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眷侣同台授课20载:教授夫妇感怀最后一课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ey178667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30日18时刚过,中科院一间能容纳200余人的阶梯大教室就座无虚席,讲台上,一位头发花白的教授激情四溢,向弟子们传授着他对基因工程的真知灼见。而在讲台的另一侧,同样一头银发的黄美娟教授则忙着为丈夫播放课件、擦黑板,不时笑着提醒丈夫所漏掉的知识点。
  这样的场景只是吴乃虎教授和妻子20年来同台授课最普通的一幕,只不过,当晚是他在中科院任教的最后一课。
  患难夫妻相伴度过非常岁月,夫妻学有所成比翼齐飞
  1960年,吴乃虎考入北京大学,黄美娟则在中国农业大学就读。两人相识于北大未名湖畔,第一次见面,吴乃虎就被黄美娟的美丽、娴静吸引住了,通过交谈,吴乃虎觉得黄美娟是个好姑娘,心里暗暗认定了她。黄美娟对吴乃虎的印象也不错,觉得这个书卷气很浓的小伙子谈吐不凡,人也长得清秀。两个人互生爱慕,并留了联系方式。
  第一次见面后,吴乃虎怎么也忘不掉黄美娟俏丽、文静的模样。第二天,他就给她写信,信上的称呼是:“黄美娟同志”;第二次写信的称呼就省略了姓氏,变成了“美娟同志”,第三次,他信里的开头索性就成了“美娟”。
  吴乃虎和夫人这段趣事,他在课堂上讲过,有调皮的学生故意逗他:“吴老师,你信里的称呼后来肯定成了‘亲爱的美娟’了吧?”吴乃虎笑着回应:“这个真没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不会把‘亲爱的’这类的词汇挂到嘴边,亲不亲爱,心里明白嘛!”1964年,吴乃虎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很快展露出科研方面的潜质。
  然而,“文革”的到来让吴乃虎做学问的环境遭到了破坏,但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低头、不瞎说、不害人、不参加任何运动,有机会就读书。
  “文革”的疾风暴雨并不能让吴乃虎独善其身。一夜之间,他住的楼道里写满了批判他的大字报,吴乃虎陷入危险境地。黄美娟本来还打算晚两年结婚,为了表达对未婚夫的支持,她和吴乃虎在最短的时间内结了婚。“文革”过后,吴乃虎为了弥补被耽搁的时光,加班加点地工作。黄美娟在北大任教,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工作,付出的精力比丈夫要多得多。吴乃虎体恤妻子,尽可能地帮着做家务。平时,夫妻俩很少分开过。妻子出差几天,吴乃虎就很不适应,感觉少了左右手似的。不过,45岁那年,她却出了一趟最长的“差”——到美国作访问学者,一去就是三年。1983年初,吴乃虎被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系学习,拜在世界著名分子遗传学华裔教授吴瑞门下,学习当时最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
  吴乃虎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在美国,人到中年的他几乎是从头学起,无论是英语水平、实验技能还是专业知识都很差,大多数试验在国内都没做过。因此,他学得格外刻苦,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
