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设计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a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简析:
  《白杨》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西部”。《白杨》一文写了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课文含蓄凝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落实“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驼铃悠悠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无边的戈壁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观图思考。(多媒体展示一幅茫茫的戈壁沙漠白杨图)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戈壁上的白杨树是什么样子的?(朗读两个孩子的对话,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高大挺秀)
  设计意图: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直观的图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那风沙迷蒙的大戈壁,为理解白杨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
  二、自学课文,总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读后想一想: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检查反馈。
  (1)查字典并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分辩 介绍 抚摸
  表白 沉思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2)学生交流,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然后全班交流画出的句子。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代背景、抓住关键词等,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来理解这三句话)
  (1)第一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把“从来”一词去掉和原句比较,启发学生理解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板书:高大挺秀)
  (2)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让学生换成具体的地方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戈壁是什么样子?戈壁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板书:顽强)试着用“哪儿……哪儿……”造句。
  (3)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多媒体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感知形象,激发对白杨的崇敬的感情,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板书:坚强不屈)让学生用“不管……不管……总是……”赞美一下白杨。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后,直奔重点,让学生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和学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通过对重点句的理解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既培养学生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促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抓住写白杨的关联词落实语言的训练,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深入感悟
  1.思考问题。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为什么爸爸的表情会严肃起来,接着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2.教师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却不知道……”想一想: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吗?
  3.讨论爸爸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说一说,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那是因为他看见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出示西部今夕对比图)
  5.补充介绍西部建设者。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摄氏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在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千千万万的建设者,西部才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经过一连串的引疑与读、思活动,学生能步步深入地理解“爸爸”的心愿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由于时代的间隔,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做到设身处地地心领神会,这些资料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情怀。
  五、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突出了建设新疆的心。这是哪种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2.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在想什么呢?(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总结。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了白杨,更懂得了一位扎根祖国边疆的建设者的心,还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赞美建设者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明白原来“树似人,人似树”啊!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六、拓展延伸,群文阅读
  1.介绍茅盾的《白杨礼赞》。茅盾的《白楊礼赞》同样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读一读,想想文章借白杨歌颂了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
  2.介绍艾青的《帐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情怀。
  设计意图:群文阅读在教学中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自主阅读的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教学中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指的是在教师的“智慧理答,有效启发引领”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推论验证、形成诠释的阅读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探究性阅读
期刊
“写读结合,单元整合”教学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建立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上的一种关于“写”和“读”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依然是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终点,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整体,统整定标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在
期刊
简便运算一直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它是拓展运算思路、提高运算速度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运算中尤为重要,这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部分。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中,学生因为有前面计算经验的积累,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问题不太大,刚学时概念还清晰,可时间一长,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运算,概念就模糊了,问题也就多了。一方面,数字的变化是多样的,有时貌似一种类
期刊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质量被视作学校发展和生存的生命线,但因教师业务素质和师资力量的不断发展存在相对不均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进步和稳中有升,很多学校在人事工作安排时根据教师的“师情”,采取了“大循环”“小循环”“六年级把关老师”等策略。尤其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出口的成绩,这时经常是改“1师教学2班”为“1师教学1班”。有的老师,十多年就一直在六年级把关,所教
期刊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思想素养和关键能力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的机会,从学生立场出发,探寻“综合与实践”的本真意义,把握其思想轨迹,生成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践行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综合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因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在学校,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会学习、勤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抓养成教育是第一要务,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做起。  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任教的学校为每个班配备了一体机,也组织培训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对,植树节,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这一天,小新、小明、小东来到幸福村帮助村里种树。村主任说:“你们每人负责一条12米长的一段路,每3米种一棵,算一算需要多少棵树?”  生1:3棵。生2:4棵。生3:5棵。  村主任笑眯眯地说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特质的教学研究,虽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当文本特质作为口号,充斥于学术报告、专著论文、经验介绍的时候,也许正是需要人们冷静、反思并进行针对性矫正的时候。可不,虽然文本特质已成了语文教师的高频词,但文本特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不少教师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理论上的茫然必然会带来实践上的盲目,结果,文本特质确定的随意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向和教学重心的偏移,严重
期刊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讲述了一位表演杂技的少年在顶碗表演中连续失误,可是他沉着冷静,努力拼搏,第三次终于取得成功。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在启迪学生思维的同时,紧扣重点语句品读,探究少年成功的原因,从而领悟“面对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哲理。  一、激趣导入,质疑“惊心动魄”  《顶碗少年》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提示语不但能激
期刊
教材分析:  《搭船的鸟》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本篇课文是作者郭风以小孩子的身份,来写他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景象,笔法是那样地浅近、朴素、清新,具有一种纯真明净的童趣,给人以难忘的印象。文章记录的是“我”乘船去乡下的外祖父家的途中的一景,“我”运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到了这一情景,便使读者拥有了一只充满灵性的鸟儿。“我”也正是一个爱自然的孩子,“我”感到“美丽”的是鸟的色彩:“红色”的长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