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角色是动画中重要的表达元素,本文从角色的角度去发掘动画的衍生形态,即角色的实体化。通过综合材质应用、跨学科合作、群体性创作、多样化展示平台四个方面去实现大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动画衍生项目研究的根本目的。
关 键 词: 角色;动画衍生;角色实体化;大众参与
动画角色的实体化是常见的动画衍生形式,其表现为动画的平面角色通过多种手段制作成现实的玩具摆设和文创产品。如由成功动画或企业IP[1]形象衍生的周边玩偶就是例子,在如今的泛IP时代,此种形式能为影商和企业带来商机,也能提升动画角色的受知面,应用广泛。本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弱化其商业性,更多关注实体化手段的多样性、个性化和群体参与性,从大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动画衍生方向,探讨总结笔者角色实体化实验的多种经验。
此实验以高等美术院校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动画角色创作课程为承托,笔者带领学生延展创作。传统的角色设计注重平面绘画,能力不佳者较难表达心中所想,而想象力本身不能被绘画束缚,非专业的掺入有时也可启发学生的创意点。就如同儿童期的手工课堂,天马行空地运用各种素材去实现创意,融合雕塑、综合材料、服装等多学科的元素,通过市集、展厅、工作坊等交流平台实现与大众分享。
一、综合材质应用
早在2016年,笔者已开始在课程中加入实体化研究,曾在学院展厅组织学生策划一场名为《“Jack in the box”动画这玩意》的有趣展览(图1)。展览中,学生们展示了用各种混合媒介创作的实体偶,如废弃机械零件和纸盒木头等拼砌的赛博朋克感机械偶、用羊毛毡和棉布黏土等制作的大型偶、用纸制品及现成物品制作的微缩场景、纸浆及黏土制作的角色雕塑等,充分体现了综合材料在实体化创作上的创意性。“Jack in the box”是西方传统的一种小玩意,观者不知道箱子中的物品,开箱时,有趣的形象蹦出以达到惊讶的效果。这种未知惊喜的理念加上学生们极具想象力的作品,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观者感受到极大的创意自由度,本次展览取得不错的反响。
展览的成功让笔者开始更深入的研究,角色实体化的制作可否尝试一些传统工艺,如纸浆、陶瓷等大众认知的媒材。这些材质工艺多应用于民俗艺术造型,而动画角色的新锐形象与之结合能产生新旧碰撞,独特性让角色实体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随后笔者进行了两个实验,其一纸浆角色偶课程,其二陶瓷工坊创作。笔者擅长纸浆工艺,在实验中结合动画角色造型要领及纸浆的特性给学生示范分析,设立有趣的创作主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探访民间工艺,与非遗传人近距离接触。其中就有一小组以潮州铁枝木偶原理[2]结合纸浆制法构想系列动画角色实体进行创作,成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课题。陶瓷的特性很矛盾,脆弱而坚硬,需要烧制,工艺繁复,很少与动画挂钩。受国内动画艺术家耿雪的陶瓷定格动画《海公子》启发,2020年秋,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江西景德镇旧瓷厂进行为期10天的工坊创作。期间,走访瓷厂手艺人,了解和实践陶瓷各种工艺。学生们开始思考陶瓷独有的特性,如瓷釉的多变可赋予角色完全不同的气质,顺应这些特性,即使是同一造型都能有多种表达。学生们在瓷厂师傅的帮助下制作出了大量极富创意的造型作品(图1)。
二、跨学科合作
