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微”元素已不可或缺。笔者尝试将“音乐微电影”这一综合性课程渗透到高中音乐鉴赏之中,以此激发高中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培养他们体验、探究、合作的音乐学习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建设。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音乐;微电影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2-0040-02
高中音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关注学生的音乐需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主要的指导思想。2010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却经常碰到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中的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仍处于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之中难以改变,我们应该拿怎样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近几年,笔者尝试将必修课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与选修模块中的《创作》课程相融合,利用“音乐微电影”,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的学习和创造性活动。通过对音乐素材的聆听,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并将音乐运用于“微电影”这一媒介之中;通过软件将拍摄的影像素材进行编辑,给予学生实践和创编的机会;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挖掘潜质,体会寻找集体智慧结晶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一、“音乐微电影”的特征
“音乐微电影”是一种位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充满无限前景的新媒体艺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先生在《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一书中,对电影和微电影的音乐分类体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将其功能性划分四种基本类型,即景物描绘型、心理体验型、表达态度型、烘托气氛型。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校园音乐微电影的表现方式又可分为:青春爱情型、励志奋斗型和感人亲情型。
二、开设高中音乐“微电影”单元课程的思考
(一)贴近生活
“微电影”在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它迎合了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运用各类技术和媒体直接感受音乐的特点。
(二)适性教学
[JP2]“微电影”的操作要求并不高,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摄影器材自拍影片,在聆听和选择各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配乐技巧,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微电影”影片。
(三)拓展教材
高中音乐开设“微电影”这一课程,融合了《音乐鉴赏》、《音乐与表演》、《创作》多门音乐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适度扩展和延伸。
三、“微电影音乐”的课堂实施过程
(一)拓展教材内容,渗透审美体验
微电影中的音乐作为叙事结构的一部分,对于烘托气氛或是表现角色内心体验,都能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如在本课程的第一课时中,引用了薛凌执导的微电影《造琴师的秘[JP2]密》进行分析,其作品中的配乐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第三乐章,但导演却将此作品进行了剪辑和改编,使其更具时代感。此外还引用了筷子兄弟微电影《赢家》的主题曲《微幸福》和2012年的《父亲》,使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感受音乐与人生幸福感的关系。这些已经不单纯是音乐作品欣赏的范畴,而是启发学生情感和社会责任健康发展的一种尝试。
(二)以生为本,确立教学目标
“音乐微电影”是一种具有综合性表现的媒体艺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将这一媒体艺术较为全面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能充分感受、聆听、思考、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备课,结合拟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原创作品,与学生分享。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立了这样的课程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微电影的音乐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对音乐微电影进行欣赏。
第二课时:学习微电影的艺术语言,理解和掌握创作的基本流程。
第三课时:师生合作,共同研究和掌握制作音乐微电影的软件技术,帮助学生具备基础的技术能力。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按小组进行分工,自行创作校园音乐微电影。
第五课时: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课堂欣赏与评析。
(三)挖掘潜能,探究创编活动
“音乐微电影”课程就其本质而言,是音乐鉴赏课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索学习。课程更为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在感知阶段注重音乐的体验和想象能力。
深入体验和理解音乐是音乐鉴赏的基础,“微电影音乐兼有电影音乐的一切功能,诸如烘托场景气氛、提升情感因素,支持电影情节的发展等。但也有其独立性和自己的艺术规律,每个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都是独特的,很多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如大家熟知的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小提琴配乐主题,或是《天堂电影院》的配乐《cinemaparadiso》,即使脱离电影独立欣赏,依然是非常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代表。
2.在记忆阶段注重音乐的比较和评价能力。
“音乐微电影”作品的种类繁多,配乐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学生细心聆听,比较音乐作品的不同特点。例如中国的第一部微电影《老男孩》中,配乐者采用了一种“自由剪辑”的音乐编辑方法,用12首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代替了传统的原创配乐方式,其中包含了20世纪80年代的《小芳》、《水手》等作品,获得了“80”后观众的强烈共鸣。又如著名作曲家谭盾的 “微电影交响乐”《女书》就是其最新代表作,它有机融合了交响乐和数码技术,展示了古老的“女书”文化,在音乐性上有了全新的进步。
3.在实践阶段注重学生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开拓创新能力。
在实践课程部分,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8人,他们合作编写剧本、开机拍摄、精选配乐直至后期制作,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合作完成“音乐微电影”作品。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除了校园励志、爱情等热门主题之外,还出现了悬疑、动漫类的微电影,这是超出教师的计划之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更好的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纵横整合,构建评价体系
