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量继续教育学员涌入高校,挤占在校学生有限的教学资源。在追求盈利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权衡中,内地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渐渐失去了平衡点。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柳文(化名)从大四搬到西溪校区后,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这里是浙江大学一个分校区,但柳文感觉,整个校区更像招待既每天衣着光鲜的各类培训班学员进进出出,比西溪校区内学生还多。每隔一段时间,学生便会有一个维权小高潮,主题往往是与外来学员之间的摩擦。
矛盾往往在食堂问题上激化。最近一次,学生们的愤怒在于来浙大“镀金”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插队事件,即使食堂里贴着大大的“不要插队”字样,在四周喷火般的目光注视下,一位看上去衣着光鲜的男士也毫不犹豫地挤到前面,有学生打听到此人是学校总裁班的学员,便愤怒地在校内贴吧上咒骂,外来培训班学员过往的种种劣迹被发掘出来,在线上线下持续发酵。
不只浙大,内地诸多知名高校都面临类似问题。缺乏有效行政监管的情况下,原本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有一些演变为学校收费的常规途径,学生的教学资源被挤占。在追求盈利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权衡中,内地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渐渐失去了平衡点。
日产校友400名
与之前的矛盾不同,最新一次西溪校区的“维权”高潮围绕对“浙大校友”的定义争论展开。
这看起来是书生式的抗议。食堂工作人员认为这些在浙大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学员们也算是浙大的学生,其身份得到浙大的肯定。虽然这些企业高管或总裁们换动频率很快,在学校培训时间,长则一年,短则一周,但人家好歹也是浙大校友,所以学生们不能“这么小气”。
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学生的强烈质疑。不少学生并不认同校方温和的劝谏。有人近乎迂腐地搬出百度百科对校友的定义,对学校将短期培训人员当做校友的行为表示不满,在学生们的内心里,从没有把那些珠光宝气、穿金戴银,出入宝马、奔驰的总裁班学员当成自己的校友。
浙江大学现拥有紫金港、玉泉、华家池、西溪、之江、舟山六个校区。继续教育培训班几乎遍布各个校区,目前西溪与华家池沦为“重灾区”,有学生改编《南山南》作校园民谣,调侃道:“西溪难,之江悲,西池(西溪和华家池校区)是一对”。西溪校区是浙江大学所有校区中城市地段最为优越的一个,然而面积却不及个别校区的六分之一。校内为学生服务的食堂、超市等服务设施本来就不多,大量涌进的继续教育学员常常令这些设施内拥挤不堪。
西溪校区静年最惹人瞩目的人群之一便是标志性明显的培训人员。“这群人是浩浩荡荡占领学生食堂的人群之一,也是学校超市内采购的主力军。吃饭被抢,电梯被抢,上课期间使用扩音喇叭、音响,干扰同层教室上课。”浙大西溪校区学生多有怨言。
与学生的抱怨不同,浙大西溪校区某幢学生寝室楼一楼欢欢喜喜开辟了一个“名优特产专卖店”,墙上贴着各种可刷用的信用卡图样,一看便知道为哪个群体服务。该校区主教学楼田家炳书院一楼常年只有一台直饮水机,多数同学不知道的是三楼也有一台,而那一台只有总裁班开课时才可以专享。
校方网站显示,该校每年大约有3570个培训项目,教育培训学员每年16万余人次,平均每天生产400多名浙大校友。而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入学量每年却不足1000Q人。
浙大继续教育项目主要针对各类民企老板、公司高管、投资人等展开,学员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校交流培训后,可获得浙大的一纸结业证。虽非学历学位,但仍不能阻止一茬一茬的社会精英们涌入浙大。
不独浙江大学,包括总裁班在内,大陆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过多过滥的现象已非一日之功。清华、北大、复旦、厦大等几乎所有内地高校都相应地开办各类EMBA班、总裁班、精英班。即便一些纯工科类院校也不甘寂寞,纷纷展开自己的创收羽翼,接收各行各业的企业主入怀。只要经过高校的各类名师专家指导一番,不消几日,便能摇身一变成某名校的校友。
内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俨然成为“总裁”们的培训工厂,但圈内人士认为,多数短期总裁研修培训并不是以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为目的,而是为那些企业管理精英和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一个社交平台。高校既然提供了这一舞台,自然收费也不菲。
目前内地针对民营企业家的MBA班、企业管理培训、总裁班、团队培训班、领导力培训班等让人眼花缭乱,收费价格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许多学校尽管收费不便宜,但授课内容单一重复,授课师资也很是可疑。
同质化严重
继续教育培训是继大陆本科、研究生之后的三大人才培养体系之一,大陆官方层面向来倡导鼓励。
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共50所高校参加。同年12月24日,这50所高校被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浙江大学名列其中。
国内继续教育目前主要有远程教育与培训教育两种方式,培训教育在近些年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各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教育主要分为个人培训和集体内训。
