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邝荣禄(1911.10.19—2001.5.10)是我国著名的禽病学专家,有“医药圣手”的美誉。他早年就读于中山大学农学院,后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专攻医学博士。学成归国后,邝荣禄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在此期间,他成功研制多种动物疾病防治疫苗,轰动海内外学术界,为畜牧业发展壮大作出巨大贡献。为了让中国的畜牧兽医学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凭着顽强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使中国兽医学在短短十多年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邝荣禄,原名邝焕光,广东台山人,是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禽病学家、教育家,中国畜牧兽医界先驱,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广东省家禽研究会创始人;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禽病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兽医学科评议组第一届成员,全国首个“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和全国首个“禽病学专业”硕士,其主编的《禽病学》是全国禽病科学第一版统编教材。新中国成立后,邝荣禄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宝贵基础。
立志求学 科学救国
邝荣禄出生在广东台山一个并不富裕的华侨家庭,父亲早年是普通农民,因家境贫困而去美国打工,后又在家乡从事种植与养殖活动。邝荣禄自幼在田间劳作,对农业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1927年年末,年仅16岁的邝荣禄只身前往广州求学,第二年秋,顺利考入中山大学附中高中师范科。第二年,他选择报考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走上了专业从事农业领域研究的科学道路。1931年,考入燕京大学,继续从事农科研究。
1935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邝荣禄自费远赴美国留学。1936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康奈尔大学的奖学金,顺利进入该校攻读博士学位。1939年,邝荣禄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兽医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国内抗战正处于最为艰难的时期,在美国的兄长都希望邝荣禄能够留在美国。但是,满怀爱国心的邝荣禄,毅然放弃了美好的职业前景,踏上了归国之旅。
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邝荣禄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假日,甚至连家都很少回。最终研制成功了多种兽用血清疫苗和人用疫苗,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惊诧于他如此甘于清贫,他说:“只要是有利于抗战的事情,无论多么艰苦,我都愿意去做。”正是这种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他无限的力量。
随后,邝荣禄兼任甘肃农业专科学校的教授、牧医系主任,开始兽医教育工作。他同时还兼任了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务。期间,他在寄生虫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采集了大量标本,发表了《山羊化牛瘟疫苗的研究》《山羊胸膜肺炎的研究》《西北各省家畜寄生虫病的调查》《舌形虫病的研究》《西北“空肠病”的研究》等多篇论文。
1947年前后,国内爆发大规模牛瘟,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当时,联合国派遣了兽医代表团来我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邝荣禄经过研究后认为,联合国代表团所提出的方案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盛行,对于邝荣禄提出的观点,联合国方面不仅不接受,而且态度十分蛮横。生性耿直的邝荣禄据理力争,他在短期内拿出了有效的实验结果,最终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在科学面前,美国专家向邝荣禄表达了深深的敬佩。
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著名的有《西北之山羊传染性脑膜肺炎》《第三系统家兔化牛瘟病毒之研究》《牦牛之抗牛瘟免疫试验》《土种山羊对于牛瘟病毒之感染性》《山羊化、兔化及鸡胚化三种牛瘟疫苗的比较试验》。尤其是《山羊化、兔化及鸡胚化三种牛瘟疫苗的比较试验》一文,对当时肆虐横行的牛瘟治疗起到巨大的作用,为无数农户挽回了经济损失。
投身教研 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前后,邝荣禄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农学院,从事畜牧兽医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52年,邝荣禄发起、组建了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并持续担任多届理事长;1954年,他又筹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系,并兼任系主任。
此间,他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禽病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并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兽医评议组的第一届成员,是广东省和广州市多届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委员。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爆发了规模巨大的猪哮喘病,当时疫情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邝荣禄积极领导院系内的骨干力量,争分夺秒研究疾病的病理因素,终于取得巨大成果,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0年代末,他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家禽疾病的防控工作上,开创了我国禽类疾病研究的先河。为使我国的畜牧兽医学能尽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年近古稀的邝荣禄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充分利用自己精通外语的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当时兽医学发展的世界水平。
