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市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stephenmengstep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年田间调查显示,对无为市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发生频次和面积较多的病害有纹枯病、粗缩病以及南方锈病。该文从危害症状、流行规律、防治方法等方面对3种主要病害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无为市玉米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无为市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94-02
  2019年无为市粮食种植面积8.28万hm2,其中玉米0.42万hm2,占粮食种植面积的5%。无为市玉米生产以鲜食为主,是安徽省鲜食玉米主产区之一,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鲜食玉米的规模化种植,并催生了多家从“放种”到“收购”的专业合作社。此外,由于受干热风、赤霉病影响,冬小麦品质差、价格低,农民种植意愿降低,改种春玉米的农户逐渐增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多年双增长。无为市玉米种植以春玉米为主,夏玉米次之,秋玉米不到10%。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科学防治病虫害对提高玉米产量特别是鲜棒的商品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病害
  无为市玉米全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发生,其中病害有玉米粗缩病、纹枯病、小斑病、褐斑病、玉米锈病、南方锈病、玉米瘤黑粉病、丝黑穗病等10余种。历年田间调查显示,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发生频次和面积较多的病害有纹枯病、粗缩病以及南方锈病。
  1.1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为土传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鞘,也侵害叶片、果穗和苞叶,严重时侵入茎秆。
  1.1.1 危害症状 近地面1~2节叶鞘先发病,渐次向上侵染叶片,形成暗绿色水渍状椭圆形病斑,多个病斑相连形成云纹状斑块,逐步扩大直至叶片叶鞘先腐后枯;病害侵入果穗基部,果穗停止发育并迅速扩展至全穗,最后死亡;茎秆受害,病斑褐色,形状不规则,纤维束露出,茎秆质地柔软、植株易倒伏;果穗受害,苞叶上形成云纹状病斑,果穗秃顶,秕粒增多,严重时果穗干腐,穗轴霉变。
  1.1.2 流行规律 玉米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可侵染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作物,但对玉米致病力最强。以遗落在田间的菌核越冬,玉米田表土层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源。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菌丝进行初侵染,病部气生菌丝生长向周边组织扩展,或通过叶片接触进行再侵染,蔓延至健康植株;菌核落入地面,雨水的反溅也可形成再侵染。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加快、乳熟期减轻、灌浆后期病情趋于稳定,主要危害集中在玉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
  1.1.3 影响因子 陈斌[1]等认为,温度和湿度是玉米纹枯病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25~30℃和湿度90%的环境条件最适宜纹枯病的发生,因此,雨期长、湿度大的年份,该病往往较重发生;而连茬田块由于菌源累积,发病较重,玉米秸秆还田是玉米纹枯病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此外,氮肥过量施用使玉米生长过旺,田间密不通风,以及低洼田块,或植株倒伏、杂草丛生的种植地,同样因为湿度大而病害重。
  1.1.4 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为土传病害,越冬菌核是主要初侵染源,防治应从减少菌源入手,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农业措施中,轮作和深翻耕作层可有效减少菌核数量;玉米与大豆等间作,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清除田间遗落玉米残株和田边杂草,及时清除发病叶鞘和叶片,切断病原菌传染链。药剂防治在抽雄期进行效果最佳,能有效保护功能叶片,常用药剂有井冈霉素、嘧菌酯、菌核净等。
  1.2 玉米粗缩病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RBSDV)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在玉米产区普遍发生,不同年份病情严重程度起伏不定。
  1.2.1 危害症状 玉米粗缩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5~6片叶即可显症,开始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产生透明的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点,逐渐扩及整个叶片。病苗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心叶不能正常展开,病株生长迟缓、矮化,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条状突起。9~10叶期病株矮化现象更为明显,上部节间短缩粗肿,顶部叶片簇生,病株高度不到健株的1/2,果穗畸型,花丝极少,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2]。
  1.2.2 病原与传播 玉米粗缩病毒主要在小麦、禾本科杂草和灰飞虱体内越冬,通过灰飞虱传播。越冬的灰飞虱第1代成虫在小麦、禾本科杂草上取食后,转迁至玉米嫩叶上取食,将病毒传至健康植株;在玉米生长中后期,灰飞虱迁飞至夏播的禾本科作物上,在杂草上越冬,第2年继续侵染小麦、玉米等,形成周年的侵染循环。研究表明,玉米出苗期与第1代灰飞虱迁飞高峰相遇,则粗缩病发病严重;播种前降雨强度大、频次高,不利灰飞虱迁飞,粗缩病发病轻;田间地头杂草丛生、前茬小麦残茬多,灰飞虱繁殖空间大,容易引发粗缩病[3]。
  1.2.3 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主要靠带毒的灰飞虱传播。灰飞虱繁殖快、传播能力强,因此防治核心在于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4月春玉米、6月夏玉米提早或推迟播种,避开灰飞虱迁飞峰期,减轻危害;应用吡蚜酮、毒氟磷拌种,并在3叶、5叶、7叶期各喷雾1次,防治效果较好;彻底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减少灰飞虱宿存和越冬场所。
  1.3 南方锈病 玉米南方锈病为气传病害,在玉米产区广泛发生,近年来在无为市局地暴发,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3.1 危害症状 南方锈病由玉米多堆柄锈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侵入茎秆和苞叶。发病时叶片上初生黄色小斑点,快速发展为黄褐色突起的疱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生于叶片正面,数量多,分布密集,很少生于叶片背面,后期叶片上形成黑褐色隆起(冬孢子堆)。病害蔓延迅速,造成植株布满绣粉,早衰枯死。
  1.3.2 蔓延流行 玉米南方锈病在南方低纬度区以冬孢子在病株上越冬,夏孢子随气流跨区域远距离传入。病原菌在本地随风雨传播,辗转危害,在1个生长季节发生多次再侵染,使病株率和病叶率不断升高,由点片发生发展到普遍发病,高温高湿条件下严重度剧增,造成较大危害。
  1.3.3 防治方法 春播玉米由于避开了7—10月外地菌源传入高峰期,发病较轻。夏玉米发病时,及时摘除病叶,用三唑酮、甲基托布津等喷雾防治,控制发病中心区;合理密植、采用轮作和间种等农业措施,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以有效减轻病害。
  2 小结
