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确定:凸显文本特质的本质属性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特质的教学研究,虽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当文本特质作为口号,充斥于学术报告、专著论文、经验介绍的时候,也许正是需要人们冷静、反思并进行针对性矫正的时候。可不,虽然文本特质已成了语文教师的高频词,但文本特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确定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不少教师还是一头雾水。这样,理论上的茫然必然会带来实践上的盲目,结果,文本特质确定的随意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偏向和教学重心的偏移,严重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果。因此,走出误区,精准确定文本特质,凸显其本质属性,让文本特质教学步入正轨、走向正道,显得尤为必要且十分迫切。
  一、文本特质确定的偏差
  所谓文本特质,就是某一文本区别于其他文本所具有的独特性、标志性的形态,它是特殊的读者——教师和学生阅读和运用教材的“专有名词”。这是因为,就一般性读者而言,阅读某文、某书多以了解内容为主要目的,而教师和学生则主要是借此学习语言。因此,文本特质的功能,是以凸显表达效果、彰显教学价值为具体特征的。而从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对此并没有真正理解,特质提取出现了如下偏差:
  1.特质确定的“泛”。文本特质是文本自身固有的而非人为添加的,是文本自身独有的并无与之相同的。因此,文本特质的提取,须以文本的深度解读为前提,以了解文本自身的“特点”;须以教材的联系比较为基本,以发现文本自身的“唯一”。因此,确定文本特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而不少教师文本特质提取一是一目十行、浮于表面,缺乏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二是简单从事、随心所欲,缺少对教材的敬畏之心;三是就事论事、画地为牢,缺乏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由于上述种种原因,特质提取的“泛”现象便显得颇为普遍。
  (1)浮泛。文本特质作为一种言语现象,它是以中心表达为基本价值的。在解读教材时,不少教师离开了材料选择、详略确定、中心表达,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精彩之处”作为文本特质。教材解读浮于表面,止于现象,缺乏深度细读和科学联系,而且文本特质脱离文本,悬于空中,缺乏文本个性和实用价值,凭借这样的所谓文本特质,则难以保证言语实践的针对性、必要性和有效性。
  (2)宽泛。所谓“宽泛”,就是文本特质涉及面太宽,像“按照顺序、突出重点”“描写景物、凸显中心”“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选词精当、用词准确”“选材典型、叙述具体”等,诸多语言表达方法都贴上了文本特质的标签。既然文本特质具有文本独有的属性,它是某种文本的“私有物”,如果此文有、彼文有,缺乏典型性和独特性,也就无文本特质可言。如此泛泛确定,往往让真正的文本特质淹没于不着边际的所谓文本特质之中。文本特质的提取多是一线教师的自发行为。但自发而非自由,要以遵循语文规律、抵达教材本质为前提。
  (3)空泛。所谓空泛,是指所确定的文本特质是不着边际的泛泛之论,难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实在的内容,它对教学的导向和引领价值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教師解读《草原》,确定的文本特质是: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解读《祖父的园子》,确定的文本特质是:学习想象奇特、叙述生动的写作方法。初看,显得精练;细品,觉得空泛。《草原》是怎样写景、怎样写人、怎样把写景与写人结合为一体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与以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有什么独特之点?这些内容都没有具体表述。再如,《祖父的园子》想象怎样神奇?以怎样的方法写出神奇?叙述怎样生动?以怎样的方法体现了叙述的生动?这样写对凸显写作目标有怎样的作用?这些与以往类似的课文有什么独特之处?上述内容没有明确的表白,文本特质就难以体现出它固有的作用,对教学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微乎其微,甚至可有可无。
  二、文本特质确定的原则
  文本特质教学,就是要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尽力找出教材的独特之处,以避免教材解读和运用的老生常谈,让言语实践给学生陌生感和新鲜感,从而发挥教材对学习目标的定向功能、对学习兴趣的诱发功能、对学习活动的引领功能。为此,文本特质确定须坚持以下原则:
  1.指向性。文章内容的叙述,指向于中心的表达,内容叙述的重点与中心表达的重点多是一致的。因此,寻觅文本特质就是要找寻到突出中心的至关重要的表达方法或语言现象。否则,偏离中心表达的旁敲侧击,其所谓的文本特质指导下的言语实践必定会失去活力、缺乏张力。为此,要在把握内容、感受中心的基础上,对内容与中心的一个个联系点通过推敲、比较,确定最能表现中心的点。
  2.针对性。一般而言,编辑选编教材,虽然力求整体、科学地构成语文学习的体系,但很难全面细致地考虑到文本特质的微观层面。因此,确定文本特质作为教者对文本解读和运用的创造性劳动,必须有的放矢,慎重其事,并非每篇课文都有文本特质,也非每篇课文都抓文本特质,即使某篇课文有某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要考虑这种语言形象是不是适合该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这样,因学生而异、因教材而异,才能保证取之有理、定之必要、用之有效。
