代化,语境已与“老四化”时代大不相同,因为我国已经由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从工业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转变。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无疑提高了,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农业长期支持工业发展,当“新四化”提出时,“老四化”中的农业迄今还没有完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对于中国农业而言,要同时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预计,中国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上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要搞清楚新老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实践中会走出一条先“修路”、后“造车”、最后出台“交通规则”的道路。
“路”终于通了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持续关注和强调推进农业信息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连电话都不通的地方是没有信息化可言的。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修路”工程开始于2004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在全国范围启动了划时代的“村村通电话工程”。
村村通工程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6家运营商具体负责实施。第一阶段任务是2005年底前实现“邮电十五规划”中“全国95%以上行政村通上电话”的目标;第二阶段任务是“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第三阶段任务是 “十二五”期间将“行政村通”延展到“自然村通”,普遍服务内容逐步从语音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
据工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国家累计直接投资达500亿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5.5亿元,地方财政补贴4亿元,电信企业自筹约480亿元,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于2011年成为现实,很多地方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记者从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移动获悉,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在农村的网络覆盖了全国100%行政村、超过98%自然村。持续对各级农业部门、农民购机进行话费补贴,补贴额度近40%,并且提供多样化智能终端供农民选择。
村村通电话工程使得农村通信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电信普遍服务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路通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才能逐步落地。在农业部的努力下,目前我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有市场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和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职能已逐步实现从单纯保障农业部门自身办公系统运转向为农业系统提供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转变,市场信息机构与信息中心合力推进信息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据对全国28个省1912个县调查整理情况看,目前超过55%的县设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近四成的县配备了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的县超过80%。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国近39%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大多与乡镇农技推广、质检机构或政府服务机构合并建站,终端设备配置及互联网接入条件良好。22%的行政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点,主要与党员远程教育点及阳光书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合并建点,绝大部分配置了计算机并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全国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超过18万人,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是主要力量。
“车”开始多了
如果说电话、宽带等硬件连通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路”,那么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服务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应用就是跑在路上的“车”。近年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种植业生产方面,全国植保信息化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到2012年开通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蝗虫防控指挥系统、全国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全国病虫测报数据库,实现了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的网络化报送、自动化处理、图形化展示预警和可视化发布,提高了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为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畜牧业生产方面,畜牧业龙头企业及大型养殖场生产经营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畜禽养殖环境监控、饲料自动给喂、育种繁育、疾病诊断与防控、养殖场管理、质量追溯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推广运用,为加快实现畜禽养殖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的目标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大型畜牧业生产企业运用RFID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畜禽养殖场的畜禽个体生产情况、出栏情况、饲料、人员、市场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配置,已经全方位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使畜禽生产管理更科学更有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渔业生产方面,渔船安全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2012年,农业部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加强通信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力度,完成了《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立项工作,总装备部和农业部已联合批复立项,项目总投资9826万元,总装备部北斗重大专项投资2000万元,为辽宁、山东、浙江、海南、大连和青岛等地11143艘海洋渔船安装北斗二代终端。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海洋渔业通信网岸台维护与新型渔用对讲机补贴配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岸台维护和渔船通信设备配备工作,提高安全通信保障能力。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兽药监管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兽医局组织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建设完成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系统I期,并于当年8月上线试运行。通过查询系统,可快速查询兽药生产企业GMP证书、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生物制品和进口生物制品批签发等审批情况以及兽药监督抽检检验情况,查询系统中的数据相互关联、信息完整,极大地满足全国兽药监督执法以及社会公众查询需要,促进了行业诚信自律。