  玉米全生育期都会有病害侵染,但生育前期抵抗危害的能力低于生育后期,嫩叶抗病能力弱于老叶。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病害最有效的方法,生产上应尽量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栽培,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抗病害的栽培品种,不同玉米品種对某种病害的抗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一般认为马齿型品种抗病性较强[3,5]。采用种子包衣技术,用三唑酮等拌种,可预防苗期病害;玉米生长早期加强田间观测,防早防小;推广使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联防联治。连作、免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方式会造成菌源叠加、病害发生频繁,应适时耕翻土壤,将玉米秸秆作为饲料或生物能源利用,减少病菌寄主。鲜食玉米更应注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轮作和间作等,注重农业防治,辅以化学防治,防止病害暴发。
  参考文献
  [1]陈斌,韩海亮,侯俊峰,等.玉米纹枯病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20(12):218-222.
  [2]李玉征.玉米粗缩病的危害症状及防治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6(21):35.
  [3]刘蔚霞,刘超,张超,等.玉米粗缩病病原及防治对策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7(6):191-193.
  [4]董猛,檀根甲,王向阳,等.安徽玉米病害田间调查与病原鉴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37(3):429-435.
  [5]田耀加,赵守光,张晶,等.中国玉米锈病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4):226-231.
  (责编:徐世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以黄山地区9个采样地的乌桕种子为研究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种子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子单粒重、纵径、横径、厚度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种子纵径、横径、厚度与单粒重呈极显著相关;影响因素中,纵径是对乌桕种子质量贡献最大的因素;聚类分析以欧式距离5为阈值,可将9个乌桕采样地聚为4类  关键词:乌桕;种子;质量;方差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S722.
摘 要:大华1146是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选育而成的杂交玉米品种,于2016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玉201601。该品种在宁夏制种表现出产量高、质量好、安全系数高等特点,产量达7500kg/hm2。该文总结了大华1146的制种优质高产关键技术,旨在为其种子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华1146;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为改进皖南烟区云烟97烟叶尤其上部叶油分偏少、结构僵硬的问题,开展了豆浆灌根大田试验,分析了豆浆灌根对云烟97烟叶上部叶物理特性、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C(豆浆灌根75kg/hm2)综合表现最优,各指标值明显高于对照,可有效改善上部烟叶品质,提高烟叶可用性。  关键词:烤烟;豆浆灌根;上部叶;物理特性;感官评吸  中图分类号 S572.062 文献标识码 A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现阶段以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近年来,抗血管生成治疗在多种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也逐渐成为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一个新选择。抗血管生成药物——新型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已在食管癌及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笔者就阿帕替尼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该药物在食管癌治疗中
摘 要:油菜菌核病是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油菜危害程度重、范围广。该文简述了婺源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规律,并提出选择抗性品种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病特点;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96-02  油菜菌核病(Sclerotin
摘 要:为合理选择乔木绿化树种,促进延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对延安城区主要乔木绿化树种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延安城区乔木绿化树种共53种,其中落叶树种明显多于常绿树种,乡土树种占乔木绿化树种的30%;(2)抗逆性的权重最大,明显高于观赏性和生长性,观赏性和生长性的权重差别不明显;(3)综合评价结果显示,87%以上的乔木树种评价等级
摘 要:为了加快贵州省渔业从传统渔业向以优质、高效、高产为目的的现代化渔业过渡,该文对贵州高位池鲈鱼养殖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给鲈鱼养殖提供干净的生活环境,降低鱼体死亡率,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养殖产量的目标。  关键词:贵州山区;鲈鱼;高位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
摘 要: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徽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进行了调查与评价。在综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优先、完善配套设施、创新旅游要素和健全管理体制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调查评价;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5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59-03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
摘 要: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是永续经营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能力的需要,也是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和手段。近年来,右玉县得益于高质量大力营造林、林政资源管理到位、管护抚育科学到位等有力措施,林地总面积、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等不断增长,全县生态建设向好发展,大规模造林绿化成效充分显现。与此同时,右玉县生态发展也需要提升森林资源的经营与管理
摘 要:该文介绍了《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7—2025年)》的实施目的和主要规划内容,总结了规划实施以来的进展与成效,包括全面退出湿地内生产经营活动、改善水生态环境、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加大野生动物保护、深化科学研究、广泛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等,提出保障规划实施资金、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探索生态旅游等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未来规划的实施。  关键词: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