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客人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juren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杯似酒的情怀,时间愈久思绪愈发浓厚,即使不是经常提起它也会难以忘怀,对于一年回一次家的我更是如此,物是人非之地多了一份热忱与期待。
  由于家境原因,生我的地与养我的地不同,但我已习惯把养我之地作故乡。因为它给我留下希望与幻想,让我得到关怀与爱护,让我在成长中不彷徨紧张。
  原本早该回家的我因诸多原因一直没有回去,妈妈为了能让我有足够的钱读书也已经几年没回家过年了,我知道实属无奈没有多言。回家也多是投奔亲戚住在外公外婆家。即使读大学了,外公外婆也把我作小孩一般,总是给我买很多好吃的。乡下的糖果似乎较为贵重,外婆的柜子里总是藏着许多糖果,大多为逢年过节别人送给她的,她舍不得吃就一起放在柜子里有客人来再拿出来。时光不曾搁浅,不经意间我成了故乡的客人,外婆也把我当成了“客”,忙里忙外给我做各种好吃的。
  新型冠性病毒疫情扩散十分严重,街道上的行人屈指可数,往年的正月大街上自然是拥挤不堪的,作为“客人”的一年不用去四处拜年。因为每日更新的疫情数据总让人提心吊胆。乡下也有益处,去人少的地方散散步这个情调在城里一般是没有的,即使有当然也无法与故乡相比。舅舅带着我们去爬山,说是多多运动啥病情也不怕,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父母就把我寄托在外婆家,说这边的山水应该是有情的。外婆家在乡下,提及种地放牛也已習以为常了,所以我也想去看看以前我曾独自一人去放牛的地方也想走走曾经的路。前往爬山途中途经那些年走过的地方不知不觉已十余年有之。路变得宽阔许多,也不再像曾经一般陡峭,孩时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时间的流逝我真的已成为了“客人”。路也有些许不识,只是跟着舅舅走,像以前跟着外婆一样只管往前走。
  不是所有的今年都胜旧年,当我再来此地时也没有了曾经的意义,外婆年龄大了去了一个我永远见不着的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个地方变化了不少,大街小巷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模样,来时舅妈也同外婆当初一般给我做各种好吃的,可是已经没有那个味了,许是我长大了,许是外婆走了。我完完全全成了这个地方的“客人”。这个客人或许再也不愿意来到这个地方了,因为这里变得空荡荡,变得落寞,以前外公用泥浆砌的院子现在松松垮垮甚至有不少裂痕,舅妈们早已搬去新的房子,旧房子年久失修只剩那根大柱子支持左右的瓦片了。那是我儿时寄居的地方,所以不管怎么破烂我每到这里都会去看看,院子边上我和外公一同种下的橘子树长得很高很好,询问邻居得知这棵橘子树现在是由他们在照料,每年还结不少果实,甜甜的很是惹人喜爱。郁郁葱葱,直指长空。
  时间是治愈痛苦的良方也是离间友情的工具,当年一同成长的朋友缺少了许多联系所以现在见面多了一份生疏,当然也少不了成长的因素,但不管时间如何离间我们始终还是喜欢一起提及过去,只是不再像以前一样无畏,而是多了一份“客气”。那时候被送往外婆家时,刚到此地没有什么朋友,后来慢慢的都混成了“一团”,一起玩耍一起闯祸,成了街坊邻居都熟知的“小人物”。高考一别也才两年各自忙着各自的路途,有的还在复读,有的在不同的学校,记得一同逃出教室去外面吃小吃后被罚站,也记得去挖别人家的地萝卜第二天被站在旗台上批评,许是时间之久一切都变得淡泊。我亦是如此,不爱四处游荡,爱群居也爱独处,我想再过十年可能连这些都不复存在了吧,一杯香茗它又能留香多久呢?
