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题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规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搞好小学阶段的应用题教学呢?
一、 重视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结合新教材内容特点,善于挖掘探究,重视导入设计,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牢牢地抓住,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引入,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般应用题时,教师(顾客)向学生商店售货员买了3支铅笔和4本练习本,每支铅笔0.5元,每本练习本0.4元,让“商店售货员”算算应找给老师(顾客)多少钱?再让学生说说想法、算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角色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上课的开始就被充满乐趣的课堂气氛所感染,使学生为接下去的学习做良好的铺垫。
二、 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题选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这都说明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运用于生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形成单一、封闭、被动学习的思维方式,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并把它引入课堂,清楚地认识到应用题是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在此基础上,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际动手操作过程,在探索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重视解题思路训练,培养解题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学生学“懂”更要会“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是在理解上,更应是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当知识转化成一定技能、技巧,才能有更好的效益。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知识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技能的形成是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技能的形成可以看做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标志。
当前有少数教育者仍然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进行着应试教育,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故学生一遇到情景稍有变化的题目,即束手无策。越是这样,教师也就越是不放心,每道题都给学生作详细讲解,每种题型都给学生分析,却忽视了学生学法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学习便形成了一定的惰性和依赖心理,其结果是恶性循环。其实大家都知道,应用题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掌握”到“应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步形成熟练、灵活的解题技巧。
四、 重视自主探索,体验成功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尊重学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机会,将会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如:玩具厂生产玩具,计划每天生产600件,15天完成,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实际完成任务需要多少天?有以下几种方法:
解法一:600×15÷[600×(1+20%)]
解法二:设实际完成任务需要X天。(1+20%)X=15×1
解法三:设实际完成任务需要X天。600X+600×20%=600×15
解法四:1÷[1÷15×(1+20%)]
解法五:15×(1+20%)
以上五种方法都是这一题目的解题方法,运用了算术、方程、比例等,其中最优的解题思路是第五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加以点评引导,让不同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保证;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没有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否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题目、答题后自我检验等习惯等无不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应用题教学中,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这对于我们改进教学,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特质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
一、 重视导入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结合新教材内容特点,善于挖掘探究,重视导入设计,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牢牢地抓住,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同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紧密结合,通过这样的引入,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般应用题时,教师(顾客)向学生商店售货员买了3支铅笔和4本练习本,每支铅笔0.5元,每本练习本0.4元,让“商店售货员”算算应找给老师(顾客)多少钱?再让学生说说想法、算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角色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上课的开始就被充满乐趣的课堂气氛所感染,使学生为接下去的学习做良好的铺垫。
二、 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题选材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呈现形式多样化。这都说明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自于生活、同时运用于生活;然而,在现实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形成单一、封闭、被动学习的思维方式,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的现象普遍存在。因而老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善于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并把它引入课堂,清楚地认识到应用题是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反映,在此基础上,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际动手操作过程,在探索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重视解题思路训练,培养解题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要学生学“懂”更要会“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是在理解上,更应是对知识的应用,只有当知识转化成一定技能、技巧,才能有更好的效益。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得知识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数学的学习中,数学技能的形成是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技能的形成可以看做是掌握知识的一种标志。
当前有少数教育者仍然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进行着应试教育,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故学生一遇到情景稍有变化的题目,即束手无策。越是这样,教师也就越是不放心,每道题都给学生作详细讲解,每种题型都给学生分析,却忽视了学生学法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学习便形成了一定的惰性和依赖心理,其结果是恶性循环。其实大家都知道,应用题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掌握”到“应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逐步形成熟练、灵活的解题技巧。
四、 重视自主探索,体验成功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充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舞台,尊重学生,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尝试的机会,将会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如:玩具厂生产玩具,计划每天生产600件,15天完成,实际每天多生产了20%,实际完成任务需要多少天?有以下几种方法:
解法一:600×15÷[600×(1+20%)]
解法二:设实际完成任务需要X天。(1+20%)X=15×1
解法三:设实际完成任务需要X天。600X+600×20%=600×15
解法四:1÷[1÷15×(1+20%)]
解法五:15×(1+20%)
以上五种方法都是这一题目的解题方法,运用了算术、方程、比例等,其中最优的解题思路是第五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方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教师都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加以点评引导,让不同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 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有效保证;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没有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否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题目、答题后自我检验等习惯等无不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应用题教学中,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在平时教学中进行严格的、持之以恒的训练,这对于我们改进教学,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特质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