  3.联系性。所谓联系性,就是依据语文学习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坚持有机联系、循序渐进,让文本特质指导下的言语实践点连缀成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渐近线,让学生循着这根线一步步向着新的目标迈进。因此,教师钻研教材要居高临下、整体把握,确定特质要系统梳理、前后联系,以防止文本特质的互不相关和言语实践的各自为政。
  三、文本特质确定的方法
  文本特质是文本固有的,不是人为添加的;它是文本独特的,不与它文雷同的。进行文本特质研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独特而具有价值的教学因素,让其成为引领阅读教学、优化言语实践的向导。文本特质的独有和唯一,难以一目了然,需要认真寻觅;不是信手拈来,需要反复推敲;不可简单从事,需要精准确定。
  1.在纵向比较中确定。文本特质的显现,是以文本与文本比较为基本前提的,没有这种联系和比较,就难以了解文本的共性和个性。为精准确定文本特质,读一篇课文,不妨迅速对学生曾经学过的课文来个积极搜索,让与之相似、相近、相关的课文一股脑儿地呈现于自己脑际,想一想这篇课文与学生曾经接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有哪些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元素,而且从学生现阶段学习状况来看是需要而且能够解决的。这样思考,就能既保证独特性,又保证必要性和可行性。如《怀念母亲》一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细读文本就知道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映衬,表达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二是借助精选的日记和文章片段,凸显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此刻,再把《怀念母亲》置于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去,对文本特质就有了清晰的概念:关于母亲的课文,有《母亲的账单》,该文借助两个账单的比较映衬,凸显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和孩子对母亲深深的悔。且对比映衬的运用,在以往课文中学生也多次接触。而借助日记和文章片段凸显中心的课文,学生先前还未见到。这样解读文本、联系筛选,其文本特质就显而易见:借助日记和文章片段的罗列,用丰富的材料凸显文章中心。当然,据此安排的说写训练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日记和文章片段则可转化为聚焦中心的故事片段或生活画面。   2.在整体联系中确定。同类课文阅读,能让学生在相似、相关要素的联系比较中,促进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的提升,促进读写方法、读写规律的把握。现行语文教材多按单元编排,同单元课文从内容、主题到文法,是否有区别于其他组课文的独特之处,有的话,有哪些?最需运用、最有价值的“独特”是什么?如此解读,就能从类比分析中确定文本特质,在类比阅读中渗透读写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通过整体联系可见:阅读本单元,须联系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联系实际,得到读懂生活的启发。这样,“走进生活发现启示,带着生活表达启示”,便是本单元教学的共同任务。那么,作者是怎样走进生活发现启示、带着生活表达启示的呢?请看课文解读表:
  通过比较剖析,文本特质则非常清晰。凭此指导阅读,就能根据这一组课文的共性和每篇课文的个性组织教学、安排言语训练,让学生懂得“走进生活”“发现生活”“叙述生活”的真正内涵、内在联系和具体方法,以形成相应的言语能力和生活能力。
  3.在片段提取中确定。一般而言,文本特质多着眼于篇的表达,这固然重要而且必要,但仅此还不够。字词句段篇,是阅读教学中言语实践的基本元素,在指向于中心的表达中,字词选用、句段表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为此,文本解读需统筹兼顾,将字词选择、句段叙述与篇章特质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先分别找出其独特之处,再综合思考、权衡比较,从学生实际需要、教学目标设计两方面综合,寻求最为重要的句段作为言语实践的重点。如:《唯一的听众》(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描述的是一个拉小提琴“像在拉床腿”的青年人,在所谓的“耳聋”老人的精心呵护下,成为能在“各种晚会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变化,从而告诉人们,老人做“唯一的听众”,是在用心灵呵护青年、用智慧引领青年。课文这样描写老奶奶的语言:
  “是我打扰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是我打扰你吗?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忠实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聯系青年人的处境,读着老奶奶的话语,一个心地善良、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的老人形象便立体地呈现在眼前,令人感动、叫人感慨。老人的话语,看似轻描淡写,实际字字珠玑,闪烁着人性与智慧的光芒。
  在以往人物类课文中,这样的语言描写还未曾见到,这对学生在生活和习作中,怎样自然、真切、智慧地“说话”,是很好的引领。为此,这样的文本特质便是“话不在多在于精,情不在浓在于真”。通过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的解读品味中,具体真切地感受老人对“我”的呵护和关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和感激,学习说话的方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联系实际,迁移运用,以促进文本特质向言语能力的转化。
