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 提问,它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提问艺术、教学模式
许多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认识:数学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探讨学科自身的规律之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在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数学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直接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现,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下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设置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
提问主要是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思考、探索。这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巧妙地创设的实际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情境中所孕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具体的、学生能感知到的情境,也可以是语言陈述的情境。充满“诱惑”的教学活动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动力”。
如:情境1.汽车向东行驶3公里和向西行驶2公里;
情境2.温度为零下10℃和零上5℃;
情境3.收入500元和支出250元;
情境4.水位升高1米和下降3米。
(从这4个情境中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立刻打开了,在老师的启发、小组的活动中纷纷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从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童趣的情境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由此及彼,联系迁移
教师要善用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的教学模式,通过架桥铺路,诱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或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使学生温故知新,从类似的事物或身边的事情。
如在教“约数和倍数”这一概念时,问:“3是约数,6是倍数,这样的说法对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即学生三三两两地小声交谈,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显然他们正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老师把班上较高和较矮的两个学生叫到讲台前,然后问:“李明最高,邹波最矮,这种说法对吗?”学生马上活躍起来。接着他又问:“难道说李明不是高的,邹波不是矮的?”这时一个学生回答:“不对,李明是比邹波高,但他比大人矮;邹波比李明矮,但他比低年级学生高。”说得学生个个点头,表示赞成。此时教师又引入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从而得出了约数和倍数不能单独成立的概念,并举例说:“3是6的约数又是1的倍数,6是3的倍数,又是12的约数。”通过成功地类比启发,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教师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方法,不仅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岸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如“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简便算法,教师出示“25 X 24”一题要求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说说25 X 24这道题,你是如何简便计算的?
学生:因为题目中的一个因数是25,所以只要运用拆数法把另一个因数24拆成4与6的积。
教师接着问:那么是不是只要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25,就可以把另一个因数拆成4与几相乘的形式进行简便计算吗?
这一问,学生间意见不同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一定如此,有的学生则对这样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就在学生争论之时,教师将24这个数中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出示了“25 X 42”这道题。
四、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单元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自身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方法,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在讲“假分数”、“最简分数”的概念后,让学生举出几个简单分数来。学生回答说:“3/2是最简分数。”有的说:“3/2是假分数,不是最简分数。”还有的反驳说:“3/2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应是最简分数。”这成了个有争议的问题。于是,这位教师便拿出一支红粉笔和一支白粉笔,一张红纸和一张白纸。先把红色的东西放一起,白色的东西放在一起;后又把粉笔放一起,纸放一起,问学生:“同是一支粉笔、一张纸,为什么前后两次的放法各不相同呢?”这位教师巧妙地用了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的方法,把学生的思路迁移到先前的问题上,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结论:按假分数的定义,3/2是假分数;按最简分数的定义,3/2又是最简分数。
课堂上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艺术、教学模式
许多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认识:数学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探讨学科自身的规律之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艺术。而在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数学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直接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现,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下面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设置问题情境,诱发求知欲望
提问主要是设计“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思考、探索。这种方式是通过教师巧妙地创设的实际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出情境中所孕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具体的、学生能感知到的情境,也可以是语言陈述的情境。充满“诱惑”的教学活动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动力”。
如:情境1.汽车向东行驶3公里和向西行驶2公里;
情境2.温度为零下10℃和零上5℃;
情境3.收入500元和支出250元;
情境4.水位升高1米和下降3米。
(从这4个情境中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立刻打开了,在老师的启发、小组的活动中纷纷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从学生感兴趣的、富有童趣的情境故事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喜欢上数学。
二、由此及彼,联系迁移
教师要善用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的教学模式,通过架桥铺路,诱使学生把解决此问题的知识、方法或思路,用于解决彼问题,使学生温故知新,从类似的事物或身边的事情。
如在教“约数和倍数”这一概念时,问:“3是约数,6是倍数,这样的说法对吗?”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随即学生三三两两地小声交谈,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显然他们正探索问题的症结所在。这是,老师把班上较高和较矮的两个学生叫到讲台前,然后问:“李明最高,邹波最矮,这种说法对吗?”学生马上活躍起来。接着他又问:“难道说李明不是高的,邹波不是矮的?”这时一个学生回答:“不对,李明是比邹波高,但他比大人矮;邹波比李明矮,但他比低年级学生高。”说得学生个个点头,表示赞成。此时教师又引入约数和倍数的概念,学生从而得出了约数和倍数不能单独成立的概念,并举例说:“3是6的约数又是1的倍数,6是3的倍数,又是12的约数。”通过成功地类比启发,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上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教师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方法,不仅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岸天”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如“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一课的教学,根据学生以前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简便算法,教师出示“25 X 24”一题要求学生观察数字特征,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说说25 X 24这道题,你是如何简便计算的?
学生:因为题目中的一个因数是25,所以只要运用拆数法把另一个因数24拆成4与6的积。
教师接着问:那么是不是只要两个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是25,就可以把另一个因数拆成4与几相乘的形式进行简便计算吗?
这一问,学生间意见不同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一定如此,有的学生则对这样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就在学生争论之时,教师将24这个数中两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了位置,出示了“25 X 42”这道题。
四、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单元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自身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方法,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在讲“假分数”、“最简分数”的概念后,让学生举出几个简单分数来。学生回答说:“3/2是最简分数。”有的说:“3/2是假分数,不是最简分数。”还有的反驳说:“3/2的分子、分母是互质数,应是最简分数。”这成了个有争议的问题。于是,这位教师便拿出一支红粉笔和一支白粉笔,一张红纸和一张白纸。先把红色的东西放一起,白色的东西放在一起;后又把粉笔放一起,纸放一起,问学生:“同是一支粉笔、一张纸,为什么前后两次的放法各不相同呢?”这位教师巧妙地用了由此及彼,联系迁移的方法,把学生的思路迁移到先前的问题上,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结论:按假分数的定义,3/2是假分数;按最简分数的定义,3/2又是最简分数。
课堂上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能力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