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领导讲话稿需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来源 :应用写作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nlijua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果说在15种法定公文之中,"通知"是发文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文种,那么在种类繁多的各种事务文书中,"讲话稿"排在首位当属无疑。不同类型、层次的会议是推动公务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诸多不同类型、层次的会议,也使得领导讲话稿起草难度大、要求高。如何写出高质量、富有特色的讲话稿,是摆在每一位文秘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试结合多年来的写作体会,谈谈起草领导讲话稿需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其他文献
<正>各位学员:大家好!由科信处组织的"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是教育学院致力打造的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的培训品牌。近年来,我院每年举办2期"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和好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十八期幼儿园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第十九期初中教育科研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开班典礼,开班典礼后,大家将聆听四场高水平的讲座,分别是理论学习:《课堂革命》和《学习与教学:经典
期刊
<正>写作文这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个思路的问题。思路一打开,想通了,自然文思泉涌;反之,如果思路闭塞,想不明白命题者让考生写什么,那就坏事了,区区800字也是难于上青天。打开思路靠什么?靠精准审题。何谓精准审题?就是抓住关键词。关键词在哪里?往往在作文题目的后半部分。以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为例,分析如下。
期刊
<正>写作常常讲究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意思是说,要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小材料,来表现深刻的主题。演讲稿写作和其他文章的写作一样,也要在"小"上做文章。小中有大,小材料也能为演讲稿立下不容小觑的汗马功劳。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一、小事件见人品作家叶至诚小的时候,有一次递给父亲叶圣陶一支钢笔,把笔尖对着父亲,父亲严肃地批评他。他心里不服,心想:"你叫我递钢笔,我递给你了,完成了任务,笔尖在前还是在后
期刊
<正>政务信息是以文字为载体,对事关政府系统正常运转的各种情况的客观反映。后疫情时代,国情世情愈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民生建设等都面临着新的变化,这对基层信息写作的质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信息写作上取得突破,要求信息员必须能够"刻意而为",做到刻意主动、刻意练习和刻意调整,日拱一卒、循序渐进,方能取得突破。
期刊
<正>一提到读书,我就想起两句话。一句是有些同事常挂在嘴边的话:"唉!天天忙得像陀螺一样团团转,哪有时间读书!"另一句是人们熟知的鲁迅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两者对读书时间上的认知差距为何会这么大?我曾在党政机关长期从事综合文稿和调研工作,昼忙事务,夜爬格子,不亦乐乎。
期刊
<正>我有个观点:想让文稿出彩,就要善于跨界思考。对写作理论的学习,同样需要跨界思考。只有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学会跳出"文稿"看文稿,在多学科、多维度中取象比类,找到相通的基础逻辑,才能在"深入""浅出"中求得事半功倍之效。说明这个观点需要讲个故事。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大才子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黄州区)贬迁汝州(今河南汝州市),途经江西九江时,与友人去庐山旅游。
期刊
<正>文稿写作是一项硬功夫、硬本领、硬建设,容不得半点虚、半点浮、半点假。文稿说到底是修身之物,是个体之人对于集体之事的感受、体悟和发掘。从某种意义上说,文稿就像自己的孩子,不仅要打扮好,还要培育好,在高度重视的同时,使之"成器"。具体来说,在"成器"的修炼之路上,应做到"五要",这是重要的基础和方向。
期刊
<正>在我国浩瀚的联海中,有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那就是嵌名双关联。嵌名双关联,亦称人名双关联,一般是将名人的名号巧妙地嵌入对联中,使之具有"言此而意彼"的双关表达效果,细细品读,别有一番情趣。一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角亮;池中栽藕,节节太白理长根。传说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广州六榕寺住持长老所出,下联则由苏东坡成对。宋绍圣年间,苏东坡谪居岭南,做官惠州,途经广州时,慕名游览六榕寺和六榕塔,由寺中住持长老亲
期刊
<正>2012年7月1日起实施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条例》非常明确地规定了纪要的适用范围,虽然其名称中去掉了"会议"两字,但仍然是会议的专用文种,用于对会议的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进行记载。
期刊
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行为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梳理公共决策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信息处理中的框架效应认知偏差、启发式认知偏差、证实性认知偏差,决策方案选择中的损失厌恶、安于现状、沉没成本认知偏差,决策审议中的群体思维认知偏差以及决策执行中的过度自信和控制幻觉认知偏差等,并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和公共决策语境,在分析以上认知偏差会产生的决策后果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矫正措施,以期提高公共管理和决策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