  1986年,吴乃虎带着几十箱研究材料回国,海关人员拆箱安检时说:“这才像个留学生。”回国后的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回到所里报到,希望尽快开展实验。没想到的是,所里分子生物学方面几乎一片空白。后来,国家“863”计划提出要研制人造种子,这需要细胞培养以及分子生物学两方面的知识。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吴乃虎就准备写一本让国内的学子能够迅速掌握基因工程理论方面的书。面临国内这方面的空白,吴乃虎和妻了承担了写书的任务。因为准备充分,吴乃虎一稿写就《基因工程原理》,黄美娟负责誊写,她的制图技术也应用到了誊写的工作上,送到出版社之后,主编说从没见过这么整齐的书稿。这本书1989年出版,迄今为止已经印刷17次。从1989年开始,吴乃虎开始带课,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生。他治学严谨,教课一丝不苟。随着年龄渐大,黄美娟担心老伴的身体吃不消,就劝他下课后不要再拖那么长时间,吴乃虎却对学生有问必答。黄美娟没想到,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意外事件让她决定陪老伴上课,夫妇同台授课20载
  那是1994年5月的一天晚上,10点都过了,黄美娟迟迟等不来丈夫,便有些担心。在黄美娟焦急的等待中,11点左右,家里的电话响起,黄美娟急忙接起来,一位女生告诉她:“师母,吴老师还在为我们辅导,他怕您等急了,让我告诉您一声,他很快就回来了!”挂完电话,黄美娟终究还是不放心。不到十分钟,电话又响了起来,还是那个女孩的声音:“师母,吴老师心脏有些难受,我们送他去医院了……”
  黄美娟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她赶紧打的往医院赶。到了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已经出来了:吴教授心脏漏跳,造成这种症状的原因可能是过于劳累,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原因,需要在医院里治疗一个阶段,问题不是很大。黄美娟这才放了心。然而,吴乃虎身体还未痊愈,就闹着要上课。黄美娟知道老伴的脾气,就依从了他。不过,她提出一个要求,就是陪他一块儿上课。拗不过妻子,吴乃虎只好同意了。
  半个月后,吴乃虎到中科院研究生院上课,黄美娟第一次陪同。看着学生们窃窃私语,吴乃虎主动给大家介绍:“这是我的夫人黄美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从现在起,她就是我上课的助手了!”听了吴老师的介绍,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黄美娟笑着挥了挥于,算是做了回应。
  有了第一次陪同老伴上课的经历后,黄美娟此后20年间只有一次缺席过老伴的课堂。老夫妇相依相伴上课,已成了中科院的一道风景。
  每次上课,吴乃虎和妻子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到教室,黄美娟整理讲义,吴乃虎跟学生聊天,或者“突然袭击”检查笔记。课堂上,有时吴乃虎讲着讲着就会讲他的青年时代。这时,黄美娟便会用眼神提醒他,吴乃虎就会打住,对学生说:“你们看,黄老师又看我了,说我跑题了!”有时,吴乃虎讲错了细节,黄美娟会在一边轻声提醒;吴乃虎没讲明白的地方,黄美娟会直接站起来补充,这时的吴乃虎就站在一旁,笑眯眯地听着。
  黄美娟不仅仅陪着老伴上课,她在课堂上做起笔记比学生都要认真。20年下来,单她积攒的笔记本就有11本之多。起初,重点标的多,到后来,她更多把自己的意见写在笔记本正文下方。每一节课后,她都会拿着本子跟吴乃虎说:“吴老师,你看啊,这里没讲到,那里还需要加强!”   为了全心辅佐老伴上课,1996年,黄美娟退休后,自学了电脑技术,学生们需要拷贝课件,也要找她。吴乃虎无论生活还是教课,都离不开老伴的帮助。有一年,他的左手韧带撕裂,不得不带伤讲课。黄美娟不但要擦黑板,还要帮吴乃虎制作讲课用的课件。吴乃虎感叹说,黄老师,没有你,我啥都干不成了,你对我太重要了!