个人培训主要分为在职研究生与高端/专业技术培训。在职研究生尤以MBA(工商管理硕士)与EMBA(高阶工商管理硕士)为人熟知。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网站信息显示,浙大承办继续教育培训的办学院系包括浙大继续教育学院在内共有30个提供五个方向的继续教育:企業管理人员培训、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留学和其他。
令人惊讶的是,仅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这一方向就有至少12个院系开班。点开其中两个院系的网站,发现培训班课程极为相似,面对记者的询问,对方不断强调“各有侧重”,但是经过对比发现有6个授课讲师是一样的。而该校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的官网所列的精品课程几乎与该学院研究方向没有任何关联,“总裁研修”所设培训班大多与其他院系类似。各学院争相开班且同质化严重。 在以社会精英人群为主的EMBA培训中,以中欧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以及各大名校的EMBA招生为主,中欧和各大名校的工商培训相对爱惜自己的羽毛,招收学员时严进宽出,对学员的各方面资历要求甚高。记者以一名企业主名义咨询浙大EMBA招生老师,问对方“可不可以让秘书帮忙上课?对方肯定地称,不可以,但学员可以请假,且每个学员每年可以请4个学分的课时,超过的话,就要交钱补学分。
但非学历学位的各种总裁班则迥然不同,纯粹是市场需要什么给什么,几乎无门槛。高校继续教育针对集体的培训则是为党政干部和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服务,主要为短期脱产式、长期分期式、轮训式,课程制定、学费都视情况而定。
不少党政领导干部一度活跃在高校EMBA、MBA和各类总裁班,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这批人很少出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高校“高价班”培训不允许在职官员公费参加,日常的公务员业务培训成为常态。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工作人员称,在浙大继续教育中,干部培训占了70%左右的比例。
继续教育走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要实行非学历办学,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也的确在与企业达成继续教育联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教育部本意让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面向行业企业职工,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内地高校的培训已然走偏,普罗大众并不能如愿获得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会,一定程度上,收费高昂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只对“有钱者”开放。
内地各种高价培训班泛滥的情况已有年月,部分高校已习惯把学校的创收体系发挥到极致,打着继续教育的幌子,举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牟利收费。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并不讳言表示,市场有需求,而校方也希望借此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该工作人员坦言,浙大的这些继续教育项目占了该校所有对外合作项目的一半以上。
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无序发展常常生出恶果。2015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36岁的浙江人王源想方设法混入浙江大学,成为“浙大总裁高级研修班”的成員,王源随后在这些总裁校友们之间进行资金拆借和诈骗,先后骗了2000多万元。而王此前吹嘘经营的一些公司都没有任何实体和贸易,仅仅是个公司名而已,他所谓的汽车销售公司实则是做洗车和车辆美容的工作,没有其他业务。
此事之后,浙大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紧急下令终止与各社会办学机构的合作,由学校自主招生,但对学校声誉的严重败坏后果已经形成。但教育部官方层面至今并无对此市场有实质性的监管举措。
该部一位官员称,现在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办班方式、收费价格等完全是自主的,教育部持鼓励态度。对个别高校“高价班”过多、挤占学生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反映,教育部职成司官员称,“可以通过部长信箱书面反映后,教育部才会适度进行干预”。
而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看来,过度招收MBA等继续教育学员使用公共资源设施类似于学校滥用私利。因为国内很多学生是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考试招进来的。当初政府给学校分配资源,例如拨款,也是依据招生人数而定的。
在香港,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得很明确。比如非政府资助的授课型研究生,因为学校是香港的纳税人建的,所以授课型研究生的学费要转到另外一个账户上,公私分得非常明确。