  我们都不愿意成为故乡之客,但始终会成为故乡之客。只愿把记忆满怀,所有的皆不散去,还像曾经一样无知无畏始于初心。对面山里的寥寥炊烟换成了机器轰鸣,我也始终不愿成为故乡客。
  ——选自西南文学网
其他文献
母亲,似乎永远是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写母亲、赞美母亲的文章有许多,名家的也不少。读过的有老舍、胡适、丰子恺写的《我的母亲》、林清玄写的《浴着光辉的母亲》、莫言写的《母亲》等名篇佳作,但我最喜欢的是贾平凹的《写给母亲》,特别是在那期主题为“眼泪”的《朗读者》节目中斯琴高娃饱含深情的朗读“人虽然是去了,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阴阳相隔,但是互相那种牵挂,是永生永世的。”让人潸然泪下,又一次拨动了我关
期刊
——我知道自己就是在母亲和乡亲们坐在大炕头“捏莜面”的劳作中最初睁开眼睛的。依稀还有农妇们粗壮的手臂上的環佩叮当,带着叠词的串话或俚语,构成暖暖的交响。“一坡的莜麦、一口锅”;“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十里的荞面饿断腰”。我的乡亲们总是那么苦重。——于是我最初的励志启蒙也是这样的: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在做莜面饭上露一手;新女婿登门,要吃有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谁家的闺女麻利巧手,会过日子,做莜
期刊
转眼间,中秋又至。  中秋佳节,是阖家团圆、赏月聊天、乐享天伦的时候。然而,对于离家的游子及其家人来说,也是离愁堆叠、思绪涌动、倍感思念的时刻!  转眼间,来鄂尔多斯工作已三年有余,回眸间感慨良多!从最初的激情满怀、壮志飞扬,到后来的波澜不惊、踌躇不定,甚至一度有了退休回家、解甲归田的无奈与冲动!一路走来,思绪在梦想与现实间游移彷徨,在适应与坚持间起伏波动。唯一不变的,依然是骨子里对真诚和善良的坚
期刊
我们向北而去,沿着昆都仑河西岸。  秋既凉,便没了夏的烦腻。一过包钢中桥,眼前的昆河,亮亮地、滑滑地,与万米之上的深蓝呼应着。昆都仑河,自阴山出、往黄河去,是黄河流经包头段最大的支流,也是大青山与乌拉山的分界河谷。千百年前,平缓的河道是天然通衢,更是重要关隘,秦皇汉武曾走马、出塞明妃尚有痕……历史的烟尘总是掩映出一幕幕迷离的风采。  同行的李节大哥、文达兄都有一副黝黑脸膛,这是太阳佬馈赠的别致大礼
期刊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此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这种被遗弃感在时间和空间的交织面前被慢慢割裂开来,化作了一份浓烈的乡情,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一种乡愁。  崔颢的故乡当然与黄鹤楼无关,然而,黄鹤楼却给了崔颢寄托乡愁的最佳场所。或许,远在异乡,才会更加思念家乡。这是一个矛盾的现象,却是一种贴切的情殇
期刊
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特色。无论是远道而来的朋友,还是匆匆而过的陌生人,它都会将其最具特色的一面呈现给你,尤其是大兴旅游业之时代。在陕西洋县,这个朱鹮之乡,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四大国宝”之一的朱鹮。  洋县位于秦岭南麓汉中盆地东缘,因朱鹮而闻名于世界。朱鹮,历史上曾因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被世人称作“东方宝石”,是一种古老而吉祥的鸟儿。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境内
期刊
亲爱的孩子:  也许你人生第一次经历这样一个超长的寒假;第一次看到昔日的老师变成了“网络主播”;第一次心安理得每天坐在电脑前不用担心被数落……  一、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  庚子鼠年的春节,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计划。居家隔离、等待开学的日子,不能上班的父母,和不能去学校的你,一起见证猝不及防改变的人间。  也许以前你看到的世界是大地回春,你和家人伙伴周末去踏青、野餐,奔跑
期刊
凭借着“石峁遗址”、《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的拍摄,高家堡这个原本没落的村镇又重新热闹了起来,而高家堡的美食更是成为了游客流连忘返的重要原因。  提到“夜娃粉皮”每个来到高家堡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甚至有很多人专门为了这一口“绿豆粉皮”而来到高家堡。“夜娃”是我的三外爷,他和我外爷、外婆住在一个院子里,我可以说是从会吃饭的时候就在吃三外爷的粉皮,而从这个院子里长大的每一个孩子都和我一样,吃三外爷的粉皮就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已是暮春时节,然今年的春天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宅在家里度过的。自从2020年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病毒会人传人以来,我就启动了宅家的生活模式。但凡出门,也是戴着口罩。今天傍晚出去散步,人行道上,行人不少,但戴着口罩的不多,一来天气渐热,最高气温已接近摄氏20°C,戴着口罩难受;二来台州一个多月以来没有新增新冠病毒感染者;三是专家普遍认为,在非人群密集的空旷处,不戴口罩无妨。因此
期刊
离开武汉已两月有余,今天听到武汉已暂时封城。妻子说现在你再去武汉可就去不了了,注定黄鹤楼你是看不到了。  两个月前,我和妻子因事到武汉,这次停留时间很短暂,早晨乘坐的是六点多钟的高铁,晚上九点多钟就到了苏州,来去共一天时间,可谓是来去匆匆。也正因为时间太过于仓促,所以连武汉的著名景点黄鹤楼我都未能一睹风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实倒也不是没有机会,那天我们办完事,才下午一点多钟,因为比预料中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