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教育之本,人才的培养根本是德育教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素质教育;载体;读书
德育是教育之本,人才的培养根本是德育教育。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们看待一个学生的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终身发展的潜力,这契合了教育最朴素的哲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育这一“百年大计”从本质上要求我们首要任务是抓好德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正如它的含义一样高深莫测,难以三言两语表述到位。但是,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被广泛接受的,传承下来的,时至今日仍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思想意识和实践的总和。传统文化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和基础。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在此进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也不是所谓的国学。必须摈弃那些封建的、奴性的、非理性的成分
儒家思想主张“忠、孝、仁、义、礼、智、信”。万事忠字当头,何为忠?在封建社会,臣事忠于君,所谓君让臣亡,臣不敢不亡。这是我们当今教育里所倡导的吗?这只能叫“愚忠”。这类封建的、奴性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必须摒弃。
就我们普通善良的人来理解,仁,就是仁慈,善良;义,就是义气,正义;礼,就是礼貌、文明;智,就是智慧,聪明;信,就是信用,诚实。概括说就是:“仁义道德”。
二、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适合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三岁前的孩子要遵循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条件关怀和满足。教育学前的孩子要采用儒家思想,正面教育熏陶,锤炼性格。教育入学的孩子要采用法家思想,立规矩,促习惯养成。英国哲学家查尔斯曾经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个人有好的习惯才会拥有好的性格。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好性格的形成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这正是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好性格的评价标准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好性格主要包括勇敢、智慧、诚信、谦让等方面。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立自强、自我约束成了新时期好性格的标准。下面就这两个维度简明分析一下。
首先是自立自强的精神。自立,需要自身的信心和智能去寻找;自强,更需要我们的毅力和反思。简言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分依赖他人。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中的个体,自立自强是立足之本,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其次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充满诱惑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保持理智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个人的自我克制能力的优劣能够决定其心理、健康和智能水平。
一到三年级,直到青春期前,法家思想,立规矩,养习惯,惩戒教育。龙应台:父母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青春期:尊严、逆反,回归道家思想。
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要简单说教,选择合适的载体
秦朝确立的方孔圆钱,以后历朝都加以仿效。方孔钱,融入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将钱设计成“连天接地”以示某种象征。天圆地方哲学思想观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道家认为:天圆,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地方,做事上要严谨条理。“天圆地方”是有机的统一体。一个人既需要“天圆”—处事游刃有余,落落大方;又需要“地方”—张弛有度,无懈可击。把这两个方面融合到一个平面上就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有不少人把“中庸”理解为中立、平庸,认为讲中庸就是搞折中、放弃原则。这是对中庸哲学思想核心的极大误解。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中庸”之“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中庸”之“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不走極端,有舍有得,深度融合的坚定信念。中庸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充满不偏不倚、适度适中的智慧。
中庸是极致性的标准: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冲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读书是别人给我们思想,在独处中享受自由,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从教育的本身来看,从学生终身发展来说,一名老师被学生永久的认可,一定是与教育有关,与课堂有关,与爱有关。
参考文献:
[1]杨健康,唐亚阳.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船山学刊,2006(04).
[2]雷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J].中国德育,2017(09).
作者简介:
燕东杰,王立军,山东省东营市,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素质教育;载体;读书
德育是教育之本,人才的培养根本是德育教育。有人说: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们看待一个学生的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终身发展的潜力,这契合了教育最朴素的哲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育这一“百年大计”从本质上要求我们首要任务是抓好德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正如它的含义一样高深莫测,难以三言两语表述到位。但是,传统文化,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笔者认为,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被广泛接受的,传承下来的,时至今日仍能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思想意识和实践的总和。传统文化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和基础。
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就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在此进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也不是所谓的国学。必须摈弃那些封建的、奴性的、非理性的成分
儒家思想主张“忠、孝、仁、义、礼、智、信”。万事忠字当头,何为忠?在封建社会,臣事忠于君,所谓君让臣亡,臣不敢不亡。这是我们当今教育里所倡导的吗?这只能叫“愚忠”。这类封建的、奴性的思想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必须摒弃。
就我们普通善良的人来理解,仁,就是仁慈,善良;义,就是义气,正义;礼,就是礼貌、文明;智,就是智慧,聪明;信,就是信用,诚实。概括说就是:“仁义道德”。
二、 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适合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教育三岁前的孩子要遵循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条件关怀和满足。教育学前的孩子要采用儒家思想,正面教育熏陶,锤炼性格。教育入学的孩子要采用法家思想,立规矩,促习惯养成。英国哲学家查尔斯曾经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一个人有好的习惯才会拥有好的性格。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好性格的形成也是日积月累的过程,这正是教育要完成的任务。好性格的评价标准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好性格主要包括勇敢、智慧、诚信、谦让等方面。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立自强、自我约束成了新时期好性格的标准。下面就这两个维度简明分析一下。
首先是自立自强的精神。自立,需要自身的信心和智能去寻找;自强,更需要我们的毅力和反思。简言之,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分依赖他人。学生将来都是社会中的个体,自立自强是立足之本,是实现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其次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充满诱惑的时代,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保持理智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一个人的自我克制能力的优劣能够决定其心理、健康和智能水平。
一到三年级,直到青春期前,法家思想,立规矩,养习惯,惩戒教育。龙应台:父母教育孩子是有有效期的。青春期:尊严、逆反,回归道家思想。
三、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要简单说教,选择合适的载体
秦朝确立的方孔圆钱,以后历朝都加以仿效。方孔钱,融入了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将钱设计成“连天接地”以示某种象征。天圆地方哲学思想观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道家认为:天圆,心性上要圆融才能通达;地方,做事上要严谨条理。“天圆地方”是有机的统一体。一个人既需要“天圆”—处事游刃有余,落落大方;又需要“地方”—张弛有度,无懈可击。把这两个方面融合到一个平面上就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有不少人把“中庸”理解为中立、平庸,认为讲中庸就是搞折中、放弃原则。这是对中庸哲学思想核心的极大误解。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
“中庸”之“中”的含义是不偏不倚,是适度、适中、正确,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是合宜、合理,无所偏倚而恰如其分。“中庸”之“庸”的含义是平凡、平常、平易可行,而又无可改易的一定之理,与怪异、险僻、神秘相对而言,含有“普遍适用”之意。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不走極端,有舍有得,深度融合的坚定信念。中庸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我们充满不偏不倚、适度适中的智慧。
中庸是极致性的标准: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冲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读书是别人给我们思想,在独处中享受自由,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一个人具备了卓越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与人交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
《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从教育的本身来看,从学生终身发展来说,一名老师被学生永久的认可,一定是与教育有关,与课堂有关,与爱有关。
参考文献:
[1]杨健康,唐亚阳.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船山学刊,2006(04).
[2]雷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智慧[J].中国德育,2017(09).
作者简介:
燕东杰,王立军,山东省东营市,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