其他文献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动方式。教学技能中一大重要技能就是备好课、上好课,达成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其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充分备课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备课,首先应该研读教材,挖掘实质。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研读教材的一些收获。  一、初读教材,确立目标  首先看教材,通讀一遍教材内
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关注数学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中發展、创新,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数学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课堂里创设“对话”交流,在操作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潜能。  一、学生与教师对话,智慧在启发激励中迸发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
期刊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动手操作、实践运用、语言表达、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等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怎样拼周长最短问题”这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探究性阅读指的是在教师的“智慧理答,有效启发引领”下,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从阅读材料中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推论验证、形成诠释的阅读方式。从发展的角度看,探究性阅读
期刊
“写读结合,单元整合”教学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建立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之上的一种关于“写”和“读”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依然是教学的起点和教学终点,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关注整体,统整定标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具有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在
期刊
简便运算一直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它是拓展运算思路、提高运算速度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乘法分配律在简便运算中尤为重要,这也是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部分。在进行乘法分配律教学中,学生因为有前面计算经验的积累,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问题不太大,刚学时概念还清晰,可时间一长,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便运算,概念就模糊了,问题也就多了。一方面,数字的变化是多样的,有时貌似一种类
期刊
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教育质量被视作学校发展和生存的生命线,但因教师业务素质和师资力量的不断发展存在相对不均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进步和稳中有升,很多学校在人事工作安排时根据教师的“师情”,采取了“大循环”“小循环”“六年级把关老师”等策略。尤其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出口的成绩,这时经常是改“1师教学2班”为“1师教学1班”。有的老师,十多年就一直在六年级把关,所教
期刊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思想素养和关键能力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的机会,从学生立场出发,探寻“综合与实践”的本真意义,把握其思想轨迹,生成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践行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综合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一定要养成学生共同自治的能力,否则不应算为共和国的学校。”因为“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在学校,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会学习、勤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抓养成教育是第一要务,要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做起。  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笔者任教的学校为每个班配备了一体机,也组织培训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3月12日是什么节日?  对,植树节,植树造林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这一天,小新、小明、小东来到幸福村帮助村里种树。村主任说:“你们每人负责一条12米长的一段路,每3米种一棵,算一算需要多少棵树?”  生1:3棵。生2:4棵。生3:5棵。  村主任笑眯眯地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