  黄美娟并不都是活在丈夫的世界里,她也经常受邀去讲学。这时,吴乃虎也会坐在讲台的一侧,给老伴儿擦黑板,提醒老伴儿时间。上过他们课的同学们都感叹:“吴老师和黄老师的课堂成了一个景观,他们举手投足体现出的默契和谐羡煞了青年学生。”
  网络走红平静生活被扰,“最后一课”师生情深难舍
  2014年11月初,吴乃虎和黄美娟平静的生活突然发生了变化。一位与他们相熟的记者打电话给吴乃虎,说网上热传他和老伴同台上课的图片,你们二老可能要出名了。平静的生活被搅乱,这让吴乃虎和老伴很生气。吴乃虎对老伴说,非把给他们拍照片的学生给找出来不可,怎么能私自上传他人的照片呢?!他还研究那几幅传上网的有关他和夫人授课的照片,分析照片是从哪个角度拍的,想追查当天坐在那个位置上课的是哪些学生。
  看到丈夫动了真格,黄美娟耐心地劝他,学生出发点是好的,对咱们也没造成伤害,就算了吧!经老伴这么一说,吴乃虎气消了大半。那人,弟弟过来看他,弟弟原来一直反对哥哥这么大年纪还站到课堂上继续讲课,怕他的身体受不了。但哥嫂这次出名,让他改变了看法。他对吴乃虎说:“哥,你这样讲课很好啊,学生那么需要你们,你还可以讲。”经弟弟这么一说,吴乃虎觉得他和老伴的行为算是正能量,也就息了追究下去的念头。
  2014年I1月5日晚6叫30分,吴乃虎夫妇走红网络后的第一堂课在中国科学院开讲,与以往一样,学生们提前三四个小时到教室占座,来晚了,只能自带椅子坐在过道上。那天,北京的风很大。到了教室,吴乃虎和老伴脱去了厚重的外套。黄美娟坐到了她平时坐着的地方,吴乃虎手持教鞭,站在他讲课的位置。
  “大家可能都知道,过去的—周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周。”面对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黄美娟决定给学生讲述这一周的感受。她向学生坦承她陪在丈夫身旁,更多是出于照顾的考虑,有时也会“阻拦”学生们课后的提词,这一点还请大家理解,有时候看他实在太累了……
  黄美娟说完开场白,吴乃虎本想继续妻子的话题,此时黄美娟递过来一个眼神,吴乃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随即转回了授课的正题。2014年12月30日,吴乃虎和老伴共同上了当年的最后一堂课。由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将搬到怀柔,考虑到年龄较大,吴乃虎和老伴可能不会在中科院继续讲课了。可能是中科院最后一课的缘故,那天学生来得特别多,很多学生对这对年过七旬的教授夫妇表示不舍,想送上礼物留念。因此,吴乃虎的最后一课整堂都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离别氛围。
  吴乃虎和老伴提前到了教室后,一位学生深情朗颂了他写给两位老教授的诗:“雪白的头发,慈祥的面容,是你们倾情奉献的见证,再见了,敬爱的黄老师、吴老师,课堂上的教诲、欢笑和点滴故事,将是我们共同珍藏的难忘记忆。”吴乃虎夫妇认真听了那位学生的朗颂,笑着说:“谢谢,谢谢,我们做得还不够!”
  当晚的课吴乃虎准备得特别轻松,他们在投影上向学生展示了之前教过的优秀学生照片,鼓励学生向他们一样学习、发展,随后,他们和学生分享了两个人年轻时游览各地的照片,在一张拍摄于2004年的照片上,二老头发还是黑色的。
  那天晚上的课上到一半时,在黄美娟的提议下,吴乃虎放下教鞭,让学生们课间休息十分钟。这时,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拿着两个包装精美的苹果送给吴乃虎。拿着苹果的两位老人特别开心,拉着两位学生合影留念。
  当晚预定21时结束的课程,吴乃虎舍不得结束,又“拖堂”15分钟。最后,他收拾完包,对学生们送上最后的祝福:“你们任重道远,鹏程万里。”吴乃虎在中科院的最后一课终于结束了。
  董岩据《现代家庭》整理
其他文献
苗圃绝对是一个好演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审美情趣两极分化的时代,她那英气外露却又不舍贤淑的形象气质非常吃香。当然,这种略显中性的表演特色也会成为演员事业上突破的一大障碍。  毫无疑问,当瞿颖和贾玲在央视春晚上高声喊出“女神与女汉子”之后,从演艺圈到广大受众,这事关女性性格气质的两极化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女神”或“女汉子”不但成为特质对立的标签,而且也相应的出现了许多顶着“女神”或“女汉子”名号
期刊
