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扩大适应证的可行性探讨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i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未分化型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扩大适应证的可行性,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胃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的807例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7.2%(139/807)的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110例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患者均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癌胚抗原水平升高、肿瘤大小、大体分型、溃疡、浸润深度、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均有关(χ2=4.500、13.332、16.611、6.083、51.064、0.564、17.006,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最大径>20 mm(OR=1.606,95%CI 1.021~2.526,P=0.040)、脉管侵犯(OR=16.835,95%CI 10.510~26.966,P<0.01)、黏膜下浅浸润(≤500 μm;OR=1.962,95%CI 1.022~3.765,P=0.043)和黏膜下深浸润(>500 μm;OR=3.014,95%CI 1.753~5.181,P<0.01)均是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未分化型早期胃癌的ESD扩大适应证适用于内镜下治疗,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低;肿瘤最大径>20 mm、脉管侵犯、黏膜下浅浸润和黏膜下深浸润均是未分化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初步探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0%
回顾性分析167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小肠出血的原因和特点。小肠出血的病因以炎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多见,分别占35.3%(59/167)、30.5%(51/167)和18.0%(30/167);其他良性病变包括小肠憩室、肠套叠、息肉和异位胰腺等共占9.6%(16/167);胆源性、胰源性小肠出血占1.8%(3/167),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占4.8%(8/167)。不同年龄组患者的
中国是H.pylori感染的高发国家,由H.pylori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越来越沉重。本研究调查了银川市H.pylori的感染现状,并分析了其流行病学因素,旨在为H.pylori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通过对银川市5个区域的居民进行14C-呼气试验及问卷调查,分析调查人群的一般特征、生活习惯、疾病状况等,发现H.pylori感染与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且H.pylori感染不仅可导致慢性胃病、胃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一种癌前病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既往研究发现补充叶酸可有效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进程,降低胃癌发生率。叶酸通过单碳代谢保障DNA甲基化,延缓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为异型增生的进程,通过抗炎和抗氧化作用抑制黏膜炎症,预防胃癌。由于研究人群、数量、剂量、干预时机、基因多态性和其他致癌因素的影响,不同研究之间呈现出双向结果。目前对叶酸补充治疗的方案和疗效仍有一定争议,其机制也尚未阐明。
目的研究中枢蓝斑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系统在IBS中的作用,探索影响其改变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母婴分离联合出生后复合应激构建大鼠IBS模型,后采用脑核团微取样的方法获得大鼠蓝斑区的组织样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对照组和IBS组大鼠蓝斑核内细胞癌基因Fos(c-Fos),以及CRH和其相应受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受体(CRHR)1、CRHR2的mRNA表达;同时检测DNA
淋巴细胞性食管炎(LyE)是以食管壁淋巴细胞浸润,且排除粒细胞浸润为病理特征的慢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内镜、组织病理学等多方面因素。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抑酸药、糖皮质激素和食管扩张手术等。国内对于LyE的病例尚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LyE并总结LyE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选取51例难治性GERD患者,分析合并食管外症状和典型反流症状的难治性GERD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24 h pH-阻抗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合并食管外症状组弱酸反流事件发生率(41.0%,16/39)高于典型反流症状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0.040);而两组酸反流、长反流、非酸反流和食管动力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弱酸反流可能是合并食管外症状难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