20世纪80年代,年逾古稀的邝荣禄仍然奋斗在兽医研究领域的第一线,先后筹建了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家禽研究会等禽类医学研究机构和组织。在他的主持下,华南农科院于198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禽类养殖与疾病防控专业,填补了禽类医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空白。1982年,他创办和主编了《养禽与禽病防治》杂志,不仅亲自撰写文章,而且仔细审阅大量来稿,以免出现错误。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这份学术期刊成为禽类疾病专业领域中的权威。同年,邝荣禄创立了国内第一个禽病专业硕士学位点,为提高禽类疾病研究的理论层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邝荣禄为国家、为学术、为人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农业部于1994年颁发荣誉证书,给予邝荣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辛勤育人 桃李满园
20世纪60年代起,邝荣禄便带领一批年轻人搞科研,先后在禽病X线的诊断研究等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学术空白,在应用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邝荣禄的科研态度极为严苛,从来不下无根据之论断。为了证明一个假设,他总是身体力行,亲身研究。例如,为了提高禽类研究水平,他经常深入农村,直接从事家禽的疾病防治工作。他经常对学生说,“一定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临床诊断水平,他在校内搞了一个鸡舍,把鸡舍作为教室,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家禽的生理活动特征。从发现个体差异到个别诊断再到具体措施的实施,每个环节他都会亲自指导学生。邝荣禄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生所写的文章,他都会仔细审阅,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时,他还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学者。尽管被视为禽病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和权威,但他从来不自以为是,常常请教一些年轻的学者。他经常告诫学生,科学需要谦虚和谨慎,需要认真和负责,要不骄不躁。
邝荣禄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人民。因此,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贪图个人的享受与安逸,要走到基层中去,为基层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平时一有机会,他就亲自下基层,无私地向畜牧生产者和基层兽医传授兽医学知识,为基层兽医工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后,邝荣禄从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率先开展现代机械化禽类养殖研究,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和新技术,为尽快实现我国禽类养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的禽类养殖技术在国内可谓是名列前茅,经济产值位居前列。为了让基层养殖户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邝荣禄将教学点搬到了最基层,亲自给农户们讲解技术,丝毫没有大教授、大学者的架子。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邝。
他十分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尤为重视培养年轻人。在他看来,学术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主要靠的是年轻人。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让年轻学者出来挑大梁,自己则甘为人梯。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者走上了科研岗位。他忠于学术、无私奉献的教育思想,永远值得后辈学习。
邝荣禄,原名邝焕光,广东台山人,是我国著名兽医学家、禽病学家、教育家,中国畜牧兽医界先驱,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广东省家禽研究会创始人;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及中国禽病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兽医学科评议组第一届成员,全国首个“养禽与禽病防治专业”和全国首个“禽病学专业”硕士,其主编的《禽病学》是全国禽病科学第一版统编教材。新中国成立后,邝荣禄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宝贵基础。
立志求学 科学救国
邝荣禄出生在广东台山一个并不富裕的华侨家庭,父亲早年是普通农民,因家境贫困而去美国打工,后又在家乡从事种植与养殖活动。邝荣禄自幼在田间劳作,对农业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1927年年末,年仅16岁的邝荣禄只身前往广州求学,第二年秋,顺利考入中山大学附中高中师范科。第二年,他选择报考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专门部,走上了专业从事农业领域研究的科学道路。1931年,考入燕京大学,继续从事农科研究。
1935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邝荣禄自费远赴美国留学。1936年,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康奈尔大学的奖学金,顺利进入该校攻读博士学位。1939年,邝荣禄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兽医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国内抗战正处于最为艰难的时期,在美国的兄长都希望邝荣禄能够留在美国。但是,满怀爱国心的邝荣禄,毅然放弃了美好的职业前景,踏上了归国之旅。
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邝荣禄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科学研究。他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假日,甚至连家都很少回。最终研制成功了多种兽用血清疫苗和人用疫苗,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们惊诧于他如此甘于清贫,他说:“只要是有利于抗战的事情,无论多么艰苦,我都愿意去做。”正是这种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他无限的力量。
随后,邝荣禄兼任甘肃农业专科学校的教授、牧医系主任,开始兽医教育工作。他同时还兼任了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等职务。期间,他在寄生虫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采集了大量标本,发表了《山羊化牛瘟疫苗的研究》《山羊胸膜肺炎的研究》《西北各省家畜寄生虫病的调查》《舌形虫病的研究》《西北“空肠病”的研究》等多篇论文。