高中音乐新课程要求评价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充满同情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够丰富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在“音乐微电影”课程中,教师只以学生的最终作品作为评价内容显然不够全面合理,而应更多观察学生的状态、感受学生的成长、理解和进入学生的世界,营造全面完整、客观真实的评价氛围。
1.纵向关注学生阶段性的成长,重视过程性评价。
笔者在每一课时中,都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在“[JP2]音乐微电影”配乐的起始课中,聆听感受是本课的重点,评价方式则是每位学生的“激情点评”。在“音乐微电影”的制作课中,关注具备多媒体软件使用能力的学生,引导他们帮助同学,起到引领作用;一些学生平时聆听的作品很多,对于配乐的选择很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针对个体进行加分奖励。[JP]
2.横向运用多元化评价途径,综合评价结果。
音乐新课程倡导将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他评)相结合。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检测和反思的平台。在学生作品的课堂欣赏评价过程中,其中学生的自评、教师的评价和由学生推选的“大众评审团”各占了分值的三分之一。每个小组的导演自述“微电影”的创作主题和理念,并呈现“音乐微电影”作品,台下的同学们既是评委,也是演员,良好的互动使得课堂现场气氛热烈,教学效果非常出色。
四、“音乐微电影”课程的成效
(一)“音乐微电影”课程体现“以人为本”教学价值取向
“音乐微电影”课程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发的寻找、聆听、感受不同类型音乐作品, “用音乐学习”是这一课程中体现的重要理念,也符合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音乐微电影”课程见证学生学习方式的进步
“音乐微电影”课程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收集素材、研发剧本、表演、讨论音乐配乐,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集思广益、扩展思维,培养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体会学习的快乐,收获学习的自信,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使学生受益一生。
(三)“音乐微电影”课程推动学校艺术氛围的创设
“音乐微电影”承载了学生们的梦想、创意、情结。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让善良、美丽的人生观占据学生的内心。这些短片以校园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表达真实为本质,对于学校艺术氛围的构筑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音乐微电影”促进教学理念的革新
“音乐微电影”课程是教师试图将新媒体的社会表现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产物,是尝试视觉影像与听觉感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物,是贯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到主动模仿与创造的教学理念下的产物。要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就必须打破固定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认知维度,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毕竟,“人的有效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五、结语
“音乐微电影”课程是笔者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践和探索,由此次课程所掀起的学生校园“微电影热”让笔者觉得有些出乎意外,同时也惊叹于学生的无限创意和潜能。它促使学生运用音乐这把钥匙,打开生活的“微镜头”,体会人生的“大世界”。对于高中“音乐微电影”课程的困惑也将激励着笔者进行“再实践和研究”,愿镜头下的课堂能记录下学生肆意放飞的青春,触动学生的心灵。
[参 考 文 献]
[1][美]埃利奥特·W.艾斯那.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树培.描述性学生评价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3]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堂;音乐;微电影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2-0040-02
高中音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关注学生的音乐需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其主要的指导思想。2010年6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却经常碰到如下一些问题:1.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中的内容。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和授课仍处于传统教学思维的惯性之中难以改变,我们应该拿怎样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近几年,笔者尝试将必修课程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与选修模块中的《创作》课程相融合,利用“音乐微电影”,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的学习和创造性活动。通过对音乐素材的聆听,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并将音乐运用于“微电影”这一媒介之中;通过软件将拍摄的影像素材进行编辑,给予学生实践和创编的机会;通过同学间的合作,挖掘潜质,体会寻找集体智慧结晶的过程,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一、“音乐微电影”的特征
“音乐微电影”是一种位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充满无限前景的新媒体艺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于润洋先生在《电影音乐美学问题探讨》一书中,对电影和微电影的音乐分类体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将其功能性划分四种基本类型,即景物描绘型、心理体验型、表达态度型、烘托气氛型。根据学生的成长环境,校园音乐微电影的表现方式又可分为:青春爱情型、励志奋斗型和感人亲情型。
二、开设高中音乐“微电影”单元课程的思考
(一)贴近生活
“微电影”在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它迎合了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运用各类技术和媒体直接感受音乐的特点。
(二)适性教学
[JP2]“微电影”的操作要求并不高,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摄影器材自拍影片,在聆听和选择各类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配乐技巧,创作一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微电影”影片。
(三)拓展教材
高中音乐开设“微电影”这一课程,融合了《音乐鉴赏》、《音乐与表演》、《创作》多门音乐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是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适度扩展和延伸。
三、“微电影音乐”的课堂实施过程
(一)拓展教材内容,渗透审美体验