类似国内继续教育的香港高校各种授课型研究生培训现在也放开了,香港规定可以利用高校的一些闲置资源做一些事情。但利用闲置资源也有非常清楚的规定。
“像我们学校,控制还蛮严的。不能影响本科生学习,因为学校知道招得越多越赚钱,但一是学校资源所能满足的学生容量有限,还要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吴晓刚说,继续教育原则上来说是不能用学校资源的,“但在内地,只要放开了招生,这些就不管了。”
(摘自《凤凰周刊》)
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柳文(化名)从大四搬到西溪校区后,就有被“抛弃”的感觉。
这里是浙江大学一个分校区,但柳文感觉,整个校区更像招待既每天衣着光鲜的各类培训班学员进进出出,比西溪校区内学生还多。每隔一段时间,学生便会有一个维权小高潮,主题往往是与外来学员之间的摩擦。
矛盾往往在食堂问题上激化。最近一次,学生们的愤怒在于来浙大“镀金”的那些成功人士的插队事件,即使食堂里贴着大大的“不要插队”字样,在四周喷火般的目光注视下,一位看上去衣着光鲜的男士也毫不犹豫地挤到前面,有学生打听到此人是学校总裁班的学员,便愤怒地在校内贴吧上咒骂,外来培训班学员过往的种种劣迹被发掘出来,在线上线下持续发酵。
不只浙大,内地诸多知名高校都面临类似问题。缺乏有效行政监管的情况下,原本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大学继续教育培训有一些演变为学校收费的常规途径,学生的教学资源被挤占。在追求盈利和保障教育质量的权衡中,内地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渐渐失去了平衡点。
日产校友400名
与之前的矛盾不同,最新一次西溪校区的“维权”高潮围绕对“浙大校友”的定义争论展开。
这看起来是书生式的抗议。食堂工作人员认为这些在浙大继续教育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等二级学院的学员们也算是浙大的学生,其身份得到浙大的肯定。虽然这些企业高管或总裁们换动频率很快,在学校培训时间,长则一年,短则一周,但人家好歹也是浙大校友,所以学生们不能“这么小气”。
但这一说法遭到了学生的强烈质疑。不少学生并不认同校方温和的劝谏。有人近乎迂腐地搬出百度百科对校友的定义,对学校将短期培训人员当做校友的行为表示不满,在学生们的内心里,从没有把那些珠光宝气、穿金戴银,出入宝马、奔驰的总裁班学员当成自己的校友。
浙江大学现拥有紫金港、玉泉、华家池、西溪、之江、舟山六个校区。继续教育培训班几乎遍布各个校区,目前西溪与华家池沦为“重灾区”,有学生改编《南山南》作校园民谣,调侃道:“西溪难,之江悲,西池(西溪和华家池校区)是一对”。西溪校区是浙江大学所有校区中城市地段最为优越的一个,然而面积却不及个别校区的六分之一。校内为学生服务的食堂、超市等服务设施本来就不多,大量涌进的继续教育学员常常令这些设施内拥挤不堪。
西溪校区静年最惹人瞩目的人群之一便是标志性明显的培训人员。“这群人是浩浩荡荡占领学生食堂的人群之一,也是学校超市内采购的主力军。吃饭被抢,电梯被抢,上课期间使用扩音喇叭、音响,干扰同层教室上课。”浙大西溪校区学生多有怨言。
与学生的抱怨不同,浙大西溪校区某幢学生寝室楼一楼欢欢喜喜开辟了一个“名优特产专卖店”,墙上贴着各种可刷用的信用卡图样,一看便知道为哪个群体服务。该校区主教学楼田家炳书院一楼常年只有一台直饮水机,多数同学不知道的是三楼也有一台,而那一台只有总裁班开课时才可以专享。
校方网站显示,该校每年大约有3570个培训项目,教育培训学员每年16万余人次,平均每天生产400多名浙大校友。而全日制本、硕、博学生入学量每年却不足1000Q人。
浙大继续教育项目主要针对各类民企老板、公司高管、投资人等展开,学员们在短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校交流培训后,可获得浙大的一纸结业证。虽非学历学位,但仍不能阻止一茬一茬的社会精英们涌入浙大。
不独浙江大学,包括总裁班在内,大陆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过多过滥的现象已非一日之功。清华、北大、复旦、厦大等几乎所有内地高校都相应地开办各类EMBA班、总裁班、精英班。即便一些纯工科类院校也不甘寂寞,纷纷展开自己的创收羽翼,接收各行各业的企业主入怀。只要经过高校的各类名师专家指导一番,不消几日,便能摇身一变成某名校的校友。
内地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俨然成为“总裁”们的培训工厂,但圈内人士认为,多数短期总裁研修培训并不是以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为目的,而是为那些企业管理精英和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一个社交平台。高校既然提供了这一舞台,自然收费也不菲。
目前内地针对民营企业家的MBA班、企业管理培训、总裁班、团队培训班、领导力培训班等让人眼花缭乱,收费价格从几万元至几十万元不等。许多学校尽管收费不便宜,但授课内容单一重复,授课师资也很是可疑。
同质化严重
继续教育培训是继大陆本科、研究生之后的三大人才培养体系之一,大陆官方层面向来倡导鼓励。
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共50所高校参加。同年12月24日,这50所高校被授予“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浙江大学名列其中。
国内继续教育目前主要有远程教育与培训教育两种方式,培训教育在近些年所占比重稳步上升,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方式。各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教育主要分为个人培训和集体内训。
个人培训主要分为在职研究生与高端/专业技术培训。在职研究生尤以MBA(工商管理硕士)与EMBA(高阶工商管理硕士)为人熟知。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网站信息显示,浙大承办继续教育培训的办学院系包括浙大继续教育学院在内共有30个提供五个方向的继续教育:企業管理人员培训、党政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留学和其他。