——农业机械管理方面,重要农时农机调度信息化得以加强。2012年,农业部继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农机调度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具供需、作业价格等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为广大农民、农机手和农机企业免费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了作业机械的有序流动。黑龙江为投资额达到千万元以上的全省800多个农机合作社的大型农机设备安装了全球定位装置,实行实时实地的智能化管理;河南省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免费为参加跨区作业的5000多台联合收割机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三夏”跨区作业的精细化组织和信息化管理;山东开发的“农机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省、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及相关的200多家农机驾校资源,搭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信息平台,在全国农机系统率先实现了市县农机化信息网的互联,部分县还将信息网络延伸到了乡村和农机大户。
——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和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信息电子化初步成形。很多地方的农经部门建立了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和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开发应用了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系统、农民负担监管系统。据统计,全国省、地、县三级农经机构自主开发业务网络监管系统达1170个,已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村集体“三资”监管、农民负担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系统的县的比例分别达到7.7%、15.1%、3.7%、5.0%。有近一半的村实现了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北京、上海、浙江、山西、吉林、安徽、湖北等省(市)85%以上的乡镇建立了集体“三资”监管平台,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由单机向网络、由资金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的升级,集体“三资”管理基本实现由手工记账、算盘核算向计算机管理、动态实时、全面监管的转变,从源头上避免或者减少了基层干部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开,已经超过1/4的县(区、市)实现了土地承包档案信息电子化,不少地方还建立了融合同管理、确权登记、流转服务、仲裁监管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有的地方还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开发应用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管理系统。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农经工作作用发挥、职能履行,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农民群众的赞许。
——农村文化旅游方面,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已实现信息化。农业部实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通过建立休闲农业信息中央数据库,设计开发“魅力城乡”网站,建立手机信息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开通信息服务热线等途径,吸引城乡居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民劳动生活,享受农村风情风貌,引领休闲消费新业态的形成,有效破解休闲农业供需信息对接不畅难题。2012年,入库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多个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刊登信息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
——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崛起,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已经出现。数据表明,2012年阿里平台上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约200亿元,其中淘宝网和天猫平台成就了大部分的交易额,B2B平台上通过支付宝完成的交易额接近1亿元。传统滋补营养品(包括蜂蜜/蜂产品、燕窝、灵芝、冬虫夏草等)、粮油米面/干货/调味品、茶叶成为淘宝网2012年交易额最大的农产品类目,分别为61.41亿元、34.53亿元和34.16亿元。而从增长趋势来看,生鲜类目(海鲜/水产品、新鲜水果等)无疑是增长最快的类目,2012年同比增幅达到42.06%。
截至2012年,入驻京东平台的农产品商家已经超过500家,上线在售的农产品类商品数量超过36000个。2012年全年,京东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超过6亿元,总订单量超过400万单。京东还利用电商平台和优势资源,在解决农产品滞销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打通了农户和消费者间的供需信息障碍,使优质的农产品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2012年3月和12月,为解果农燃眉之急,京东快速响应,分别推出重庆脐橙和陕西苹果团购义卖活动,销售滞销水果5万余吨。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各种应用正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标准不统一, 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基础设施难以互联互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应用系统难以集成、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交通规则”亟待出台
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农业信息化刚刚兴起,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应用技术、农业信息服务方式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农业信息化标准缺失使得大量的数据信息处于分散、部门所有和各自为政的状态, 很难在广域和一个集成环境下使用和实现全社会的数据共享。加之农业信息化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 其间不仅涉及农业行业的标准, 而且要使用许多其他行业的相关标准。但是由于各部门对农业信息化标准没有统一的管理, 没有根据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对相关标准进行有效组织, 使农业信息化标准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同时,农业信息化标准的组织制定部门过于分散。由于行业管理的条块划分, 农业信息化被分割到农业部、工信部、广电局等部门分头管理, 标准的制(修) 订工作互不通气, 标准定值依据不统一, 制定出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难以协调。
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今年5月,又发布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为保障农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在全面开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规划,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信息化项目,并积极推动立项实施。全面组织开展农业信息化评价工作,科学测度信息化水平与绩效。
农业部信息中心的专家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农业应用相关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制约有关应用推广的瓶颈,打造核心数据资源必须标准先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开展农业领域对象标识符(OID)制订工作。中心近期拟申请注册开展农业领域OID工作,形成农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根OID,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开展农业领域OID统一标识体系建设及全国范围内统一标识和解析服务。同时,结合应用的需要,优先制定农业信息化所需标准,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
陕西省工信厅、省农业厅把工作做在前头,已经编制出了《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框架》。该《顶层设计》贯彻了两个基本思路:一是统一规划,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各涉农部门共同参与。二是理清政府职责,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农民享受普遍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赢。通过《顶层设计》,将规划具体化,有了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总体设计,从而使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从2013年开始实施,到2017年陕西省有望实现“一网对农村,一卡对农村,一站对农村”的服务格局。