微电影中的音乐作为叙事结构的一部分,对于烘托气氛或是表现角色内心体验,都能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如在本课程的第一课时中,引用了薛凌执导的微电影《造琴师的秘[JP2]密》进行分析,其作品中的配乐是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钟》第三乐章,但导演却将此作品进行了剪辑和改编,使其更具时代感。此外还引用了筷子兄弟微电影《赢家》的主题曲《微幸福》和2012年的《父亲》,使学生通过音乐课堂感受音乐与人生幸福感的关系。这些已经不单纯是音乐作品欣赏的范畴,而是启发学生情感和社会责任健康发展的一种尝试。
(二)以生为本,确立教学目标
“音乐微电影”是一种具有综合性表现的媒体艺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将这一媒体艺术较为全面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能充分感受、聆听、思考、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备课,结合拟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原创作品,与学生分享。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设立了这样的课程目标:
第一课时:了解微电影的音乐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对音乐微电影进行欣赏。
第二课时:学习微电影的艺术语言,理解和掌握创作的基本流程。
第三课时:师生合作,共同研究和掌握制作音乐微电影的软件技术,帮助学生具备基础的技术能力。
第四课时:引导学生按小组进行分工,自行创作校园音乐微电影。
第五课时: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课堂欣赏与评析。
(三)挖掘潜能,探究创编活动
“音乐微电影”课程就其本质而言,是音乐鉴赏课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索学习。课程更为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在感知阶段注重音乐的体验和想象能力。
深入体验和理解音乐是音乐鉴赏的基础,“微电影音乐兼有电影音乐的一切功能,诸如烘托场景气氛、提升情感因素,支持电影情节的发展等。但也有其独立性和自己的艺术规律,每个音乐作品中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都是独特的,很多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如大家熟知的电影《辛德勒名单》的小提琴配乐主题,或是《天堂电影院》的配乐《cinemaparadiso》,即使脱离电影独立欣赏,依然是非常打动人心的音乐作品代表。
2.在记忆阶段注重音乐的比较和评价能力。
“音乐微电影”作品的种类繁多,配乐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学生细心聆听,比较音乐作品的不同特点。例如中国的第一部微电影《老男孩》中,配乐者采用了一种“自由剪辑”的音乐编辑方法,用12首不同时代的流行歌曲代替了传统的原创配乐方式,其中包含了20世纪80年代的《小芳》、《水手》等作品,获得了“80”后观众的强烈共鸣。又如著名作曲家谭盾的 “微电影交响乐”《女书》就是其最新代表作,它有机融合了交响乐和数码技术,展示了古老的“女书”文化,在音乐性上有了全新的进步。
3.在实践阶段注重学生的合作和创造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开拓创新能力。
在实践课程部分,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6~8人,他们合作编写剧本、开机拍摄、精选配乐直至后期制作,这样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合作完成“音乐微电影”作品。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除了校园励志、爱情等热门主题之外,还出现了悬疑、动漫类的微电影,这是超出教师的计划之外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更好的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纵横整合,构建评价体系
高中音乐新课程要求评价成为一个充满人性关怀、充满同情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能够丰富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在“音乐微电影”课程中,教师只以学生的最终作品作为评价内容显然不够全面合理,而应更多观察学生的状态、感受学生的成长、理解和进入学生的世界,营造全面完整、客观真实的评价氛围。
1.纵向关注学生阶段性的成长,重视过程性评价。
笔者在每一课时中,都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在“[JP2]音乐微电影”配乐的起始课中,聆听感受是本课的重点,评价方式则是每位学生的“激情点评”。在“音乐微电影”的制作课中,关注具备多媒体软件使用能力的学生,引导他们帮助同学,起到引领作用;一些学生平时聆听的作品很多,对于配乐的选择很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针对个体进行加分奖励。[JP]
2.横向运用多元化评价途径,综合评价结果。
音乐新课程倡导将学生自评、互评和老师的评价(他评)相结合。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检测和反思的平台。在学生作品的课堂欣赏评价过程中,其中学生的自评、教师的评价和由学生推选的“大众评审团”各占了分值的三分之一。每个小组的导演自述“微电影”的创作主题和理念,并呈现“音乐微电影”作品,台下的同学们既是评委,也是演员,良好的互动使得课堂现场气氛热烈,教学效果非常出色。
四、“音乐微电影”课程的成效
(一)“音乐微电影”课程体现“以人为本”教学价值取向
“音乐微电影”课程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发的寻找、聆听、感受不同类型音乐作品, “用音乐学习”是这一课程中体现的重要理念,也符合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音乐微电影”课程见证学生学习方式的进步
“音乐微电影”课程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内容和空间,学生通过合作,共同收集素材、研发剧本、表演、讨论音乐配乐,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集思广益、扩展思维,培养了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体会学习的快乐,收获学习的自信,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使学生受益一生。
(三)“音乐微电影”课程推动学校艺术氛围的创设
“音乐微电影”承载了学生们的梦想、创意、情结。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生命价值,让善良、美丽的人生观占据学生的内心。这些短片以校园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表达真实为本质,对于学校艺术氛围的构筑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音乐微电影”促进教学理念的革新
“音乐微电影”课程是教师试图将新媒体的社会表现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产物,是尝试视觉影像与听觉感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产物,是贯彻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到主动模仿与创造的教学理念下的产物。要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就必须打破固定的教学形式和传统的认知维度,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毕竟,“人的有效发展”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五、结语
“音乐微电影”课程是笔者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践和探索,由此次课程所掀起的学生校园“微电影热”让笔者觉得有些出乎意外,同时也惊叹于学生的无限创意和潜能。它促使学生运用音乐这把钥匙,打开生活的“微镜头”,体会人生的“大世界”。对于高中“音乐微电影”课程的困惑也将激励着笔者进行“再实践和研究”,愿镜头下的课堂能记录下学生肆意放飞的青春,触动学生的心灵。
[参 考 文 献]
[1][美]埃利奥特·W.艾斯那.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李树培.描述性学生评价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
[3]曹理.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