1947年前后,国内爆发大规模牛瘟,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当时,联合国派遣了兽医代表团来我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邝荣禄经过研究后认为,联合国代表团所提出的方案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而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盛行,对于邝荣禄提出的观点,联合国方面不仅不接受,而且态度十分蛮横。生性耿直的邝荣禄据理力争,他在短期内拿出了有效的实验结果,最终证实了自己的观点。在科学面前,美国专家向邝荣禄表达了深深的敬佩。
这一时期,他发表了大量论文。其中著名的有《西北之山羊传染性脑膜肺炎》《第三系统家兔化牛瘟病毒之研究》《牦牛之抗牛瘟免疫试验》《土种山羊对于牛瘟病毒之感染性》《山羊化、兔化及鸡胚化三种牛瘟疫苗的比较试验》。尤其是《山羊化、兔化及鸡胚化三种牛瘟疫苗的比较试验》一文,对当时肆虐横行的牛瘟治疗起到巨大的作用,为无数农户挽回了经济损失。
投身教研 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前后,邝荣禄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农学院,从事畜牧兽医领域的教学与研究。1952年,邝荣禄发起、组建了广东省畜牧兽医学会并持续担任多届理事长;1954年,他又筹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系,并兼任系主任。
此间,他曾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顾问委员会副主席,全国禽病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并且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兽医评议组的第一届成员,是广东省和广州市多届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广东省委委员。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爆发了规模巨大的猪哮喘病,当时疫情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巨大。邝荣禄积极领导院系内的骨干力量,争分夺秒研究疾病的病理因素,终于取得巨大成果,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0年代末,他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家禽疾病的防控工作上,开创了我国禽类疾病研究的先河。为使我国的畜牧兽医学能尽快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年近古稀的邝荣禄不知疲倦地奔波于世界各地,充分利用自己精通外语的优势,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深入了解当时兽医学发展的世界水平。
20世纪80年代,年逾古稀的邝荣禄仍然奋斗在兽医研究领域的第一线,先后筹建了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家禽研究会等禽类医学研究机构和组织。在他的主持下,华南农科院于1981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禽类养殖与疾病防控专业,填补了禽类医学在教育领域中的空白。1982年,他创办和主编了《养禽与禽病防治》杂志,不仅亲自撰写文章,而且仔细审阅大量来稿,以免出现错误。正是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让这份学术期刊成为禽类疾病专业领域中的权威。同年,邝荣禄创立了国内第一个禽病专业硕士学位点,为提高禽类疾病研究的理论层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邝荣禄为国家、为学术、为人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农业部于1994年颁发荣誉证书,给予邝荣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辛勤育人 桃李满园
20世纪60年代起,邝荣禄便带领一批年轻人搞科研,先后在禽病X线的诊断研究等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学术空白,在应用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邝荣禄的科研态度极为严苛,从来不下无根据之论断。为了证明一个假设,他总是身体力行,亲身研究。例如,为了提高禽类研究水平,他经常深入农村,直接从事家禽的疾病防治工作。他经常对学生说,“一定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临床诊断水平,他在校内搞了一个鸡舍,把鸡舍作为教室,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家禽的生理活动特征。从发现个体差异到个别诊断再到具体措施的实施,每个环节他都会亲自指导学生。邝荣禄还十分注重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学生所写的文章,他都会仔细审阅,并且提出自己的意见。
同时,他还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学者。尽管被视为禽病研究领域内的专家和权威,但他从来不自以为是,常常请教一些年轻的学者。他经常告诫学生,科学需要谦虚和谨慎,需要认真和负责,要不骄不躁。
邝荣禄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他认为,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服务于人民。因此,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要贪图个人的享受与安逸,要走到基层中去,为基层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平时一有机会,他就亲自下基层,无私地向畜牧生产者和基层兽医传授兽医学知识,为基层兽医工作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改革开放后,邝荣禄从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率先开展现代机械化禽类养殖研究,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新品种和新技术,为尽快实现我国禽类养殖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广东省的禽类养殖技术在国内可谓是名列前茅,经济产值位居前列。为了让基层养殖户能够尽快掌握新技术,邝荣禄将教学点搬到了最基层,亲自给农户们讲解技术,丝毫没有大教授、大学者的架子。农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邝。
他十分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尤为重视培养年轻人。在他看来,学术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主要靠的是年轻人。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让年轻学者出来挑大梁,自己则甘为人梯。在他的培养下,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学者走上了科研岗位。他忠于学术、无私奉献的教育思想,永远值得后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