令人惊讶的是,仅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这一方向就有至少12个院系开班。点开其中两个院系的网站,发现培训班课程极为相似,面对记者的询问,对方不断强调“各有侧重”,但是经过对比发现有6个授课讲师是一样的。而该校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的官网所列的精品课程几乎与该学院研究方向没有任何关联,“总裁研修”所设培训班大多与其他院系类似。各学院争相开班且同质化严重。 在以社会精英人群为主的EMBA培训中,以中欧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以及各大名校的EMBA招生为主,中欧和各大名校的工商培训相对爱惜自己的羽毛,招收学员时严进宽出,对学员的各方面资历要求甚高。记者以一名企业主名义咨询浙大EMBA招生老师,问对方“可不可以让秘书帮忙上课?对方肯定地称,不可以,但学员可以请假,且每个学员每年可以请4个学分的课时,超过的话,就要交钱补学分。
但非学历学位的各种总裁班则迥然不同,纯粹是市场需要什么给什么,几乎无门槛。高校继续教育针对集体的培训则是为党政干部和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服务,主要为短期脱产式、长期分期式、轮训式,课程制定、学费都视情况而定。
不少党政领导干部一度活跃在高校EMBA、MBA和各类总裁班,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这批人很少出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一位官员告诉记者,高校“高价班”培训不允许在职官员公费参加,日常的公务员业务培训成为常态。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工作人员称,在浙大继续教育中,干部培训占了70%左右的比例。
继续教育走偏?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要实行非学历办学,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也的确在与企业达成继续教育联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教育部本意让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市场面向行业企业职工,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内地高校的培训已然走偏,普罗大众并不能如愿获得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会,一定程度上,收费高昂的各类继续教育培训班只对“有钱者”开放。
内地各种高价培训班泛滥的情况已有年月,部分高校已习惯把学校的创收体系发挥到极致,打着继续教育的幌子,举办各种名目的培训班牟利收费。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并不讳言表示,市场有需求,而校方也希望借此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学校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该工作人员坦言,浙大的这些继续教育项目占了该校所有对外合作项目的一半以上。
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无序发展常常生出恶果。2015年9月有媒体报道称,36岁的浙江人王源想方设法混入浙江大学,成为“浙大总裁高级研修班”的成員,王源随后在这些总裁校友们之间进行资金拆借和诈骗,先后骗了2000多万元。而王此前吹嘘经营的一些公司都没有任何实体和贸易,仅仅是个公司名而已,他所谓的汽车销售公司实则是做洗车和车辆美容的工作,没有其他业务。
此事之后,浙大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紧急下令终止与各社会办学机构的合作,由学校自主招生,但对学校声誉的严重败坏后果已经形成。但教育部官方层面至今并无对此市场有实质性的监管举措。
该部一位官员称,现在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办班方式、收费价格等完全是自主的,教育部持鼓励态度。对个别高校“高价班”过多、挤占学生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反映,教育部职成司官员称,“可以通过部长信箱书面反映后,教育部才会适度进行干预”。
而在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吴晓刚看来,过度招收MBA等继续教育学员使用公共资源设施类似于学校滥用私利。因为国内很多学生是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考试招进来的。当初政府给学校分配资源,例如拨款,也是依据招生人数而定的。
在香港,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得很明确。比如非政府资助的授课型研究生,因为学校是香港的纳税人建的,所以授课型研究生的学费要转到另外一个账户上,公私分得非常明确。
类似国内继续教育的香港高校各种授课型研究生培训现在也放开了,香港规定可以利用高校的一些闲置资源做一些事情。但利用闲置资源也有非常清楚的规定。
“像我们学校,控制还蛮严的。不能影响本科生学习,因为学校知道招得越多越赚钱,但一是学校资源所能满足的学生容量有限,还要保证学生教学质量。”吴晓刚说,继续教育原则上来说是不能用学校资源的,“但在内地,只要放开了招生,这些就不管了。”
(摘自《凤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