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6-0114-01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中小学普及,而且要参加各种考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当今,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开始,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并觉得信息技术课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非常好玩,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知识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其不意合适自身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实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地设置一些任务,把抽象的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感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完收发电子邮件一节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在网上搜索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的网站,然后申请一个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说明你所申请的电子信箱地址的格式;登陆信箱,编写一个新邮件,分别利用“立即发送”和“以后发送”方式,将邮件发给自己和老师。当布置以上任务后,全班学生积极地动起手来,分别为完成任务而努力。经过一定时间后,学生基本上完成了任务,然后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每个人对该知识均已掌握,并能实际应用。
二、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 Word2000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又如在讲授电子表格Excel时,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去处理实际问题:从最简单的“课程表”、“座位表”到复杂的“成绩统计表”、“班费开支表”……在编制“成绩表”时,学生学会了求平均分、算总分、筛选不同等次的学生成绩等技巧。但当考试成绩改成用“优秀”、“良好”这种等次记分后,这些等次还要手工输入,很不方便,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动吗?根本没有体现电子表格的优势。”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空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告诉学生,在电子表格中有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IF语句,于是了解BASIC的同学立即编出了相应的语句,解决了这一难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开展小组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需要采用小组活动。把学生分成一些固定的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与小组内的竞争,促进学社掌握知识与提高集体活动的能力、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讲程序循环设计过程中,把新课内容讲完之后,要求学生编程实现求一个随机给出的10道100以内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由键盘输入答案,如正确,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5组,每个组分别完成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當任务布置完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分析,有的写算法,有的写程序,有的录入程序,让计算机调试,最后,再让这5个组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个个都很积极,而且每个人都能掌握住该知识点的用法和功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与分工的学习作风,增强了他们学习上的竞争意识。
四、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保证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硬件设备,为教师采用演示法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学生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仪屏幕,容易产生疲劳感,致使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边演示边讲授,但在讲授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语言要精练,富有感染力。这样即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一部分内容演示完以后,要让学生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习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
3、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步骤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上。要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培养他们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4、用来演示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那些比语言表达更容易领会的过程和内容,对同一内容的多次演示是不必要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中小学普及,而且要参加各种考试,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当今,课堂教学是中学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上好每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教法设计。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教学实践证明,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开始,学生对计算机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学习兴趣十分浓厚,并觉得信息技术课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非常好玩,于是非常想学。但随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的内容理论性非常强,需要记忆,且枯燥无味,知识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逐渐降下来了。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定要善于引导,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设计出其不意合适自身的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实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信息技术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任务教学模式,就是在学习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地设置一些任务,把抽象的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感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完收发电子邮件一节内容后,给学生布置以下任务:在网上搜索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的网站,然后申请一个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说明你所申请的电子信箱地址的格式;登陆信箱,编写一个新邮件,分别利用“立即发送”和“以后发送”方式,将邮件发给自己和老师。当布置以上任务后,全班学生积极地动起手来,分别为完成任务而努力。经过一定时间后,学生基本上完成了任务,然后分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每个人对该知识均已掌握,并能实际应用。
二、情境性问题悬念法
所谓情境性问题悬念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安排一个或多个与现实问题相关的情境,其中蕴含了与学习有关的问题悬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激发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系统 Word2000时,可先发给学生每人一份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样稿(比如制作小报),让学生想办法去实现样稿中的模式,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讲述样稿的实现方法与步骤。又如在讲授电子表格Excel时,第一节课就让学生去处理实际问题:从最简单的“课程表”、“座位表”到复杂的“成绩统计表”、“班费开支表”……在编制“成绩表”时,学生学会了求平均分、算总分、筛选不同等次的学生成绩等技巧。但当考试成绩改成用“优秀”、“良好”这种等次记分后,这些等次还要手工输入,很不方便,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了复制,立即就有人反对:“这还不是手动吗?根本没有体现电子表格的优势。”有的学生提出先按分数排序,再把不同的等次用填空的办法填上去。这时教师可以先肯定这种利用已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告诉学生,在电子表格中有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IF语句,于是了解BASIC的同学立即编出了相应的语句,解决了这一难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开展小组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时需要采用小组活动。把学生分成一些固定的小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合作与小组内的竞争,促进学社掌握知识与提高集体活动的能力、学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讲程序循环设计过程中,把新课内容讲完之后,要求学生编程实现求一个随机给出的10道100以内的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由键盘输入答案,如正确,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5组,每个组分别完成加、减、乘、除、乘方的程序。當任务布置完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分析,有的写算法,有的写程序,有的录入程序,让计算机调试,最后,再让这5个组进行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个个都很积极,而且每个人都能掌握住该知识点的用法和功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合作与分工的学习作风,增强了他们学习上的竞争意识。
四、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法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认识,就能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地掌握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知识。另外,通过演示,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保证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实物展示台等硬件设备,为教师采用演示法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学生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仪屏幕,容易产生疲劳感,致使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边演示边讲授,但在讲授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语言要精练,富有感染力。这样即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一部分内容演示完以后,要让学生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习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
3、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步骤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上。要引导学生抽象思维,培养他们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4、用来演示的教学内容,应该选择那些比语言表达更容易领会的过程和内容,对同一内容的多次演示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