个性的角色实体化创作手段脱离了标准模具流水线生产模式,虽然其不是量产,非商业效益,但其独立性、材质手段的综合性,让角色设计跨出动画学科的界限,涉及多学科、不同主体的合作,真正达到笔者所期许的大众参与的动画衍生形态目的。如2018年笔者借参与乌镇戏剧节即兴巡游单元的契机,组建学生团队制作由原创剧本《墙缝里的小怪兽》衍生的四个巨型操控偶实体(图2)。制作这种可穿戴兼具支撑骨骼及复杂机关的人偶,需要涉及服装、综合材料、机械力学装置、工业设计等学科的知识。团队确立造型后,得益于校内多个跨学科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了诸如偶体材质选配、承力结构、肢体活动的灵活性与服装的契合度、内部机械机关设置等技术问题。角色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还包括角色性格的塑造,而性格则需通过某些习惯动作的设计来体现。戏剧专业的加入帮助了团队,解决了诸如系列演出动作的设计编排及肢体表演的戏剧张力等问题。在多方合作下,小团队的演出最终获得了不错的反响。2020年,在筹划陶瓷造型展中,笔者再次尝试跨学科合作巨型实体偶,此次采用固定的大型机械装置形式,以景德镇陶溪川创意园区的大烟囱为灵感,设计出三脸烟囱人角色形象。制作过程中融合了雕塑、工业设计、装置艺术等学科知识,因为烟囱偶有两米多高,其工程力学、内部的机械机关等需要多次调试,多方努力下,令人震撼的巨型烟囱偶装置(图2)最终完成,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群体性创作
动画是一种合作性很强的艺术,多数的动画需团队完成,制作动画每一步都要参与,其展现的是分工与合作的群体性创新精神。若从更小的角度出发,就角色设计衍生的实体化实验也可具有群体创作特质,运用得好能达到本项目大众参与性的目的。笔者也就此做了多项实验。如利用中小学美术课堂或课外艺术培训机构,拓展动画衍生艺术的参与广度。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分师范及非師范类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多从事儿童美学教育。笔者曾就此联系他们,尝试过把综合多样化材质创作角色实体的课程在儿童群体分享,深得孩子们喜爱。如纸浆面具角色偶主题创作(图3)中,先通过示范教孩子们用模具来翻制纸浆面具,脸模以笔者原创的小故事角色为原型,用黏土或3D打印技术制作。孩子们用纸浆翻制出小面具后,自由发挥创意,通过在上面绘画和粘贴加工各式小配件(布、毛毡、吸管、包装纸等废弃物)来创造出不同的角色脸。虽然是同一角色的脸模,但通过这种群体性发挥创意的方式,就有了多种性格特征表现,十分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再如陶瓷工坊(图3)中,学生们根据主题进行角色造型自由创作,互相之间会制作出呼应的、相互配搭的角色形态,即兴碰撞出有趣的故事桥段。如太空主题,有人做出太空人、有人做出外星兽,还有外星塔、星球、星际流浪者、太空猫等千奇百趣形象,它们能随机组成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好玩有趣的群体性创作方式深化了参与感,也提高了创作积极性。
四、多样化展示平台
角色实体化创作的成果需要有展示平台(如市集、展览等),它们为创作者打开了直接与大众接触的大门。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各式市集活动,动画衍生的实体化创作可通过市集交流,与大众分享成品及制作过程,也可让市民现场参与其中。实体角色偶的展示还可通过展览,让大众在观览作品的同时了解其背景及制作过程。笔者在此方面做过多种实验尝试,如2019年秋笔者参与了“上海DP娃娃展”及“好奇柜魔都娃娃特展”市集活动。其中,笔者同学生们创作的各式动画角色实体偶进行摆售及交流,向大众推广动画衍生的理念及各种制作手法。直观有趣的方式手段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取得不错的效果。再有如前述的《“Jack in the box”动画这玩意》动画角色的混合媒介实体展及2019年经过两个多月筹备的学生陶瓷造型成果展《浴火》都是这方面的尝试。《浴火》的展品以主题进行分类摆放,每组呈现出有趣的故事画面。配以极具视觉奇观感的多个巨型纸浆偶装置,给观者营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其间穿插的播放影像展示了学生们的创作过程,观者得以了解动画衍生原来有如此之多的可能性,丰富了对动画的认知,达到本项目大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动画衍生研究的根本目的。
