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现在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迟钝却普遍存在。那如何才能在教学中训练好学生的语感呢?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成句子,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成现实语言。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读断句子。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目视、耳闻、口诵、心思。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记忆库,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词语理解,内容整合,引领学生敏锐觉察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训练语感技法。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的。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师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语境,培养语感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 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毛主席的《长征》一诗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两字是理解上的难点,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切入点。在理解“暖”时,我先让学生听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红军战士顺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从而理解这里的“暖”其实是指战士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在理解“寒”时,我让学生看了一段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过程的视频,再让学生按“桥上”、“桥下”、“桥头”的顺序来描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激烈残酷,从而懂得“寒”字主要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惨烈。最后再引导学生将两句诗对比着练习朗读。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沟通、交融,从而使学生得到语感的熏陶。
三、品析文章,增强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作者、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中可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这样一句:“恩科西一直挺到上学的年龄。”我让学生讨论“挺”能换成其他的词语吗?如“坚持”、“挨”怎么样?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小学生记忆力强,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精彩片段背诵下来。这样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从中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从而也使学生积淀了语感。
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作者单位:淮阴师院第二附属小学 江苏】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辨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成句子,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成现实语言。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到读得字字响亮,不漏字、不添字、不倒字,不读断句子。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目视、耳闻、口诵、心思。一边读一边快速检索记忆库,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词语理解,内容整合,引领学生敏锐觉察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范读,训练语感技法。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的。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师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语境,培养语感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 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毛主席的《长征》一诗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热情讴歌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是一首气壮山河的革命史诗。其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两字是理解上的难点,也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最佳切入点。在理解“暖”时,我先让学生听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再引导学生想象并体会红军战士顺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心情,从而理解这里的“暖”其实是指战士们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在理解“寒”时,我让学生看了一段红军飞夺泸定桥战斗过程的视频,再让学生按“桥上”、“桥下”、“桥头”的顺序来描绘,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夺桥战斗的惊心动魄和激烈残酷,从而懂得“寒”字主要反映了当时战斗的惨烈。最后再引导学生将两句诗对比着练习朗读。这样就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沟通、交融,从而使学生得到语感的熏陶。
三、品析文章,增强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作者、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学中可通过减一减,加一加,换一换,调一调等形式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如《艾滋病小斗士》中有这样一句:“恩科西一直挺到上学的年龄。”我让学生讨论“挺”能换成其他的词语吗?如“坚持”、“挨”怎么样?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见仁见智。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
四、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小学生记忆力强,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精彩片段背诵下来。这样学生就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从中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生。从而也使学生积淀了语感。
广泛阅读,增加阅读量,开拓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
【作者单位:淮阴师院第二附属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