可以预见,未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时的农业现代化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和科学技术武装农业,促进我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农业经济迈向工业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这时再说农业现代化,语境已与“老四化”时代大不相同,因为我国已经由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从工业文明开始向生态文明转变。
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无疑提高了,但实际情况却是由于农业长期支持工业发展,当“新四化”提出时,“老四化”中的农业迄今还没有完全实现第一次现代化,对于中国农业而言,要同时面对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预计,中国在2030年前后有可能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上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2050年前后达到世界农业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要搞清楚新老农业现代化的大背景,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在实践中会走出一条先“修路”、后“造车”、最后出台“交通规则”的道路。
“路”终于通了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推进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高度重视,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此后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持续关注和强调推进农业信息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信息化、数字化、精准化”。
连电话都不通的地方是没有信息化可言的。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修路”工程开始于2004年1月。原信息产业部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在全国范围启动了划时代的“村村通电话工程”。
村村通工程按照“分片包干”原则由6家运营商具体负责实施。第一阶段任务是2005年底前实现“邮电十五规划”中“全国95%以上行政村通上电话”的目标;第二阶段任务是“十一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第三阶段任务是 “十二五”期间将“行政村通”延展到“自然村通”,普遍服务内容逐步从语音业务扩展到互联网业务,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
据工信部统计,“十一五”期间村村通工程国家累计直接投资达500亿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5.5亿元,地方财政补贴4亿元,电信企业自筹约480亿元,全国“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的目标于2011年成为现实,很多地方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记者从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之一的中国移动获悉,截至2012年底,中国移动在农村的网络覆盖了全国100%行政村、超过98%自然村。持续对各级农业部门、农民购机进行话费补贴,补贴额度近40%,并且提供多样化智能终端供农民选择。
村村通电话工程使得农村通信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电信普遍服务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建立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使农村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路通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才能逐步落地。在农业部的努力下,目前我国32个省级单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设有市场信息行政管理机构和信息中心,信息中心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职能已逐步实现从单纯保障农业部门自身办公系统运转向为农业系统提供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支撑转变,市场信息机构与信息中心合力推进信息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壮大。据对全国28个省1912个县调查整理情况看,目前超过55%的县设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行政管理机构,近四成的县配备了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配备了兼职工作人员的县超过80%。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国近39%的乡镇设立了信息服务站,大多与乡镇农技推广、质检机构或政府服务机构合并建站,终端设备配置及互联网接入条件良好。22%的行政村设立了信息服务点,主要与党员远程教育点及阳光书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合并建点,绝大部分配置了计算机并具备互联网接入能力。全国专兼职农村信息员超过18万人,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是主要力量。
“车”开始多了
如果说电话、宽带等硬件连通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路”,那么农业生产、流通、消费、服务各个环节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多种应用就是跑在路上的“车”。近年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电信运营商及IT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及农民合作社等密切协作,使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种植业生产方面,全国植保信息化网络体系已初步建成。到2012年开通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控信息系统、蝗虫防控指挥系统、全国植物检疫计算机管理系统、全国病虫测报数据库,实现了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数据的网络化报送、自动化处理、图形化展示预警和可视化发布,提高了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能力,为减轻灾害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畜牧业生产方面,畜牧业龙头企业及大型养殖场生产经营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畜禽养殖环境监控、饲料自动给喂、育种繁育、疾病诊断与防控、养殖场管理、质量追溯管理等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推广运用,为加快实现畜禽养殖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和安全的目标起到了巨大作用。一些大型畜牧业生产企业运用RFID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等对畜禽养殖场的畜禽个体生产情况、出栏情况、饲料、人员、市场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和配置,已经全方位实现生产经营信息化,使畜禽生产管理更科学更有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渔业生产方面,渔船安全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2012年,农业部和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加强通信和信息化项目建设力度,完成了《北斗海洋渔业应用示范项目》立项工作,总装备部和农业部已联合批复立项,项目总投资9826万元,总装备部北斗重大专项投资2000万元,为辽宁、山东、浙江、海南、大连和青岛等地11143艘海洋渔船安装北斗二代终端。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海洋渔业通信网岸台维护与新型渔用对讲机补贴配备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地岸台维护和渔船通信设备配备工作,提高安全通信保障能力。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兽药监管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兽医局组织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在中国兽药信息网建设完成国家兽药基础信息查询系统I期,并于当年8月上线试运行。通过查询系统,可快速查询兽药生产企业GMP证书、兽药生产许可证、兽药产品批准文号、生物制品和进口生物制品批签发等审批情况以及兽药监督抽检检验情况,查询系统中的数据相互关联、信息完整,极大地满足全国兽药监督执法以及社会公众查询需要,促进了行业诚信自律。