注: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GZQN14)
参考文献:
[1]李舜,张予.卡通IP时代,品牌卡通形象设计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傅起凤.傀儡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关 键 词: 角色;动画衍生;角色实体化;大众参与
动画角色的实体化是常见的动画衍生形式,其表现为动画的平面角色通过多种手段制作成现实的玩具摆设和文创产品。如由成功动画或企业IP[1]形象衍生的周边玩偶就是例子,在如今的泛IP时代,此种形式能为影商和企业带来商机,也能提升动画角色的受知面,应用广泛。本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弱化其商业性,更多关注实体化手段的多样性、个性化和群体参与性,从大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动画衍生方向,探讨总结笔者角色实体化实验的多种经验。
此实验以高等美术院校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动画角色创作课程为承托,笔者带领学生延展创作。传统的角色设计注重平面绘画,能力不佳者较难表达心中所想,而想象力本身不能被绘画束缚,非专业的掺入有时也可启发学生的创意点。就如同儿童期的手工课堂,天马行空地运用各种素材去实现创意,融合雕塑、综合材料、服装等多学科的元素,通过市集、展厅、工作坊等交流平台实现与大众分享。
一、综合材质应用
早在2016年,笔者已开始在课程中加入实体化研究,曾在学院展厅组织学生策划一场名为《“Jack in the box”动画这玩意》的有趣展览(图1)。展览中,学生们展示了用各种混合媒介创作的实体偶,如废弃机械零件和纸盒木头等拼砌的赛博朋克感机械偶、用羊毛毡和棉布黏土等制作的大型偶、用纸制品及现成物品制作的微缩场景、纸浆及黏土制作的角色雕塑等,充分体现了综合材料在实体化创作上的创意性。“Jack in the box”是西方传统的一种小玩意,观者不知道箱子中的物品,开箱时,有趣的形象蹦出以达到惊讶的效果。这种未知惊喜的理念加上学生们极具想象力的作品,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观者感受到极大的创意自由度,本次展览取得不错的反响。
展览的成功让笔者开始更深入的研究,角色实体化的制作可否尝试一些传统工艺,如纸浆、陶瓷等大众认知的媒材。这些材质工艺多应用于民俗艺术造型,而动画角色的新锐形象与之结合能产生新旧碰撞,独特性让角色实体化产生更大的影响力。随后笔者进行了两个实验,其一纸浆角色偶课程,其二陶瓷工坊创作。笔者擅长纸浆工艺,在实验中结合动画角色造型要领及纸浆的特性给学生示范分析,设立有趣的创作主题,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探访民间工艺,与非遗传人近距离接触。其中就有一小组以潮州铁枝木偶原理[2]结合纸浆制法构想系列动画角色实体进行创作,成功申报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课题。陶瓷的特性很矛盾,脆弱而坚硬,需要烧制,工艺繁复,很少与动画挂钩。受国内动画艺术家耿雪的陶瓷定格动画《海公子》启发,2020年秋,笔者带领学生深入江西景德镇旧瓷厂进行为期10天的工坊创作。期间,走访瓷厂手艺人,了解和实践陶瓷各种工艺。学生们开始思考陶瓷独有的特性,如瓷釉的多变可赋予角色完全不同的气质,顺应这些特性,即使是同一造型都能有多种表达。学生们在瓷厂师傅的帮助下制作出了大量极富创意的造型作品(图1)。
二、跨学科合作