李湘骨子里一直有种反叛情结,凡事都要争第一。  小学的时候,她是大队长,初中、高中的时候,她是学生会主席。高中毕业时,她原已被保送了天津大学,但她却放弃了,自己去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即今中国传媒大学),且是以专业考试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进的北广。  大二时,李湘曾到北京电视台实习,在一档交通节目中当主持,“当时,一个月的实习工资有1000元,这对于我来已经是很大的一笔钱了。”她说。  毕业后,李湘听父母
期刊
“不论是逆境还是顺境,他们都用纯真来对待一切,无亏于己,无亏于人。”——沈峻自拟的“墓志铭”  沈峻去世了,悄没声的  这是她的风格,她的为人。他人需要帮忙的时候,她慷慨承担,而她自己却无论怎样也不肯麻烦他人。  当年丁聪先生办画展,恰值肾切除,她一面照顾丁先生,一面在美术馆“拳打脚踢”,总揽了画展的诸般事宜。问她可要帮忙?回曰:“不用,你们谁都帮不上!”丁聪先生去世时,她独自料理了丁先生的后事。
期刊
医生有时也像一个艺术家,病人则是艺术家手中的作品,当经过一番打磨、修理,一件艺术品从自己手中获得新生的时候,作为艺术品的创造者,他(她)们心中的快乐,是无法想象的。  本报记者 李雄峰 摄影 路宽  2015年3月24日下午,河北清苑县臧村镇农民郑艳良的电话响了,传来一段关切的话语:“经集团董事会研究决定,我们医院准备为你免费治疗。”这样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于一个与病痛,甚至是死亡搏斗中的人,按理
期刊
最近微信圈盛传一组照片,说的是石家庄市一所中学居然开进两部收割机去校园里收麦子,这可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而这所中学就是我的母校——石家庄市二十四中学,我上学时,它叫北京军区七一学校。  七一学校是1952年7月由中央军委批准、分配并委托华北军区组建的军队干部子弟学校,校址面积约400亩。原名为华北军区七一学校,1953年9月1日开学。1955年4月改为北京军区七一学校;1964年7月改为河北石家庄
期刊
我们姐妹俩的生日只差一年零一天。小的时候,因为我们俩个头差不多,又穿着同样的衣服,所以妈妈常常被人们拦住友好的问:“是小双棒吗?”日月匆忙,弹指一挥间,我们两个人都退休了,开始了我们姐妹俩新的人生旅程:我们结伴陪同父母去游览他们心仪的地方,或是我们两个携手遍访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我们青春岁月时曾经流血流汗艰苦奋斗过的地方……
期刊
一日闲来无事,翻开家中的N多本相册,看到我不同时期入行“勤行”的工装照片,觉得它不折不扣地、流水账般地记录下了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环境,不一样的服务对象。细节决定成败.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我的职业生涯给了我太多太多的感受,服务行业,特別是从事外事服务行业,细节更加至关重要,真的需要你心细如发才成!  耿秀刚文并供图  1971年尾。才入“勤行”时,看上去很青涩的我。  1983年
期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单位曾到山东修筑济青公路、济德公路,公路竣工之后,我随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往工地采访。两山之间,一桥飞架南北,颇为壮观,我站在大桥下拍了这张照片。当地老乡们都说:“北京的修路架桥工人真了不起,为我们修成了致富路,架起了幸福桥。”
期刊
江铸久的工作室在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座写字楼里,大门上贴着的一个“碁”字,低调地显示出这里的不同。“这是‘棋’的古体字,围棋棋盘最早是用石头做的。”江铸久解释说。  工作室的墙上挂着江铸久手书的《围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  每个周末,都会有二十几个孩子来这里学棋。这些孩子学习围棋的环境是江铸久那一代棋手所不能比的。  江铸久,1962年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围棋世家,祖父是个热
期刊
当28岁的王尔德坐船横跨大洋来到美国,海关人员问他有什么需要申报,他答道:“什么都没有,除了我的天才。”恃才傲物是这位英伦才子的本色。丘吉尔曾被问起,百年之后愿意和谁在天堂会面,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奥斯卡·王尔德,这也算是智者间的惺惺相惜吧。  1882年,28岁的工尔德坐船横跨大洋来到美国,进海关时工作人员问他有什么需要申报,他答道:“什么都没有,除了我的天才。”恃才傲物是这位英伦才子的本色,一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