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云南省教科院和云南省小语会组织的“云南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示评比活动”,于2010年5月下旬在美丽的楚雄市举行。笔者有幸观摩了来自昆明、曲靖、楚雄、文山四地(市)6位选手的12节展示评比课,从中受到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一切社会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摆脱不了“钟摆现象”,只有不断地呼唤“回归”,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
第一,“回归”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生字词”的教学,都把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安排了充足的教学时间,设计了系统的教学程序。注意把识字、识词与写字、用词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通过示范和讲解指导学生的书写。“集中识字”与“分步识字”结合,低年段学生已有的字词量较少,而教材安排的识字量较大,在第一课时适当集中识字;中高年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量逐渐增多,教学安排的识字量逐步减少,在第一、二课时中实施分步识字,体现了小“集中”大“分步”。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都把准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有“自主练读”、“同学相互评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朗读”、“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朗读指导得法,朗读训练到位,情感表达充分。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语言文字”与“艺术文化”的融合。既重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书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精神、美等内容。
第二,“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规律,第一课时首先安排几次阅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或提炼主要内容,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有时还安排深入学习某一部分具体内容。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句段,深入理解各部分内容,最后通过“整体感悟”、“升华提高”或“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再回到课文整体。老师们遵循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再回到“思想情感”的规律,开课先“以境诱情”、“以言诱情”、“以情诱情”,确定情感基调,奠定情感基础;课中“读文生情”、“披文人情”、“品文悟情”,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学习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技巧和方法;结课时“回味体情”、“升华激情”、“共鸣抒情”,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升华。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读思结合”的规律,教学过程动静结合,既有“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又有“专注练习”、“凝神静思”、“潜心悟道”。
第三,“回归”学生的发展。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选择,给予学生很多鼓励和赏识,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各项训练的程序和层次,特别是“双基”的训练。教师精心安排了多次反复的训练,既有“点”(个别学生)的训练,又有“面”(分组和全班)的训练,有时先“点”后“面”,有时先“面”后“点”地进行训练。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学生经历了从“知少”到“知多”、从“知浅”到“知深”的发展变化过程,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师尽量减少直接提问、分析讲解和概括总结,多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自己发现和感悟学习内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进行初步的运用,把“教师的提问、引导和总结”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发现、感悟和表达”,这一转化,转化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转化出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张扬与发展。
启示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三性”统一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有趣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三者兼备、三者平衡、三者融合。其中,“有趣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效性”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用性”是教学成功的根本目标。
第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有趣性”的实际价值。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教师都能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瞄准学生的情趣点,或创设情境、或质疑问题、或设置悬念、或巧布难关、或轻拨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视频、音频、文字等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声色俱佳,多重互交,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境化,真正实现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思,在情境中悟,在情境中练,在情境中议,在情境中说,在情境中演,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多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第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程度。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教师都能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都注意提高指导的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共性问题、学困生问题、发展性问题进行指导。基本做到了共性问题全班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有用性”。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无论读书的姿势、语速和语调,写字的姿势、笔顺和间架结构,还是读书与动笔、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联想,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如,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了写字、写词、写句、写片段、写小诗、写感言等练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学用结合。
启示三:小学语文教学“艺无止境”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是学与用的结合,都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这不仅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留出了深入探索和不断拓展的空间。结合这次展示评比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使读书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除了多读教材和教育理论书籍外,还应该多读一些文学、哲学、美学和科学常识方面的书籍,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难度、广度和多样文化内涵,设计出符合学生“多重发展需要”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兼备”的“开放型”语文教学。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突出“年段特点”和“文体特点”。教学要针对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段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学习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教学的“年段特点”。低年段的教学,趣味性还要强一点,游戏活动还要多一点,动静交替还要快一点,学法指导还要细一点;中高年段的教学,教师要放手一点,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和空间要拓宽一点,思维训练的深度、难度要大一点。教学要依据教材的不同文体,采用与文体协调一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不同文体的风格和优势,彰显教学的风格和魅力。如,“童话故事”宜多采用“情景剧排演”的方式进行教学,“诗歌”宜多采用“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科学说明文”宜多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责任编辑:徐桥
