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合理科学地把握教材,细致娴熟地驾驭课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显现。
【关键词】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科的范围就有多大。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倡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一般说来,语文学习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传统文化地域风情、社会生活等都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都是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在这个喧器忙乱的时代,能从学习语文中感受到一丝清风迎面吹来。
1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是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提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过程、形成学习小组等方面,要与学生共同商讨进行,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在这样的学习模式里,语文教师由预设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过程,充分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参谋,师生间真正做到了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其次是合作性学习。教学中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不同学生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与教师理解也不尽相同,这里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同一题目的作文,学生由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内容也不免千差万别,所以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也要与学生多多沟通,可以写写“下水作文”,述说自己的感悟。这对学生有很强的指导示范意义。再次是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使用多种方法,如调查、观察、讨论、查阅资料等研究。这可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学习。当然这样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很显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务于创新等精神的重要途径。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1 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一位教师能否让自己的学生铭记一生,他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尚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并自觉地“向师”、“亲师”、“学师”,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2 要在教材中寻找榜样的力量。语文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媒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细腻美,也有“古道西风瘦马”的雄浑美。“诗言志,言为心声,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传的方式,都凝聚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折射出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应自觉、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自觉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2.3 创设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乐说、会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宽容、谦虚、互助的精神及人际交流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培养和提升。
3 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使课程评价真正成为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助推器”。具体有以下三点:一是语言激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尽量多使用鼓励语言,发现学生的潜力,并称赞和激励他们,往往会让学生倍感欣喜,获得被肯定的快乐,充满自信。二是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评价的重点是过程而非结果,即使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也不能仅以一个“好”字下结论。如果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亲切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和意义。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像书中英雄人物一样,坚守节操,直面困境,热爱祖国。可以说,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和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让视野开阔起来——“做人事”,让感情丰富起来——“懂人情”,让思想深刻起来——“有人味”。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情感充沛,人格丰盈。
【关键词】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科的范围就有多大。新课标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提倡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其健全的人格。一般说来,语文学习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传统文化地域风情、社会生活等都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都是要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让他们在这个喧器忙乱的时代,能从学习语文中感受到一丝清风迎面吹来。
1 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是自主性学习。教师在提出学习任务、设计学习过程、形成学习小组等方面,要与学生共同商讨进行,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选择。在这样的学习模式里,语文教师由预设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过程,充分学生学习的顾问和参谋,师生间真正做到了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其次是合作性学习。教学中对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不同学生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他们与教师理解也不尽相同,这里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同一题目的作文,学生由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内容也不免千差万别,所以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也要与学生多多沟通,可以写写“下水作文”,述说自己的感悟。这对学生有很强的指导示范意义。再次是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使用多种方法,如调查、观察、讨论、查阅资料等研究。这可使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学习。当然这样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很显然,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务于创新等精神的重要途径。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1 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一位教师能否让自己的学生铭记一生,他是否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学尚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本领、扎实的语文功底等,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并自觉地“向师”、“亲师”、“学师”,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2 要在教材中寻找榜样的力量。语文教材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媒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细腻美,也有“古道西风瘦马”的雄浑美。“诗言志,言为心声,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传的方式,都凝聚着作者的良苦用心,折射出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应自觉、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自觉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2.3 创设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乐说、会说。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宽容、谦虚、互助的精神及人际交流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培养和提升。
3 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并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和不足。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使课程评价真正成为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助推器”。具体有以下三点:一是语言激励。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尽量多使用鼓励语言,发现学生的潜力,并称赞和激励他们,往往会让学生倍感欣喜,获得被肯定的快乐,充满自信。二是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评价的重点是过程而非结果,即使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也不能仅以一个“好”字下结论。如果学生回答不到点子上,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亲切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魅力和意义。三是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像书中英雄人物一样,坚守节操,直面困境,热爱祖国。可以说,教师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和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指导作用。
总之,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让视野开阔起来——“做人事”,让感情丰富起来——“懂人情”,让思想深刻起来——“有人味”。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情感充沛,人格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