个性的角色实体化创作手段脱离了标准模具流水线生产模式,虽然其不是量产,非商业效益,但其独立性、材质手段的综合性,让角色设计跨出动画学科的界限,涉及多学科、不同主体的合作,真正达到笔者所期许的大众参与的动画衍生形态目的。如2018年笔者借参与乌镇戏剧节即兴巡游单元的契机,组建学生团队制作由原创剧本《墙缝里的小怪兽》衍生的四个巨型操控偶实体(图2)。制作这种可穿戴兼具支撑骨骼及复杂机关的人偶,需要涉及服装、综合材料、机械力学装置、工业设计等学科的知识。团队确立造型后,得益于校内多个跨学科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了诸如偶体材质选配、承力结构、肢体活动的灵活性与服装的契合度、内部机械机关设置等技术问题。角色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还包括角色性格的塑造,而性格则需通过某些习惯动作的设计来体现。戏剧专业的加入帮助了团队,解决了诸如系列演出动作的设计编排及肢体表演的戏剧张力等问题。在多方合作下,小团队的演出最终获得了不错的反响。2020年,在筹划陶瓷造型展中,笔者再次尝试跨学科合作巨型实体偶,此次采用固定的大型机械装置形式,以景德镇陶溪川创意园区的大烟囱为灵感,设计出三脸烟囱人角色形象。制作过程中融合了雕塑、工业设计、装置艺术等学科知识,因为烟囱偶有两米多高,其工程力学、内部的机械机关等需要多次调试,多方努力下,令人震撼的巨型烟囱偶装置(图2)最终完成,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群体性创作
动画是一种合作性很强的艺术,多数的动画需团队完成,制作动画每一步都要参与,其展现的是分工与合作的群体性创新精神。若从更小的角度出发,就角色设计衍生的实体化实验也可具有群体创作特质,运用得好能达到本项目大众参与性的目的。笔者也就此做了多项实验。如利用中小学美术课堂或课外艺术培训机构,拓展动画衍生艺术的参与广度。笔者所在艺术学院分师范及非師范类专业,师范类毕业生多从事儿童美学教育。笔者曾就此联系他们,尝试过把综合多样化材质创作角色实体的课程在儿童群体分享,深得孩子们喜爱。如纸浆面具角色偶主题创作(图3)中,先通过示范教孩子们用模具来翻制纸浆面具,脸模以笔者原创的小故事角色为原型,用黏土或3D打印技术制作。孩子们用纸浆翻制出小面具后,自由发挥创意,通过在上面绘画和粘贴加工各式小配件(布、毛毡、吸管、包装纸等废弃物)来创造出不同的角色脸。虽然是同一角色的脸模,但通过这种群体性发挥创意的方式,就有了多种性格特征表现,十分有趣,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再如陶瓷工坊(图3)中,学生们根据主题进行角色造型自由创作,互相之间会制作出呼应的、相互配搭的角色形态,即兴碰撞出有趣的故事桥段。如太空主题,有人做出太空人、有人做出外星兽,还有外星塔、星球、星际流浪者、太空猫等千奇百趣形象,它们能随机组成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好玩有趣的群体性创作方式深化了参与感,也提高了创作积极性。
四、多样化展示平台
角色实体化创作的成果需要有展示平台(如市集、展览等),它们为创作者打开了直接与大众接触的大门。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各式市集活动,动画衍生的实体化创作可通过市集交流,与大众分享成品及制作过程,也可让市民现场参与其中。实体角色偶的展示还可通过展览,让大众在观览作品的同时了解其背景及制作过程。笔者在此方面做过多种实验尝试,如2019年秋笔者参与了“上海DP娃娃展”及“好奇柜魔都娃娃特展”市集活动。其中,笔者同学生们创作的各式动画角色实体偶进行摆售及交流,向大众推广动画衍生的理念及各种制作手法。直观有趣的方式手段吸引了大众的目光,取得不错的效果。再有如前述的《“Jack in the box”动画这玩意》动画角色的混合媒介实体展及2019年经过两个多月筹备的学生陶瓷造型成果展《浴火》都是这方面的尝试。《浴火》的展品以主题进行分类摆放,每组呈现出有趣的故事画面。配以极具视觉奇观感的多个巨型纸浆偶装置,给观者营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其间穿插的播放影像展示了学生们的创作过程,观者得以了解动画衍生原来有如此之多的可能性,丰富了对动画的认知,达到本项目大众可参与的多样化动画衍生研究的根本目的。
注: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8GZQN14)
参考文献:
[1]李舜,张予.卡通IP时代,品牌卡通形象设计揭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傅起凤.傀儡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