启示一:小学语文教学呼唤“回归”
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与一切社会事物的发展一样,都摆脱不了“钟摆现象”,只有不断地呼唤“回归”,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
第一,“回归”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生字词”的教学,都把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作为第一教学目标,安排了充足的教学时间,设计了系统的教学程序。注意把识字、识词与写字、用词紧密结合在一起,注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并通过示范和讲解指导学生的书写。“集中识字”与“分步识字”结合,低年段学生已有的字词量较少,而教材安排的识字量较大,在第一课时适当集中识字;中高年段学生掌握的字词量逐渐增多,教学安排的识字量逐步减少,在第一、二课时中实施分步识字,体现了小“集中”大“分步”。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朗读训练”,都把准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设计有“自主练读”、“同学相互评读”、“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尝试朗读”、“感情朗读”等教学环节。朗读指导得法,朗读训练到位,情感表达充分。每一位教师都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和“语言文字”与“艺术文化”的融合。既重视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听、说、读、写、书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重视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哲理、精神、美等内容。
第二,“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教学规律,第一课时首先安排几次阅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或提炼主要内容,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有时还安排深入学习某一部分具体内容。第二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精读句段,深入理解各部分内容,最后通过“整体感悟”、“升华提高”或“拓展延伸”等环节,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再回到课文整体。老师们遵循从“思想情感”到“语言文字”再回到“思想情感”的规律,开课先“以境诱情”、“以言诱情”、“以情诱情”,确定情感基调,奠定情感基础;课中“读文生情”、“披文人情”、“品文悟情”,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学习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技巧和方法;结课时“回味体情”、“升华激情”、“共鸣抒情”,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得到升华。每一位教师都遵循了“读思结合”的规律,教学过程动静结合,既有“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又有“专注练习”、“凝神静思”、“潜心悟道”。
第三,“回归”学生的发展。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选择,给予学生很多鼓励和赏识,使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老师们精心设计了各项训练的程序和层次,特别是“双基”的训练。教师精心安排了多次反复的训练,既有“点”(个别学生)的训练,又有“面”(分组和全班)的训练,有时先“点”后“面”,有时先“面”后“点”地进行训练。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学生经历了从“知少”到“知多”、从“知浅”到“知深”的发展变化过程,知识和能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教师尽量减少直接提问、分析讲解和概括总结,多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自己发现和感悟学习内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或进行初步的运用,把“教师的提问、引导和总结”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发现、感悟和表达”,这一转化,转化出了学生能力的提高,转化出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张扬与发展。
启示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三性”统一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定是“有趣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三者兼备、三者平衡、三者融合。其中,“有趣性”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有效性”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有用性”是教学成功的根本目标。
第一,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有趣性”的实际价值。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教师都能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瞄准学生的情趣点,或创设情境、或质疑问题、或设置悬念、或巧布难关、或轻拨心弦,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视频、音频、文字等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在一起,声色俱佳,多重互交,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情境化,真正实现了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中读,在情境中思,在情境中悟,在情境中练,在情境中议,在情境中说,在情境中演,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多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第二,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程度。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教师都能从语文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程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老师们都注意提高指导的针对性,针对教学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共性问题、学困生问题、发展性问题进行指导。基本做到了共性问题全班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切实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小学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有用性”。参加这次展示评比的每一位教师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无论读书的姿势、语速和语调,写字的姿势、笔顺和间架结构,还是读书与动笔、读书与思考、读书与联想,都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指导。如,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了写字、写词、写句、写片段、写小诗、写感言等练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了学用结合。
启示三:小学语文教学“艺无止境”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深度与广度的把握、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是学与用的结合,都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这不仅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给语文教师留出了深入探索和不断拓展的空间。结合这次展示评比活动中的课堂教学。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使读书成为自己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除了多读教材和教育理论书籍外,还应该多读一些文学、哲学、美学和科学常识方面的书籍,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难度、广度和多样文化内涵,设计出符合学生“多重发展需要”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兼备”的“开放型”语文教学。
第二,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突出“年段特点”和“文体特点”。教学要针对不同年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年段的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学习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教学的“年段特点”。低年段的教学,趣味性还要强一点,游戏活动还要多一点,动静交替还要快一点,学法指导还要细一点;中高年段的教学,教师要放手一点,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和空间要拓宽一点,思维训练的深度、难度要大一点。教学要依据教材的不同文体,采用与文体协调一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利用不同文体的风格和优势,彰显教学的风格和魅力。如,“童话故事”宜多采用“情景剧排演”的方式进行教学,“诗歌”宜多采用“吟诵”的方式进行教学,“科学说明文”宜多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