——农业机械管理方面,重要农时农机调度信息化得以加强。2012年,农业部继续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春耕、三夏、三秋等重要农时农机调度工作,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具供需、作业价格等市场信息,充分利用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为广大农民、农机手和农机企业免费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促进了作业机械的有序流动。黑龙江为投资额达到千万元以上的全省800多个农机合作社的大型农机设备安装了全球定位装置,实行实时实地的智能化管理;河南省农机跨区作业信息网络设施和智能调度管理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行,免费为参加跨区作业的5000多台联合收割机安装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三夏”跨区作业的精细化组织和信息化管理;山东开发的“农机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省、市、县农机管理部门及相关的200多家农机驾校资源,搭建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管理信息平台,在全国农机系统率先实现了市县农机化信息网的互联,部分县还将信息网络延伸到了乡村和农机大户。
——农村经营管理方面,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和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信息电子化初步成形。很多地方的农经部门建立了集体“三资”监管平台和集体产权交易平台,开发应用了土地承包管理和流转系统、农民负担监管系统。据统计,全国省、地、县三级农经机构自主开发业务网络监管系统达1170个,已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村集体“三资”监管、农民负担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系统的县的比例分别达到7.7%、15.1%、3.7%、5.0%。有近一半的村实现了农村财务会计电算化,北京、上海、浙江、山西、吉林、安徽、湖北等省(市)85%以上的乡镇建立了集体“三资”监管平台,部分地方已经实现了由单机向网络、由资金向资产资源监管平台的升级,集体“三资”管理基本实现由手工记账、算盘核算向计算机管理、动态实时、全面监管的转变,从源头上避免或者减少了基层干部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开,已经超过1/4的县(区、市)实现了土地承包档案信息电子化,不少地方还建立了融合同管理、确权登记、流转服务、仲裁监管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有的地方还结合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开发应用土地承包确权登记管理系统。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了农经工作作用发挥、职能履行,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农民群众的赞许。
——农村文化旅游方面,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已实现信息化。农业部实施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信息“进城入户”工程,通过建立休闲农业信息中央数据库,设计开发“魅力城乡”网站,建立手机信息服务平台,手机客户端,开通信息服务热线等途径,吸引城乡居民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过程,体验农民劳动生活,享受农村风情风貌,引领休闲消费新业态的形成,有效破解休闲农业供需信息对接不畅难题。2012年,入库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已超过12万家,日均浏览量超过10万次,平台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多个经营主体在魅力城乡网站上刊登信息后,客流量增幅超过30%。
——农产品电子商务方面,一批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崛起,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已经出现。数据表明,2012年阿里平台上共完成农产品交易额约200亿元,其中淘宝网和天猫平台成就了大部分的交易额,B2B平台上通过支付宝完成的交易额接近1亿元。传统滋补营养品(包括蜂蜜/蜂产品、燕窝、灵芝、冬虫夏草等)、粮油米面/干货/调味品、茶叶成为淘宝网2012年交易额最大的农产品类目,分别为61.41亿元、34.53亿元和34.16亿元。而从增长趋势来看,生鲜类目(海鲜/水产品、新鲜水果等)无疑是增长最快的类目,2012年同比增幅达到42.06%。
截至2012年,入驻京东平台的农产品商家已经超过500家,上线在售的农产品类商品数量超过36000个。2012年全年,京东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超过6亿元,总订单量超过400万单。京东还利用电商平台和优势资源,在解决农产品滞销方面做了有益尝试,打通了农户和消费者间的供需信息障碍,使优质的农产品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地头直达餐桌”。2012年3月和12月,为解果农燃眉之急,京东快速响应,分别推出重庆脐橙和陕西苹果团购义卖活动,销售滞销水果5万余吨。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各种应用正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更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实现信息化带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但另一方面,在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标准不统一, 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基础设施难以互联互通、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应用系统难以集成、为农民提供的信息服务经常出现信息重叠、信息差异和信息滞后等现象。建立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高效开发利用的管理、服务机制和体制,非常紧迫。
“交通规则”亟待出台
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农业信息化刚刚兴起,信息应用环境、信息应用技术、农业信息服务方式等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农业信息化标准缺失使得大量的数据信息处于分散、部门所有和各自为政的状态, 很难在广域和一个集成环境下使用和实现全社会的数据共享。加之农业信息化涉及面广、参与部门多, 其间不仅涉及农业行业的标准, 而且要使用许多其他行业的相关标准。但是由于各部门对农业信息化标准没有统一的管理, 没有根据农业信息化的特点对相关标准进行有效组织, 使农业信息化标准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同时,农业信息化标准的组织制定部门过于分散。由于行业管理的条块划分, 农业信息化被分割到农业部、工信部、广电局等部门分头管理, 标准的制(修) 订工作互不通气, 标准定值依据不统一, 制定出的标准在技术内容上难以协调。
2011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今年5月,又发布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为保障农业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在全面开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发展信息化建设规划,谋划一批切实可行的信息化项目,并积极推动立项实施。全面组织开展农业信息化评价工作,科学测度信息化水平与绩效。
农业部信息中心的专家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农业应用相关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已经成为制约有关应用推广的瓶颈,打造核心数据资源必须标准先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开展农业领域对象标识符(OID)制订工作。中心近期拟申请注册开展农业领域OID工作,形成农业互联网和物联网根OID,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逐步开展农业领域OID统一标识体系建设及全国范围内统一标识和解析服务。同时,结合应用的需要,优先制定农业信息化所需标准,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
陕西省工信厅、省农业厅把工作做在前头,已经编制出了《陕西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框架》。该《顶层设计》贯彻了两个基本思路:一是统一规划,农业部门组织实施,各涉农部门共同参与。二是理清政府职责,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政府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企业积极开拓市场,农民享受普遍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赢。通过《顶层设计》,将规划具体化,有了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总体设计,从而使全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从2013年开始实施,到2017年陕西省有望实现“一网对农村,一卡对农村,一站对农村”的服务格局。
可以预见,未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