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作文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弊端显而易见。我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自己的作文训练思路,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才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和抄袭的弊端。
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不再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三、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是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朦胧、平等到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虽然文章缺点很多,但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挖掘其“闪光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这样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喜乐,并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四、有效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写作综合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的同时,我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制定读书目标,给学生推荐,安排他们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网络、亲子活动等,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书香气息。让学生每天阅读一篇美文或者故事,讲给家长听;每周去书店或者上网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或科学知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自然言之有物,想说的东西就多,写起作文来才不至于生涩和干瘪。因此,课外阅读和积累是提升学生写作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主动地去探究,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从而适应新课改的浪潮,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常言道:“情动于中而行于外。”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作文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时找“动情点”,细心地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尝试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思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回味经历过的美好时光。总之,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激情荡漾、热情似火的融情状态下,才会焕发出忘我的探索精神,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因此,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才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和抄袭的弊端。
如开展班队活动、小实验、实物演示、现场表演等各种游戏活动,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仔细观察,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操作、思考,再写出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二、注重写好“两记”,让学生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说所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诉诸笔端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不再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事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读书札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三、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目前的作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评语中惯用的“纠谬法”——只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如果这时有一句鼓励的话,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谬法”为“评优法”。
“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是需要激励,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对那些问题比比皆是的“劣作”,教师也应心平气和地帮助学生分析,用朦胧、平等到商量的语气,提出修改意见,虽然文章缺点很多,但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应该挖掘其“闪光点”,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有不少缺点,但并非一无是处,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去写,就会有进步,这样来增强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喜乐,并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四、有效利用课外阅读,提升写作综合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的同时,我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材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制定读书目标,给学生推荐,安排他们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网络、亲子活动等,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书香气息。让学生每天阅读一篇美文或者故事,讲给家长听;每周去书店或者上网阅读自己喜欢的故事或科学知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自然言之有物,想说的东西就多,写起作文来才不至于生涩和干瘪。因此,课外阅读和积累是提升学生写作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引起每个管理者与执教者的高度重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主动地去探究,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各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创新思维,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从而适应新课改的浪潮,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作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